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7184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包括工作台、支架、送料机构、整形机构,所述支架设置于工作台一端的上表面,所述送料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表面,并可沿工作台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用于对电机外壳进行输送至设备内部进行内孔整形,且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送料机构进行移动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可大大节省工人劳动强度,由于电机外壳初始时为变形状态,通过使其旋转,在上压座及下压座以及冲头之间的配合下,可对其侧壁进行约束,从而对电机外壳内孔进行有效的整形,整形效果好。整形效果好。整形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外壳加工设备
,具体是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电机外壳是电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方面能够对电机的定子以及转子进行保护,使得电机的定子以及转子不易发生损坏,另一方面能够用于散热,使得电机不易因过热而损坏。
[0003]不过在对电机外壳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电机外壳的内孔会发生轻微的变形,变形的电机外壳的内孔会对电机的组装以及电机的使用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现有的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在使用时,通常是先放置一个电机外壳,当整形完毕后,将电机外壳从设备中取出,然后再放入一个电机外壳进行整形,在取放电机外壳的过程中,增加了工作的间隔时间,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包括:
[0007]工作台;
[0008]支架,设置于工作台一端的上表面;
[0009]送料机构,设置于工作台上表面,并可沿工作台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用于对电机外壳进行输送至设备内部进行内孔整形,且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送料机构进行移动的驱动机构;
[0010]整形机构,包括两个相对分布的冲头及挡柱、以及上压座,所述冲头的背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与挡柱的背部与支架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推动机构,所述上压座位于冲头及挡柱之间的上方,且所述上压座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固定于支架的顶端。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作台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所述工作台位于支架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支架底部连接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与工作台形成T型结构,所述支架为U型结构,通过延伸板与支架之间的配合,形成了用于对电机外壳内孔进行整形的空间。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工作台一端底部的第一电机,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中间部位沿其长度方向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第一电机与丝杆之间通过皮带组件连接,且所述工作台上表面位于丝杆的两侧均设置有导轨。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送料机构包括活动座,所述活动座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与导轨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活动座的底部中间部位设置有与丝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块,所述活动座的上表面中间部位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下压座,所述下压座与上压座相对一侧均设置有半圆柱形槽,且所述调节板与活动座的两端之间均设置有限位机构。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U型的限位插杆,所述活动座的上表面两侧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固定孔,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两个对固定孔对应分布的通孔,所述限位插杆的两竖直端穿过通孔与固定孔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支架外侧的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延伸至支架的内侧并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背部四角处均设置有与支架的侧壁滑动连接的滑杆,所述旋转机构及挡柱分别固定于对应的第一连接板上。
[0016]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旋转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电机的轴部穿过第二连接板并与冲头的端部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冲头与挡柱相对一端设置有锥形头,所述挡柱上设置有与锥形头对应的插孔,且所述冲头的外壁上套设有挡环,所述冲头的侧壁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凹槽。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可大大节省工人劳动强度,通过在调节板上设置两个下压座,使得调节板上可同时放置两个电机外壳,通过设置调节板与活动座转动连接,可对调节板进行旋转,当其中一个电机外壳整形完毕后,通过启动第一电机将其从设备内部送出后,通过将限位插杆取出,即可对调节板进行转动,使得没有整形的电机外壳一端与整形过的电机外壳一端对调,然后再启动第一电机,将送料机构送入设备内部继续整形,而整形过的电机外壳一端位于设备外侧,此时,工作人员可将整形过的电机外壳取出,然后放上待整形的电机外壳,当位于设备内部的电机外壳整形完毕后,再将其移出,以此循环操作,从而大大缩短了整形时取放电机外壳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0]2、通过启动第二液压缸,使得挡柱及冲头相对移动,从而使得挡柱对电机外壳的端部进行抵挡,冲头插进电机外壳内孔中,挡环与电机外壳的端部接触,然后启动第二电机,使得冲头转动,从而使得冲头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可带动电机外壳进行缓慢的旋转,由于电机外壳初始时为变形状态,通过使其旋转,在上压座及下压座以及冲头之间的配合下,可对其侧壁进行约束,从而对电机外壳内孔进行有效的整形,整形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中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中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中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中推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工作台;2、延伸板;3、支架;4、导轨;5、送料机构;6、第一液压缸;7、上压座;8、冲头;9、挡柱;10、推动机构;11、丝杆;12、第一电机;13、旋转机构;14、活动座;15、滑块;16、调节板;17、下压座;18、限位插杆;19、固定孔;20、通孔;21、螺纹块;22、第二液压缸;23、滑杆;24、第一连接板;25、第二电机;26、第二连接板;27、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请参阅图1~6,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包括工作台1、支架3、送料机构5、整形机构,所述支架3设置于工作台1一端的上表面,所述送料机构5设置于工作台1上表面,并可沿工作台1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用于对电机外壳进行输送至设备内部进行内孔整形,且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送料机构5进行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整形机构包括两个相对分布的冲头8及挡柱9、以及上压座7,所述冲头8的背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旋转机构13,所述旋转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支架(3),设置于工作台(1)一端的上表面;送料机构(5),设置于工作台(1)上表面,并可沿工作台(1)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用于对电机外壳进行输送至设备内部进行内孔整形,且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送料机构(5)进行移动的驱动机构;整形机构,包括两个相对分布的冲头(8)及挡柱(9)、以及上压座(7),所述冲头(8)的背部设置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旋转机构(13),所述旋转机构(13)与挡柱(9)的背部与支架(3)的侧壁之间均设置有推动机构(10),所述上压座(7)位于冲头(8)及挡柱(9)之间的上方,且所述上压座(7)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液压缸(6),所述第一液压缸(6)固定于支架(3)的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所述工作台(1)位于支架(3)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支架(3)底部连接延伸板(2),所述延伸板(2)与工作台(1)形成T型结构,所述支架(3)为U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安装于工作台(1)一端底部的第一电机(12),所述工作台(1)的上表面中间部位沿其长度方向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有丝杆(11),所述第一电机(12)与丝杆(11)之间通过皮带组件连接,且所述工作台(1)上表面位于丝杆(11)的两侧均设置有导轨(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外壳内孔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机构(5)包括活动座(14),所述活动座(14)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与导轨(4)滑动连接的滑块(15),所述活动座(14)的底部中间部位设置有与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华袁宝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赫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