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6710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测斜传感器、控制电路箱和蓄电池。所述框架结构包括机械框架、缆线轨道结构、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所述测斜传感器包括测斜传感器探棒、连接线缆。控制电路箱控制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配合测斜传感器探棒沿测斜管道做升降来采样土层参数,测斜传感器探棒将测到的数据上传给控制电路箱,控制电路箱将数据信息上传至云端,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后得出被测基坑斜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实际工程场地中能够明显地减轻检测工人的工作量,并且降低人为测量带来精度不高。既减省了人力资源,也降低了工程风险,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技术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基坑,常见于现代建筑施工场地,一般是几米到十几米的深坑。它的作用是承接高层建筑的地基,使建筑更加稳固,对建筑安全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其独特的重要性,通常在进行施工时先行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人防工程及车库的需要,地下室的建设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基坑工程施工也越来越多,其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的基坑深度大多都超过了10米。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质、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指导正确施工的眼睛,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必要措施,是一种信息技术。当前,基坑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深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因此,相关法律规定建设单位需要定时测量基坑斜度,以保障施工安全。
[0003]目前大量使用的方式是人工测斜,即使用活动式测斜仪进行人工测读。工人需每隔1米记录一次读数,这导致整个测试工作费时费力、数据连续性差、采集分析周期长、受现场环境干扰大、不能及时指导施工。另外,在测斜管变形过大时,活动测斜仪探头容易发生卡位。特别是在基坑数量较多的中大型施工现场,缺点尤其明显。经实地考察后得知,实际工地的勘测工人确有自动化监测基坑斜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背景中所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化测量基坑倾斜度的智能化设备,且实现测量数据自动分析和实时观测,摆脱传统测斜仪对人工的依赖性,解决现有基坑测斜装置不能自动测斜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测斜传感器、控制电路箱和蓄电池。
[0006]其中所述框架结构分为机械框架、防水外罩、底部支架、缆线轨道结构、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和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六部分。
[0007]所述测斜传感器包括测斜传感器探棒本体以及其连接线缆部分。
[0008]所述控制电路箱包括主要硬件模块为下四个部分:主控单元、电源管理单元、中继器单元、收发器单元,并以一块交互触摸显示屏作为输入、输出的人机交互界面。
[0009]所述机械框架中还装配有蓄电池,以供控制电路工作和测斜传感器探棒在测斜管道内伸缩行进。
[0010]所述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由控制电路箱控制,配合
测斜传感器探棒沿土体内的测斜管道做升降运动来采样土层参数,测斜传感器探棒将测量到的土层参数传送给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将收到的信息通过4G 通信上传至云端 MES 数据系统,后台运用 JAVA 和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整理出出被测基坑斜度,从而判断基坑斜度是否有超出斜度变化的标准范围、是否存在工程安全隐患,最后用户可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网页端实时查看基坑数据和斜度变化情况。
[0011]本专利技术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采用智能的自动化测斜方案,可以解决传统测斜方案对人工的依赖性问题,实现数据可实时性观测,在降低工程风险的同时减少人力成本。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工程场地中能够明显地减轻检测工人的工作量,并且降低人为测量带来精度不高。既减省了人力资源,也降低了工程风险,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整体框架示意图;图2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底部支架固定在测斜管道上的示意图;图3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机械框架、防水外罩和底部支架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底部支架俯瞰图;图5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防水外罩示意图;图6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示意图;图7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与机械框架固定部位的示意图;图8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架杆与框架结构的连接处示意图;图9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架杆上的线缆导轮装置示意图;图10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所述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的传感器探棒进入测斜管道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4]图中:11、机械框架;12、防水外罩;13、底部支架;14、缆线轨道结构;15、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16、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 111、调平螺丝;112、蓄电池;113、延伸杆;114、夹线滚轮;115、固定件;116、桥架固定件;117、线缆滑轮;118、架杆;119、三角形固定件;1191、第一滑轮;1192、第二滑轮;1193、第三滑轮;1194、拉伸弹簧;1111、下侧螺母;131、测斜管道夹管;151、侧边边框;152、长方形孔洞;153、转动电机;154、旋转控制绕线装置;161、旋转电机;162、筒状轨道结构装置;163、方形固定件;164、螺孔;165、皮带;21、测斜传感器探棒;211、连接线缆;212、探棒滑轮;31、测斜管道;311、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16]如图1至图1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包括框架结构、 测
斜传感器探棒21及其连接线缆、控制电路箱和蓄电池112。
[0017]所述框架结构包括机械框架11、防水外罩12、底部支架13、缆线轨道结构14、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15、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16。所述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16,通过其筒状轨道结构装置162上下两端共8个螺孔164用螺丝与机械框架11进行固定。所述线缆轨道结构14通过螺丝固定在机械框架11上方一侧的延伸杆113上。所述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15位于机械框架11内部,与线缆轨道结构14处于同一侧,同样通过螺丝与机械框架11进行固定。连接线缆211从旋转控制绕线装置154中引出,向上经过线缆轨道结构14的两枚固定位置的夹线滚轮114后,再延伸经过第一滑轮1191、第二滑轮1192和第三滑轮1193所确定的轨道后连接测斜传感器探棒21。
[0018]所述测斜传感器探棒21及其配套的连接线缆211采用的是和市场上所售的普通人工基坑测斜仪相同的传感器探棒,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更换不同型号传感器探棒。市面上常见的为CH

CX型滑轮式探棒,其他型号探棒也可适配,探棒配套线缆亦采用同款。使用过程中若探棒或线缆损坏,也可以进行更换。
[0019]所述控制电路箱包括主控单元、电源管理单元、中继器单元、收发器单元;控制电路箱装配在装置防水外罩12外侧面,控制电路箱上表面还装配一块人机交互屏,用于人机交互设置参数和现场读取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包括框架结构、测斜传感器、控制电路箱和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包括机械框架、防水外罩、底部支架、缆线轨道结构、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探棒测量轨道角度切换装置;所述测斜传感器包括测斜传感器探棒以及其连接线缆;所述机械框架为长方体外围结构,用于支撑整体装置和保护内部电路及蓄电池;所述防水外罩安装在机械框架的外侧,与底部支架固定;所述底部支架为工字型的铝型材支架,中央部位为测斜传感器探棒留有通道,用于抱紧预设的测斜管道;所述缆线轨道结构固定在机械框架上方一侧的延伸杆上,所述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位于机械框架内部,与线缆轨道结构处于同一侧,均与机械框架固定;所述连接线缆从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中引出后,经缆线轨道结构与所述测斜传感器探棒连接;所述蓄电池装配于机械框架内相对于所述线缆控制及收放装置的另一侧,采用可拆卸式,为装置供电的同时平衡装置的配重;所述控制电路箱装配设置于装置机体防水罩外侧面,包括主控单元、电源管理单元、中继器单元、收发器单元和显示模块;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测量:先底部支架固定在测斜管道上,固定好测斜管道夹管;调节调平螺丝,使测斜装置本体在底部支架保持稳定;将测斜传感器探棒安装至机械框架内,将测斜传感器探棒两侧的探棒滑轮放入测斜管道内壁的导槽内;在显示模块上设置测斜参数、测量时间,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自动运行下放测斜传感器探棒,待测斜传感器探棒行进至接近测斜管道底部时,进行上拉操作;并在上拉过程中,每隔设定距离作停顿测量,以设定的距离为步长分段测出测斜管道导轴线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此时自动基坑倾斜测量装置记录测量数据并根据分段长度和倾斜角度;计算每段对应的土体水平位移值,直到测斜传感器探棒被全部拉出测斜管道;将测斜传感器探棒沿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锐岳奇峰李汉彬陈耀周乔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