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深圳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6890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7 1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包括:电气箱体;底盘,所述底盘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两侧;安全舱,所述安全舱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顶部;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安全舱上;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机械抓手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舱相对称的两侧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机械抓手与传送组件的配合,可以将灾后复杂环境下丧失意识倒地的伤者托起并传送到安全舱内,然后救援机器人将伤者带出危险的环境,实现对伤者的脱险转移。转移。转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救援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灾后造成的复杂危险环境,尤其是高温、浓烟、二次坍塌等恶劣条件,对消防人员救援伤者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相比于传统救援方式,采用救援机器人的自动化救援方式对复杂危险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在众多救援机器人中,最主要的救援机器人为搜救式机器人,用于在灾后环境中探索搜寻,而此类机器人没有集成人员救援转移的功能。
[0003]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救援机器人无法对灾后复杂环境下丧失意识倒地的伤者实施救援和转移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包括:
[0007]电气箱体;
[0008]底盘,所述底盘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两侧;
[0009]安全舱,所述安全舱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顶部;
[0010]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安全舱上;
[0011]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机械抓手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舱相对称的两侧上。
[001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安全舱包括:
[0013]底板、侧板及背板;
[0014]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顶部,所述侧板设有两块,两块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相对称的两侧上,所述背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一侧连接,且所述背板的两侧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
[001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机械抓手包括:
[0016]机械臂和夹爪;
[0017]所述机械臂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机械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夹爪连接。
[001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传送组件包括:
[0019]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及第四转轴;
[0020]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内的两端,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21]所述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内的两端,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且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四转轴位于所述安全舱外。
[002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上述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中,还包括:
[0023]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一端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推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送带设有第三转轴的一端的底部连接。
[002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传送带铰接。
[002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机械臂包括:
[0026]第二推杆、第三推杆、第四推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及第四连接杆;
[0027]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与所述侧板铰接,所述第二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杆铰接,所述第四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夹爪铰接,所述第三推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侧板及第二连接杆铰接。
[0028]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的长度相等。
[002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在所述第四连接杆上,所述第二连接杆至所述第三连接杆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第一连接杆两端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1与L2相等。
[003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技术方案,所述夹爪为圆弧形。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0032]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包括:电气箱体;底盘,所述底盘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两侧;安全舱,所述安全舱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顶部;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安全舱上;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机械抓手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舱相对称的两侧上。本专利技术通过机械抓手与传送组件的配合,可以将灾后复杂环境下丧失意识倒地的伤者托起并传送到安全舱内,然后救援机器人将伤者带出危险的环境,实现对伤者的脱险转移。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安全舱与传送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机械抓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1、电气箱体;2、底盘;3、安全舱;301、底板;302、侧板;303、背板;4、传送组件;401、第一传送带;402、第二传送带;403、第一转轴;404、第二转轴;405、第三转轴;406、第四转轴;5、机械抓手;501、机械臂;50101、第二推杆;50102、第三推杆;50103、第四推杆;50104、第一连接杆;50105、第二连接杆;50106、第三连接杆;50107、第四连接杆;502、夹爪;6、第一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8]在实施方式和申请专利范围中,除非文中对于冠词有特别限定,否则“一”与“所述”可泛指单一个或复数个。
[0039]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0]实施例:
[0041]请一并参阅图1

图3。其中,所述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包括:电气箱体1;底盘2,所述底盘2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1两侧;安全舱3,所述安全舱3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1顶部;传送组件4,所述传送组件4设置在所述安全舱3上;机械抓手5,所述机械抓手5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机械抓手5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舱3相对称的两侧上。
[00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盘2用于控制救援机器人的行进及行进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气箱体;底盘,所述底盘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两侧;安全舱,所述安全舱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顶部;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设置在所述安全舱上;机械抓手,所述机械抓手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机械抓手分别设置在所述安全舱相对称的两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舱包括:底板、侧板及背板;所述底板设置在所述电气箱体顶部,所述侧板设有两块,两块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相对称的两侧上,所述背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一侧连接,且所述背板的两侧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抓手包括:机械臂和夹爪;所述机械臂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机械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夹爪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伤者脱险转移的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及第四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内的两端,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且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三转轴与第四转轴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传送带内的两端,所述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侧板连接,且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四转轴位于在所述安全舱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伤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刘万鑫崔尧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