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喻金海专利>正文

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4675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其特征是:还包括蓄电池修复器(14),在蓄电池内的顶部安装一个缓冲装置(11),胶体蓄电池内灌入的聚合物电解质层(9)包括由硅溶胶、硫酸、硫酸/二氧化硅(克/克)、氢氧化铝制成的胶体层(12)以及渗入后所述胶体层(12)的由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混合物颗粒层(1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蓄电池更大地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流动性,更加环保,耐低温的性能更好,提高了产品的大电流特性,容量高,完全消除了酸雾的排放,适于大功率起动,不水化,不龟裂,经济效益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二次电池,更确切地说涉及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技术背景铅-酸蓄电池现在仍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蓄电池品种之一,它应用广泛, 价格低廉,制造技术成熟.但它也存在着渗酸、溢酸,充放电时放出酸雾量大, 自放电大,寿命短,维护劳动量大等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86102428中介绍了硅胶蓄电池,该硅胶蓄电池中所填充的聚 合物电解质层中除含有硫酸和硅酸钠之外还混有椰子核粉,其配比按重量比为硫 酸(比重1.48-1.58):硅酸钠(比重1.05-1.09)椰子核粉为0.5-1.5:0.5-1.5:0.004-0.008, 其最佳配比为硫酸(比重1.48-1.58):硅酸钠(比重1.05-1.09):椰子核粉为1: h 0.006,蓄电池的隔板由玻璃丝纤维制成。中国专利文献CN86209279U介绍的一种硅凝胶电解质铅酸蓄电池,其凝胶电 解质由硫酸和硫酸凝固剂组成,硫酸凝固剂主要由二氧化硅组成,并添加了丙三 醇做为稳定剂形成硅溶胶,硫酸与硫酸凝固剂混合后凝胶电解质比重为1.26-1.30, 凝胶电解质分三层灌入有正极板,负极板的电池壳内。中国专利文献(公告号CN 2045148)所介绍的双胶层胶体电解质层蓄电池, 其凝胶电解质具有两层结构即分为底层和顶层,底层凝胶是由8.0-10%的硅酸钠, 6.0-8.5%的二氧化硅,1-2%的磷酸,0.05-0.15%的聚乙烯磺酸钠和稀酸所组成;顶 层凝胶由15-22%的硅酸钠,3.0-6.0%的二氧化硅,1-2%的磷酸和稀硫酸所组成。 另一篇中国专利文献(公告号CN 2072278)所介绍的高容量蓄电池解决了 以下问题,但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的流动性,耐低温的性能等还不够理想。在上述已有的技术的专利文献中所介绍的硅胶铅酸蓄电池由于其中胶体电 解质层的硅溶胶(以二氧化硅计)和硫酸的含量不适宜,装入蓄电池后有的稀硫 酸游离量大,产生严重的水化现象;有的硅胶铅酸蓄电池中的胶体电解质层经常 出现龟裂现象,电容量大大降低,有的硅胶铅酸蓄电池中的胶体电解质层采用了 硅酸钠作为凝胶剂或者是硅溶胶中氧化钠含量高,凝胶快,灌注困难,自放电严 重电容量低,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克服了上述蓄电池的缺点,具有更大地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的流动性,更加环 保,耐低温的性能更好,提高了产品的大电流特性,容量高,完全消除了酸雾的 排放,适于大功率起动,不水化,不龟裂,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包括壳体、正极板、负极板、隔板、正极接线柱、 负极接线柱、注液孔、电池顶盖、聚合物电解质层,其特征是在蓄电池内的顶 部安装一个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是具有可压縮性耐酸的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 料块、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或多孔泡沫橡胶块中的一种,其底面与聚合物电 解质层相接触;所述聚合物电解质层包括已知的含硅溶胶、硫酸、硫酸/二氧化硅、 氢氧化铝的电解质层、以及渗入后所述胶体层的含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的混 合物颗粒层,所述蓄电池修复器的正极和蓄电池组成的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正极 相连,所述蓄电池修复器的负极和蓄电池组成的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所述混合物颗粒层的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比例可以为0.6-1.0: 1.5-1.9:2.3-2.7。所述混合物颗粒层的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比例最好为0.8: 1.7: 2.5。 所述胶体层的含量可以为硅溶胶(二氧化硅计)3-9.9% (重量百分数)、硫酸 48.1-75%、硫酸/二氧化硅(克/克)4.5-10.5、氢氧化铝0.1-0.5% (以三氧化二铝 计)。所述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或多孔泡沫橡胶块 厚度为3-15毫米。还包括在蓄电池注液孔上安装的酸雾处理装置。所说的缓冲装置是是在蓄电池内的顶部,其底面与聚合物电解质层相接触, 该缓冲装置可以保持聚合物电解质含有适宜的水份,减少聚合物电解质中水份的 蒸发;当胶体蓄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层中有少量稀硫酸出现时,缓冲装置将释放 出的稀硫酸吸收到泡沫的孔中,当蓄电池中的聚合物电解质层干燥需要水份时, 它将吸收到泡沫中的稀硫酸释放出来,防止聚合物电解质层发生龟裂,所以该缓 冲装置直到了缓冲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缓冲层。它又可将胶体蓄电池在使用时浮 充电中聚合物电解质层释放出来的酸雾被该缓冲装置吸收除去。为了完全消除本技术在使用时浮充电中所排放出的酸雾,以在本实用新 型的胶体蓄电池的注入孔上装一个酸雾处理装置为更佳。所说的酸雾处理装置是 是已知的。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由于加入渗入后胶体层的含纳米碳、纳米锡、 纳米硅的混合物颗粒层,具有比现有蓄电池更高的容量,使这种新型的高容量 胶体蓄电池中的聚合物电解质层更不易水化,不龟裂,使这种新型的硅胶铅酸 蓄电池比现有技术的蓄电池具有高的电容量,寿命更长,自放电低等优点,更加环保,耐低温的性能更好,制作方便,在电极间不需要置入特殊的隔离材料,电极等也不必特殊处理,使其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应用;完全消除了酸雾的排放,适于大功率起动,不水化,不龟裂,经济效益高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剖视图图2本技术的蓄电池修复器安装示意图壳体 、正极板、负极板、隔板、正极接线柱、负极 接线柱、注液孔、电池顶盖、聚合物电解质层、连接条、缓 冲装置、胶体层、混合物颗粒层、蓄电池修复器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所示的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包括壳体l、 正极板2、负极板3、隔板4、正极接线柱5、负极接线柱6、注液孔7、电池顶盖 8、聚合物电解质层9,其特征是在蓄电池内的顶部安装一个缓冲装置ll,所述 缓冲装置11是具有可压縮性耐酸的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聚酯型聚氨酯泡沫 塑料块或多孔泡沫橡胶块中的一种,其底面与聚合物电解质9相接触;所述聚合 物电解质层9包括已知的含硅溶胶、硫酸、硫酸/二氧化硅、氢氧化铝的电解质层 12、以及渗入后所述胶体层12的含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的混合物颗粒层13。 所述混合物颗粒层13的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比例可以为0.6-1.0: 1.5-1.9: 2.3-2.7,所述混合物颗粒层13的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比例最好为0.8: 1.7: 2.5。所述胶体层12的含量为已知的均可以,如硅溶胶(二氧化硅计)3-9.9% (重 量百分数)、硫酸48.1-75%、硫酸/二氧化硅(克/克)4.5-10.5、氢氧化铝0.1-0.5% (以三氧化二铝计)。所述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或多孔泡沫橡胶块 厚度可以为3-15毫米。在蓄电池注液孔7上还可安装酸雾处理装置,这种装置是 已知的。图2本技术的蓄电池修复器安装示意图,蓄电池修复器14的正极和蓄电 池组成的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正极相连,蓄电池修复器14的负极和蓄电池组成的 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权利要求1、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包括壳体(1)、正极板(2)、负极板(3)、隔板(4)、正极接线柱(5)、负极接线柱(6)、注液孔(7)、电池顶盖(8)、胶体电解质层(9),其特征是还包括蓄电池修复器(14),在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纳米智能胶体蓄电池,包括壳体(1)、正极板(2)、负极板(3)、隔板(4)、正极接线柱(5)、负极接线柱(6)、注液孔(7)、电池顶盖(8)、胶体电解质层(9),其特征是:还包括蓄电池修复器(14),在蓄电池内的顶部安装一个缓冲装置(11),所述缓冲装置(11)是具有可压缩性耐酸的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聚酯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或多孔泡沫橡胶块中的一种,其底面与聚合物电解质(9)相接触;所述聚合物电解质层(9)包括已知的含硅溶胶、硫酸、硫酸/二氧化硅、氢氧化铝的电解质层(12)、以及渗入后所述胶体层(12)的含纳米碳、纳米锡、纳米硅的混合物颗粒层(13),所述蓄电池修复器(14)的正极和蓄电池组成的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所述蓄电池修复器(14)的负极和蓄电池组成的蓄电池组中蓄电池的负极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金海
申请(专利权)人:喻金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