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60705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12 1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所述方法其包括:步骤1.目标油藏生产直井进行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步骤2.确定目标油藏动用半径变缓的吞吐轮次及相应的动用半径;步骤3.在吞吐周期达到以上确定的动用半径变缓的轮次后,停止蒸汽吞吐,进行水射流射孔;步骤4.对完成水射流射孔的吞吐井,进行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有效加大了注入蒸汽的波及范围,减少重复加热带来的热量损失,有效提高吞吐后期的动用半径,提高了单井累积产油量。提高了单井累积产油量。提高了单井累积产油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胜利油田动用稠油油藏地质储量5.87亿吨。胜利稠油开发方式及产量贡献均以蒸汽吞吐为主,2019年稠油年产油442.5万吨,蒸汽吞吐年产油427万吨,占96.8%。吞吐开发处于中后期开发阶段,胜利东部平均吞吐轮次为6.7个,胜利西部平均吞吐轮次达18个,随吞吐轮次增加受吞吐动用半径有限的影响,开发效果不断变差,导致吞吐采收率低,仅20.3%,吞吐后,仍有近80%的原油未被采出。
[0003]国内外实践表明,吞吐后转蒸汽驱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有效技术,然而胜利稠油埋藏深:埋藏深度900m~2000m,占92%;“稠”:原油粘度超过10
×
104mPa
·
s,8%;“薄”:油层厚度小于6m,占31%;“敏”:水敏渗透率保留率小于30%,占7%;“水”:水油体积>5,占57.7%。胜利稠油油藏以上特点,均不利于转蒸汽驱,尤其目前低原油价格,转汽驱效益差,因此胜利稠油借助转汽驱实现产量接替难度大。
[0004]吞吐轮次越高,加热半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即使提高干度,加热半径扩展有限,并且吞吐轮次越高、随着井点周围含油饱和度降低,周期有效期越来越短,注入的蒸汽主要用于加热井点周围的水,热利用越来越低;而且后期措施成本与稀油成本对比相对较高,吨油成本不断升高。
[0005]因此,探索高轮次吞吐后进步提高吞吐开发储量动用率及采收率,提高注入蒸汽热利用率,提高开发效果及效益,在目前胜利东部稠油“气代油”工程及低油价下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增加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该方法在稠油油藏高轮次吞吐后再利用高压水射流方法进行水射流射孔,形成“似井筒”条件;该方法提高吞吐半径及蒸汽利用率,并最终实现采收率的提高,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其包括:
[0009]步骤1.目标油藏生产直井进行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
[0010]步骤2.确定目标油藏动用半径变缓的吞吐轮次及相应的动用半径;
[0011]步骤3.在吞吐周期达到以上确定的动用半径变缓的轮次后,停止蒸汽吞吐,进行水射流射孔;
[0012]步骤4.对完成水射流射孔的吞吐井,进行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
[00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4]在步骤1中,所述目标油藏为油层埋深大于900m,直井开发的弱边底水稠油油藏。
开井生产后,当日产油小于1t/d后,不再生产,进入下一轮次。生产井直井按最优注汽强度注入蒸汽量,焖井5-7天,然后开井生产。有效厚度10-15m的普通稠油油藏注气强度为150-190t/m。
[0015]在步骤2中,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原油粘度、不同有效厚度、边底水能量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按照步骤1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不同吞吐轮次下的动用半径及累积产油量,当出现动用半径变缓、累积产油量增加变缓时,得到高效吞吐轮次及相应的动用半径。
[0016]在步骤3中,利用高压水射流方法在油层部位射孔,射孔部位为油层中下部。采用1英寸软管,压力10-100MPa,流量为(10~20)l/min通过油管射孔位置进行水射流射孔,射孔长度为步骤2确定的吞吐动用半径。每60度射孔一次。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8]吞吐直井在生产5-6周期后,采用普通的注入蒸汽、焖井、开井生产,注入的蒸汽在重复加热近井地带40-50m的范围,动用范围扩展很少。本专利技术方法在进行高轮次吞吐生产后,采用水射流射孔,射孔位置必须在油层中下部,射孔后油层中有类似井筒的高渗条带,再注入蒸汽,蒸汽沿“似井筒”跑到第一次动用半径前面进行扩散,有效加大了注入蒸汽的波及范围,减少重复加热带来的热量损失,有效提高吞吐后期的动用半径,提高了单井累积产油量。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的流程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油藏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中生产过程中模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4]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和/或它们的组合。
[0025]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6]本专利技术的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适用于油层埋深大于900m,直井开发的弱边底水稠油油藏。如图1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7]在步骤101,生产井进行常规稠油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稠油油藏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是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宾汉流体,常规生产难以实现工业油流。但原油粘度对温度敏感性强,温度每升高10度粘度降低一半左右,因此稠油油藏均为注蒸汽开发。初始阶段都会首先进行注蒸汽、焖井加热、开井生产。生产井直井按最优注汽强度注入蒸汽量,对于有效厚度10-15m的普通稠油油藏最优注汽强度为150-190t/m,同等情况下,油层有效厚度越大,注汽强度越小;边底水油藏注汽强度越小,注入蒸汽携带热量不断加热油层,原油粘度降低,约焖井5-7天后开井生产,当日产油小于1t/d后,不再生产,进入下一轮,循环步骤101的过程。流程进入到步骤102.
[0028]在步骤102,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原油粘度、不同有效厚度、边底水能量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按照步骤101的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不同吞吐轮次下的动用半径及累积产油量,当出现动用半径变缓、累积产油量增加变缓时,得到高效吞吐轮次数及相应的动用半径。
[0029]普通稠油一般生产5-6周期后,继续注蒸汽吞吐生产,动用半径变缓,蒸汽利用率减少,动用半径约40-50m。流程进入到步骤103.
[0030]在步骤103,计算出高效吞吐轮次及动用半径后,生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高轮次吞吐后吞吐动用半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步骤1.目标油藏生产直井进行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步骤2.确定目标油藏动用半径变缓的吞吐轮次及相应的动用半径;步骤3.在吞吐周期达到以上确定的动用半径变缓的轮次后,停止蒸汽吞吐,进行水射流射孔;步骤4.对完成水射流射孔的吞吐井,进行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目标油藏为油层埋深大于900m,直井开发的弱边底水稠油油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开井生产后,当日产油小于1t/d后,不再生产,进入下一轮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生产井直井按最优注汽强度注入蒸汽量,焖井5-7天,然后开井生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有效厚度10-15m的普通稠油油藏注气强度为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邴绍献尹小梅孙业恒吴光焕韦涛唐亮赵衍彬邓宏伟刘西雷魏超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