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及屋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60430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及屋面结构,包括:发电单元层、背板、前板接触层、增强层、后封装层和前封装层;后封装层设置在背板和发电单元层之间,前封装层设置在发电单元层和增强层之间,前板接触层设置在增强层背离前封装层的一面;增强层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在对光伏组件层压的过程中,前封装层熔化并穿过增强层表面的通孔与前板接触层粘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并不需要采用复杂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本申请采用可以在层压过程中,使得前封装层发生融化并穿过增强层表面的通孔与前板接触层粘接,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抗外界冲击能力。另外,由于增强层的多孔结构还有效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整体重量。有效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整体重量。有效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整体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及屋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屋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技术是一种将光伏组件与建筑集成设计的技术,用光伏组件替代建筑屋面,通过光伏组件的功能,降低建筑的能耗。
[0003]现有技术中,基于一些承重能力较差的屋顶,需降低光伏组件的质量,因此可以采用薄玻璃盖板来替换光伏组件原有的盖板,或采用轻质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来代替原有盖板,从而保证光伏组件的质量的大幅减轻。
[0004]但是,在目前方案中,所采用的适用于承重能力差的屋顶的光伏组件,由于使用了新型盖板,会导致生产成本昂贵,还造成了整个产品的机械载荷性能大幅下降,降低了光伏组件抗外界冲击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屋面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生产成本昂贵,机械载荷性能大幅下降,降低了光伏组件抗外界冲击的能力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
[0007]发电单元层、背板、前板接触层、增强层、后封装层和前封装层;
[0008]所述后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背板和所述发电单元层之间,所述前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电单元层和所述增强层之间,所述前板接触层设置在所述增强层背离所述前封装层的一面;
[0009]所述增强层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
[0010]在对所述光伏组件层压的过程中,所述前封装层熔化并穿过所述增强层表面的通孔与所述前板接触层粘接。
[0011]可选的,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
[0012]耐候层;
[0013]所述耐候层设置在所述前板接触层背离所述增强层的一面。
[0014]可选的,所述耐候层为透明结构,所述耐候层的厚度为100nm至10um。
[0015]可选的,所述前板接触层的厚度为20um至500um,所述前板接触层为透明结构,且所述前板接触层在380nm~1100nm的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光率大于或等于85%。
[0016]可选的,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为100um至500um。
[0017]可选的,所述通孔为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为0.01mm至1mm。
[0018]可选的,所述前封装层和所述后封装层的厚度为300um至1000um,所述后封装层的模量小于所述前封装层的模量。
[0019]可选的,所述后封装层的表面或内部设置有紫外线隔离层。
[0020]可选的,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
[0021]粘接层;
[0022]所述粘接层设置在所述增强层和所述前板接触层之间,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20um至100um。
[002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屋面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的光伏组件。
[00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及屋面结构,包括:发电单元层、背板、前板接触层、增强层、后封装层和前封装层;后封装层设置在背板和发电单元层之间,前封装层设置在发电单元层和增强层之间,前板接触层设置在增强层背离前封装层的一面;增强层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在对光伏组件层压的过程中,前封装层熔化并穿过增强层表面的通孔与前板接触层粘接,本技术的结构并不需要采用针对薄玻璃盖板、轻质高分子复合材料盖板的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本申请采用在发光单元背离后封装层的一面依次设置有前封装层、多孔结构的增强层、前板接触层的结构,可以在层压过程中,使得前封装层发生融化并穿过增强层表面的通孔与前板接触层粘接,从而形成与前板接触层很牢固的粘接,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抗外界冲击能力。另外,由于增强层的多孔结构还有效降低了光伏组件的整体重量。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增强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光伏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0029]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增强层的俯视示意图;
[0030]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光伏组件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发电单元层10、背板20、前板接触层30、增强层40、后封装层60和前封装层70;后封装层60设置在背板20和发电单元层10之间,前封装层70设置在发电单元层10和增强层40之间,前板接触层30设置在增强层40背离前封装层70的一面;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增强层的结构示意图,增强层40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41。在对光伏组件层压的过程中,前封装层70熔化并穿过增强层40表面的通孔41与前板接触层30粘接。
[0034]具体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发电单元层10可以为承载有光伏电池片的功能层,用于以向光面接收阳光照射,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进行使用,从而产生清洁电能进行使用。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光伏组件的主视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发电单元层10的两面分别设置前封装层70和后封装层60以进行封装层压,可以在发电单元层10的两面分别设置后封装层60和前封装层70,以在层压的过程中将发电单元层10的两面通过封装材料层,分别与背板20和增强层40粘合牢固,其中,背板20可以为金属背板,用于设置在屋面上,其金属材质可以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0035]具体的,层压过程中,可以通过层压时的压力,将封装层的封装材料融化,形成对发电单元层10的两面的封装包裹,起到了对发电单元层10的封装隔离。另外,由于增强层40为包含多个通孔41的含孔结构层,在层压过程中,前封装层70可以发生融化并穿过增强层40表面的通孔41与前板接触层30粘接,从而形成与前板接触层30很牢固的粘接,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抗外界冲击能力。
[0036]进一步的,发光单元10背离后封装层60的一面可以依次设置有前封装层70、增强层40、前板接触层30,以通过这些结构代替相关技术中的盖板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发电单元层、背板、前板接触层、增强层、后封装层和前封装层;所述后封装层设置在所述背板和所述发电单元层之间,所述前封装层设置在所述发电单元层和所述增强层之间,所述前板接触层设置在所述增强层背离所述前封装层的一面;所述增强层表面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在对所述光伏组件层压的过程中,所述前封装层熔化并穿过所述增强层表面的通孔与所述前板接触层粘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耐候层;所述耐候层设置在所述前板接触层背离所述增强层的一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候层为透明结构,所述耐候层的厚度为100nm至10u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接触层的厚度为20um至500um,所述前板接触层为透明结构,且所述前板接触层在380nm~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隆基绿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