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7458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包括架体、碳刷、上弹性组件、下弹性组件和铜排,其中架体内部上侧设有上弹性组件、下侧设有下弹性组件,导电辊铜轴伸入至所述架体中并设于所述上弹性组件和下弹性组件之间,所述上弹性组件自由端和下弹性组件自由端均设有碳刷与所述导电辊铜轴相抵,所述架体上设有铜排,且碳刷通过导电引线与对应侧的铜排连接,所述铜排与电源柜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个碳刷在导电辊铜轴上下两个面进行对夹排列,并且碳刷安装于可调节弹力的弹性组件上,导电辊铜轴旋转与碳刷动态接触实现加电作业,运行寿命长,维护简单,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极箔生产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极箔行业腐蚀箔生产线导电辊与电源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铜编织带导电,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213601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导电辊铜编织带自润滑系统,该结构中的铜编织带一端和铜排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配重锤实现和导电辊的接触连接,由于铜编织带具有一定的柔性及机械强度,可有效将电源与不断转动的导电辊铜轴建立连接,并通过导电辊对铝箔进行电化学腐蚀实现联动生产,但该结构存在维护周期短(每周维护2次)、使用寿命短(使用寿命为1~3个月)、维护工作量大等技术缺点,由于无故障运行时间短,这会严重影响腐蚀生产线的稳定运行能力,同时铜编织带散热差,运行温度在50~150℃,巡检不及时极易出现高温着火情况,设备本身安全隐患较高。另外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水银液态金属导电的加电方式,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223382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新型导电辊,其在导电辊的两端设有导电排,在所述导电排下端设有金属盒子,在所述金属盒子内放有液态金属汞,所述金属盒子的一侧与电铜排相连,导电辊铜轴通过铜轴上的螺纹型突起与金属盒内液态金属接触,该结构解决了导电辊和铜编织带极易磨损的问题,且电阻低,可承受高速旋转,但该结构受电极箔行业腐蚀生产线结构及生产温度等因素的限制,其很难设计出合理的全密封结构,导致液态金属汞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对生产人员产生巨大危害,如果采用市场上的全密封式液态金属集电环,由于对导电环自身及与导电辊安装的同心度要求极高,导致安装成本高且维修保养不便,并且由于结构密封受限于水银热膨胀系数,其使用温度不能超过60℃。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其采用多个碳刷在导电辊铜轴上下两个面进行对夹排列,并且碳刷安装于可调节弹力的弹性组件上,导电辊铜轴旋转与碳刷动态接触实现加电作业,运行寿命长,维护简单,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包括架体、碳刷、上弹性组件、下弹性组件和铜排,其中架体内部上侧设有上弹性组件、下侧设有下弹性组件,导电辊铜轴伸入至所述架体中并设于所述上弹性组件和下弹性组件之间,所述上弹性组件自由端和下弹性组件自由端均设有碳刷与所述导电辊铜轴相抵,所述架体上设有铜排,且碳刷通过导电引线与对应的铜排连接,所述铜排与电源柜连接。
[0006]所述上弹性组件和下弹性组件结构相同,均包括弹簧、导向轴和导向座,其中碳刷上设有限位板,导向座上设有调整螺母,导向轴一端与所述碳刷固连,另一端插装于所述导
向座中,弹簧套装于所述导向轴上且一端与所述限位板固连,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螺母固连。
[0007]所述碳刷下表面为与所述导电辊铜轴表面配合的仿形结构。
[0008]所述架体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和立柱,其中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两端分别通过对应侧的立柱固连,所述铜排两端分别安装于对应侧的立柱中部,所述上弹性组件与所述上固定板固连,所述下弹性组件与所述下固定板固连。
[0009]所述架体下端两侧设有支撑座,且所述下固定板两侧分别安装于对应侧的支撑座上。
[0010]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1]1、本技术采用多个碳刷在导电辊铜轴上下两个面进行对夹排列,并且碳刷安装于可调节弹力的弹性组件上,导电辊铜轴旋转与碳刷动态接触,运行寿命长,并且相比于现有的铜编织带导电方式每周2次全线保养、每3个月完成全线铜编织带更换作业,本技术对碳刷测温只需每周完成1次,每年年度检修生产线时对碳刷进行常规检查调整即可,维护简单,维护量相比于铜编织带方式降低90%,同时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0012]2、本技术完全消除了现有铜编织带结构与导电辊配合易产生高温的危险,本技术的碳刷在正常运行加电过程中,室外环境在0~40℃范围内,实测碳刷温度在40~50℃范围内,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同时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安全隐患。
[0013]3、本技术可根据需要设定碳刷数量,在导电辊加电载流方面设计有1.5~2倍的载流冗余,碳刷导电的稳定运行能力好,无故障时间提升300%,生产稳定性得到有效提高。
[0014]4、本技术可根据碳刷载流情况调节弹性组件的弹簧弹力,以达到载流均匀效果,上、下双弹性组件的设计也解决了压紧力量不均匀引起的碳刷非常规消耗磨损问题,另外本技术将上弹性组件、下弹性组件、铜排等集成安装于一个架体上,设计结构紧凑,空间利用合理。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17]其中,1为碳刷,101为限位板,2为上弹性组件,201为弹簧,202为调整螺母,203为导向座,3为上固定板,4为下固定板,5为架体,6为支撑座,7为铜排,8为下弹性组件,9为导电辊铜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19]如图1~2所示,本技术包括架体5、碳刷1、上弹性组件2、下弹性组件8和铜排7,其中架体5内部上侧设有上弹性组件2、下侧设有下弹性组件8,导电辊铜轴9伸入至所述架体5中并设于所述上弹性组件2和下弹性组件8之间,所述上弹性组件2自由端和下弹性组件8自由端均设有碳刷1与所述导电辊铜轴9相抵,所述架体5左右方向两侧均设有铜排7,且碳刷1通过导电引线与对应侧的铜排7连接,所述铜排7与电源柜连接实现载流供电,所述电源柜为本领域公知技术。
[002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弹性组件2和下弹性组件8结构相同,均包括弹簧201、导向轴和导向座203,其中碳刷1上设有限位板101,导向座203上设有调整螺母202,导向轴一端与所述碳刷1固连,另一端插装于所述导向座203中并在所述导向座203内有一定量的浮动,弹簧201套装于所述导向轴上且一端与所述限位板101固连,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螺母202固连,所述调整螺母202和限位板101共同作用压缩所述弹簧201,从而使所述弹簧201对所述碳刷1施加一定压力以使其与导电辊铜轴9紧贴,并且由于导向轴浮动,不会影响导电辊铜轴9旋转与碳刷1的动态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螺母202与所述导向座203螺纹连接,旋拧所述调整螺母202可调整其在导向座203上的高度,进而实现弹簧201压缩量调整,也即实现弹簧压紧力调整,本技术可根据碳刷1两侧实际载流情况调整弹簧压力,以确保各个碳刷1与导电辊铜轴9贴合压力一致,达到载流均匀效果,同时上弹性组件2和下弹性组件8的双向压紧设计也可解决压紧力量不均造成的碳刷1非常规消耗磨损问题,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压力均匀,所述上弹性组件2和下弹性组件8交错设置,同时也可以避免上部碳刷1的碳粉落入下部碳刷1内加剧磨损。
[0021]所述碳刷1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架体(5)、碳刷(1)、上弹性组件(2)、下弹性组件(8)和铜排(7),其中架体(5)内部上侧设有上弹性组件(2)、下侧设有下弹性组件(8),导电辊铜轴(9)伸入至所述架体(5)中并设于所述上弹性组件(2)和下弹性组件(8)之间,所述上弹性组件(2)自由端和下弹性组件(8)自由端均设有碳刷(1)与所述导电辊铜轴(9)相抵,所述架体(5)上设有铜排(7),且碳刷(1)通过导电引线与对应的铜排(7)连接,所述铜排(7)与电源柜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箔生产线导电辊用加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性组件(2)和下弹性组件(8)结构相同,均包括弹簧(201)、导向轴和导向座(203),其中碳刷(1)上设有限位板(101),导向座(203)上设有调整螺母(202),导向轴一端与所述碳刷(1)固连,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军何永虎王国强赵文娟边明勇赵刚刚陈小元陈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