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属于氢瓶领域,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包括氢瓶控制器和与氢瓶控制器相配合的氢瓶本体,氢瓶控制器内设置有充气温控处理单元,充气温控处理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充气感应单元和氢瓶温度监控单元,充气感应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氢瓶本体上的电控阀门电性连接,可以通过微控外循环单元和内交换散热单元的配合,能够在氢瓶本体进行充气时,对氢瓶本体内的温度进行感应和调控,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对氢瓶本体进行辅助散热和降温,提高氢瓶控制器的功能性,进而提高了氢瓶本体的安全性,促进氢能的发展。促进氢能的发展。促进氢能的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氢瓶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石油气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类生存又时刻离不开能源,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能源。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能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正是这样的二次能源。
[0003]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日趋发展成熟,作为一种零污染、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了交通系统,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
[0004]燃料电池氢系统一般由多个用于存储氢气的氢瓶、瓶口阀、控制器以及燃料电池电堆组成,当对燃料电池氢系统进行氢气加注时,高压氢气快速进入气瓶,存在显著的热效应,导致气瓶内氢气温度快速升高,而现有的燃料电池氢系统中的氢瓶控制器仅能够在加氢后对氢瓶中的温度进行感应,不能够对在加氢后对氢瓶中的温度进行调控,降低其的功能性,进而降低了氢瓶安全性,不利于氢能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可以通过微控外循环单元和内交换散热单元的配合,能够在氢瓶本体进行充气时,对氢瓶本体内的温度进行感应和调控,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对氢瓶本体进行辅助散热和降温,提高氢瓶控制器的功能性,进而提高了氢瓶本体的安全性,促进氢能的发展。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包括氢瓶控制器和与氢瓶控制器相配合的氢瓶本体,所述氢瓶控制器内设置有充气温控处理单元,所述充气温控处理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充气感应单元和氢瓶温度监控单元,所述充气感应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氢瓶本体上的电控阀门电性连接,所述氢瓶温度监控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氢瓶本体内的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充气温控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微控外循环单元和内交换散热单元,所述氢瓶本体外端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循环流动帽,所述外循环流动帽内设置有与微控外循环单元相配合的微控帽骨循环组件,所述氢瓶本体内端固定连接有与内交换散热单元相配合柔性吸热内衬,通过微控外循环单元和内交换散热单元的配合,能够在氢瓶本体进行充气时,对氢瓶本体内的温度进行感应和调控,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对氢
瓶本体进行辅助散热和降温,提高氢瓶控制器的功能性,进而提高了氢瓶本体的安全性,促进氢能的发展。
[0010]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帽骨循环组件包括有弧形微控撑条,所述外循环流动帽内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微控撑条,所述弧形微控撑条内开设有循环控温腔,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循环控温腔相远离一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透气电磁板,且透气电磁板通过导线与微控外循环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循环控温腔相靠近一端内壁均滑动连接有与透气电磁板相配合的强磁牵引片,通过透气电磁板对强磁牵引片产生电磁作用,进而能够带动强磁牵引片在弧形微控撑条内滑动,使得强磁牵引片的活塞动作带动氢瓶本体外端的气体流动,增加氢瓶本体表面的散热效果,并且通过两个微控帽骨循环组件的对向作用,提高了外循环气体的扩散性,有效在氢瓶本体充气时,增强氢瓶本体的热交换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微控撑条上下两端均开设有与循环控温腔相接通的透气方孔,所述透气电磁板靠近强磁牵引片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对导磁牵引神经条,所述导磁牵引神经条远离透气电磁板一端贯穿强磁牵引片,并与强磁牵引片滑动连接,导磁牵引神经条在能够对强磁牵引片的动作进行引导和限制,提高强磁牵引片滑动顺滑性的同时,还能够对透气电磁板的磁力进行传导,扩大透气电磁板的磁力作用范围,进而有效实现低能耗大行程的效果,提高微控帽骨循环组件的环保性。
[0012]进一步的,所述导磁牵引神经条远离透气电磁板一端延伸至透气方孔内,并固定连接有倾斜设置的扩散引风片,通过扩散引风片能够有效对氢瓶本体外端循环的气流进行导向扩散,提高气流循环的范围,提高氢瓶控制器的控温效果,提高氢瓶本体的安全性。
[0013]进一步的,所述透气电磁板和强磁牵引片之间固定连接有热交换封套,且热交换封套与循环控温腔滑动连接,热交换封套能够在伴随强磁牵引片移动的同时,对氢瓶本体内外的热量进行传导,提高氢瓶本体的热交换效率。
[0014]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吸热内衬上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接通的上通气封套,所述柔性吸热内衬下端固定连接有与其相接通的下通气封塞,所述下通气封塞和上通气封套均通过内循环阀与微控帽骨循环组件相接通,下通气封塞和上通气封套与微控帽骨循环组件相配合,能够通过强磁牵引片的活塞作用对柔性吸热内衬内气体进行强制运动,进而在使柔性吸热内衬形成动态吸热,提高柔性吸热内衬吸热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充气时温度在氢瓶本体内的堆积,进而有效保持氢瓶本体内温度的均衡性,有效避免氢瓶本体充气时温变过大的现象。
[0015]进一步的,所述内交换散热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下通气封塞和上通气封套电性连接,并形成串联电路,通过内交换散热单元与柔性吸热内衬相配合,有效提高氢瓶控制器智能性,提高氢瓶控制器的适用性,能够根据氢瓶本体内温度的不同,作出相适用的控温动作,在有效保证氢瓶本体充气温度的同时,提高动能的利用率。
[0016]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吸热内衬内固定连接有胀气吸热囊,所述胀气吸热囊内开设有多个热感腔,所述热感腔内固定连接有吸热膨胀珠,胀气吸热囊和吸热膨胀珠的配合,能够增大柔性吸热内衬与充入氢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吸热效果,促进氢瓶本体的散热。
[0017]进一步的,所述吸热膨胀珠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承压反馈触片。
[0018]进一步的,所述充气温控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还连接有内衬温度感应单元,所述内衬温度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承压反馈触片电性连接,通过内衬温度感应单元与承
压反馈触片的配合,能够提高氢瓶控制器的感知效率,使其能够及时判断氢瓶本体内的温变状况,提高氢瓶控制器的反应效率。
[0019]3.有益效果
[00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1](1)本方案通过微控外循环单元和内交换散热单元的配合,能够在氢瓶本体进行充气时,对氢瓶本体内的温度进行感应和调控,通过内外循环的方式对氢瓶本体进行辅助散热和降温,提高氢瓶控制器的功能性,进而提高了氢瓶本体的安全性,促进氢能的发展。
[0022](2)通过透气电磁板对强磁牵引片产生电磁作用,进而能够带动强磁牵引片在弧形微控撑条内滑动,使得强磁牵引片的活塞动作带动氢瓶本体外端的气体流动,增加氢瓶本体表面的散热效果,并且通过两个微控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包括氢瓶控制器和与氢瓶控制器相配合的氢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氢瓶控制器内设置有充气温控处理单元,所述充气温控处理单元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充气感应单元和氢瓶温度监控单元,所述充气感应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氢瓶本体(1)上的电控阀门电性连接,所述氢瓶温度监控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氢瓶本体(1)内的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充气温控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微控外循环单元和内交换散热单元,所述氢瓶本体(1)外端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外循环流动帽(3),所述外循环流动帽(3)内设置有与微控外循环单元相配合的微控帽骨循环组件(4),所述氢瓶本体(1)内端固定连接有与内交换散热单元相配合柔性吸热内衬(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帽骨循环组件(4)包括有弧形微控撑条(401),所述外循环流动帽(3)内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微控撑条(401),所述弧形微控撑条(401)内开设有循环控温腔,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循环控温腔相远离一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有透气电磁板(402),且透气电磁板(402)通过导线与微控外循环单元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上下对应的两个所述循环控温腔相靠近一端内壁均滑动连接有与透气电磁板(402)相配合的强磁牵引片(40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高安全性氢瓶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微控撑条(401)上下两端均开设有与循环控温腔相接通的透气方孔,所述透气电磁板(402)靠近强磁牵引片(404)一端固定连接有一对导磁牵引神经条(405),所述导磁牵引神经条(405)远离透气电磁板(402)一端贯穿强磁牵引片(4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树军,张维新,宋伟,孙建峰,周豪,黄新亚,赵平,蔡金华,李琛,唐光海,范纪华,秦健,张威,徐煜,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赛智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