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640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9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外气囊、内气囊、连接盘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内气囊套装在外气囊的内部,两者之间留有气囊间隙,该外气囊和内气囊的底部连接在连接盘一侧;所述连接盘的另一侧连接有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与内气囊相通;所述外气囊的囊体至少有一段设置为形变缓冲增强段,该形变缓冲增强段由较外气囊囊体其他部分更具弹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外气囊上设置有外泄气孔,所述内气囊上设置有内泄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外泄气孔泄气,当碰撞强度超过缓冲临界条件时,通过气囊囊体的形变缓冲增强段发生形变,使安全气囊的体积膨胀,对冲击力进行缓冲,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气囊的缓冲性能,避免人体撞击安全气囊后造成二次伤害。造成二次伤害。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对剧烈碰撞产生良好缓冲作用的汽车安全气囊。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也在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越发突出,为了提高行车安全许多车辆都装配了安全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弹出并迅速充气,在人体接触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泄气孔排气,从而起到缓冲作用,减小人体所受冲击力。由于当前安全气囊泄气孔的孔径尺寸在使用过程中为固定值,因此气囊的最大泄气速率为定值。当发生交通事故人体碰撞气囊的动能大于气囊外泄气体的动能时,人体与气囊在瞬间形成刚性碰撞,甚至气囊将人体反弹,该情况称为安全气囊缓冲临界条件。在临界条件下会产生二次伤害,对人体颈椎部位的安全有巨大威胁,严重者可导致人员直接死亡。为此,近年来许多人都在致力于对现有安全气囊的缓冲性能进行改进。
[0003]申请号为CN201610278565.5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缓冲单元安全气囊,在气囊本体外部设置缓冲单元,缓冲单元之间的间隙上设有第二缓冲模块,当发生碰撞时气囊本体、缓冲单元以及第二缓冲模块独立充气,后续第二缓冲模块与气囊本体连通并放气,以此缓冲。该安全气囊将整体结构分为单元模块以减少人员在初始接触气囊时的压力,并较好地解决了人员呼吸问题,但该种气囊并未改变安全气囊在临界条件下的缓冲性能,甚至在临界条件下还增加了气囊将人体反弹回来的作用力,在临界条件下容易造成伤害。
[0004]申请号为CN 201620859804 .1的技术公开了一种侧面双层安全气囊,包括外层安全气囊、内层安全气囊、外层气囊充气装置、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和PLC,当发生碰撞时PLC控制内层气囊充气装置和外层气囊充气装置进行充气,由内外两侧气囊来缓冲冲击力。该种安全气囊设置了双层气囊进行二次缓冲,但在发生剧烈碰撞时还是会因为只有固定尺寸的排气阀可用来泄气,泄气不易而难以解决缓冲临界条件下的安全问题。
[0005]综上所述,现有的安全气囊缓冲性能不足,在缓冲临界条件下安全气囊容易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安全气囊,以解决现有安全气囊在缓冲临界条件下无法对人体碰撞进行有效缓冲的问题,避免人体撞击安全气囊后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提高安全气囊的缓冲性能。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包括外气囊、内气囊、连接盘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内气囊套装在外气囊的内部,两者之间留有气囊间隙,该外气囊和内气囊的底部连接在连接盘一侧;所述连接盘的另一侧连接有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与内气囊相通;所述外气囊的囊体至少有一段设置为形变缓冲增强段,该
形变缓冲增强段由较外气囊囊体其他部分更具弹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外气囊上设置有外泄气孔,所述内气囊上设置有内泄气孔。
[0008]优选的,所述外气囊的囊体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设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其中第二段为所述形变缓冲增强段。
[0009]优选的,所述外泄气孔设置在所述外气囊的囊体第三段上,该外泄气孔与内泄气孔的位置呈180
°
对称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外气囊的形变缓冲增强段由弹性橡胶制成,其他部分由尼龙纤维制成。
[0011]优选的,所述外气囊的形变缓冲增强段与外气囊的囊体其他部分之间采用粘接、热熔焊接或激光焊接进行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内气囊由尼龙纤维制成。
[0013]优选的,所述连接盘为中空环形结构,其设有中空孔,该中空孔外围为环形圈,该中空孔与所述内气囊底部连接,该环形圈与所述外气囊底部连接,所述环形圈上设置有若干个单向阀。
[0014]优选的,所述连接盘的环形圈上均匀分布有12个所述的单向阀。
[0015]优选的,所述外气囊与内气囊之间的气囊间隙设置为50mm。
[0016]优选的,所述外泄气孔与内泄气孔的位置相对错开。
[0017]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技术设置的外气囊囊体至少有一段设置为形变缓冲增强段,该形变缓冲增强段由较外气囊囊体其他部分更具弹性的材料制成,该外气囊上设置有外泄气孔。在人体接触到外气囊表面时,外气囊通过外泄气孔开始泄气,当碰撞强度超过缓冲临界条件时,通过气囊囊体的形变缓冲增强段发生形变,使安全气囊的体积膨胀,对冲击进行缓冲,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气囊的缓冲性能,避免人体撞击安全气囊后造成二次伤害。
[0019]2.本技术设置了内气囊,并在该内气囊设置了与所述外泄气孔位置相对错开的内泄气孔,所述内气囊与气体发生器相通,方便气体把内气囊充满的同时,通过内泄气孔充入外气囊,也将所述外气囊与内气囊之间的气囊间隙充满,形成缓冲层,避免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直接冲击外气囊造成外气囊刚度过大,对人体造成冲击。
[0020]3.本技术连接盘为中空环形结构,其设有中空孔,该中空孔外围为环形圈,该中空孔与所述内气囊底部连接,该环形圈与所述外气囊底部连接,所述环形圈上设置有若干个单向阀,当外气囊气体压力过大时单向阀开启,使得外气囊与内气囊进一步连通,内气囊失去储压能力,减少对人体的冲击。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连接盘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

外气囊;11

第一段;12

第二段;13

第三段;14

外泄气孔;2

内气囊;21

内泄气孔;3

连接盘;31

中空孔;32

环形圈;33

单向阀;4

气囊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5]本技术所揭示的是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包括外气囊1、内气囊2、连接盘3和气体发生器(未在图中标示),所述连接盘3一侧连接气体发生器,另一侧连接外气囊1和内气囊2,所述气体发生器与内气囊2相通。
[0026]所述外气囊1的囊体至少有一段设置为形变缓冲增强段,该形变缓冲增强段由较外气囊囊体其他部分更具弹性的材料制成。具体的,该形变缓冲增强段可由弹性橡胶制成,其他部分可由安全气囊的常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尼龙纤维制成。所述外气囊1的形变缓冲增强段与外气囊的囊体其他部分之间可以采用粘接、热熔焊接或激光焊接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气囊1的囊体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设为第一段11、第二段12、第三段13,其中第二段12为所述形变缓冲增强段,由弹性橡胶制成,该外气囊的第一段11、第三段13由尼龙纤维制成。第一、二、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气囊、内气囊、连接盘和气体发生器,所述内气囊套装在外气囊的内部,两者之间留有气囊间隙,该外气囊和内气囊的底部连接在连接盘一侧;所述连接盘的另一侧连接有气体发生器,该气体发生器与内气囊相通;所述外气囊的囊体至少有一段设置为形变缓冲增强段,该形变缓冲增强段由较外气囊囊体其他部分更具弹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外气囊上设置有外泄气孔,所述内气囊上设置有内泄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囊的囊体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设为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其中第二段为所述形变缓冲增强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泄气孔设置在所述外气囊的囊体第三段上,该外泄气孔与内泄气孔的位置呈180
°
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囊的形变缓冲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铭恩赵保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