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55430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总成、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转子处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定子处的电机定子冷却油路和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端部处的电机端部冷却油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仅通过对壳体毛坯的设计就能实现双电机冷却油路的集成,大幅度提高了装配空间的利用率和冷却效率,并减小了电机的体积,降低了电机的设计复杂度,从而降低了成本。从而降低了成本。从而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混合动力系统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混合动力汽车是用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目前纯电动汽车电池瓶颈地产物。其中,由双电机和发动机组成的深度混合的动力系统,因其驱动模式灵活、节油效果好、电池组成本低等优点,在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0003]众所周知,环境温度对电机效率的影响很大,因此电机的冷却方案也是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0004]目前,双电机的冷却方案主要有水冷和油冷两种。其中,水冷电机因其水道设计复杂,体积庞大,在空间利用率和冷却效率上比油冷电机差。而油冷电机的油冷方案主要是转子直冷、定子直冷和喷淋的组合方式。
[0005]现有的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冷却装置的冷却路径分成三路,分别利用转子空心轴、环形支架和喷油环对转子和定子直冷,以及定子端部喷淋。
[0006]现有的另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冷却装置的冷却路径分为两路,分别利用转子空心轴和带凹槽、环形孔的冷却套对转子和定子直冷,以及定子端部喷淋。
[0007]以上结构的冷却装置均是集成在单独的电机上,对电机的设计成本和体积、重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双电机在变速器内部集成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目的是在不提高电机成本和不影响冷却效率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变速器内部的装配空间,实现对双电机的集成冷却,提高集成度。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总成、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转子处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定子处的电机定子冷却油路和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端部处的电机端部冷却油路。
[0010]所述壳体总成包括后盖、主壳体和变速器壳体,主壳体位于后盖和变速器壳体之间且主壳体与后盖和变速器壳体连接。
[0011]所述两个电机的转子分别为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电机转子冷却油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盖内的电机转子油道、设置于第一转子的转轴内的第一中心油道和设置于第二转子的转轴内的第二中心油道,第一中心油道和第二中心油道与电机转子油道连通。
[0012]所述两个电机的定子分别为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所述电机定子冷却油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盖内的后盖油槽和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且与所述后盖油槽连通的主壳体油槽。
[0013]所述主壳体油槽设置多个且所有主壳体油槽为环绕所述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进行布置。
[0014]所述主壳体内部设置两个主壳体支撑臂,所述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分别压装在两个主壳体支撑臂上,主壳体与两个主壳体支撑臂之间设置主壳体加强筋,主壳体加强筋分别围绕两个主壳体支撑臂进行布置,所述主壳体油槽是由主壳体、主壳体支撑臂和主壳体加强筋包围形成。
[0015]所述电机端部冷却油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盖上的后盖油槽壁孔、设置于所述主壳体支撑臂上的主壳体油槽壁孔和设置于所述变速器壳体上的变速器壳体油槽壁孔,后盖油槽壁孔与所述后盖油槽连通,主壳体油槽壁孔与所述主壳体油槽连通,变速器壳体内部设置与主壳体油槽连通的变速器壳体油槽,变速器壳体油槽壁孔与变速器壳体油槽连通。
[0016]所述后盖上设置主进油口,所述变速器壳体上设置回油口。
[0017]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仅通过对壳体毛坯的设计就能实现双电机冷却油路的集成,大幅度提高了装配空间的利用率和冷却效率,并减小了电机的体积,降低了电机的设计复杂度,从而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18]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变速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记为:1、后盖;2、主壳体;3、变速器壳体;4、第一定子;5、第一转子;6、第一转轴;7、第一电机的端部;8、第二定子;9、第二转子;10、第二转轴;11、第二电机的端部;12、电机端部后喷油口;13、电机端部前喷油口;14、回油口;15、后盖油槽;16、后盖油槽壁孔;17、主进油口;18、电机转子油道;19、第一进油孔;20、第二进油孔;21、主壳体油槽壁孔;22、主壳体支撑臂;23、主壳体油槽;24、主壳体加强筋;25、变速器壳体油槽壁孔;26、变速器壳体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0026]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包括壳体总成、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转子处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定子处的电机定子冷却油路和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端部处的电机端部冷却油路。
[0027]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总成包括后盖1、主壳体2和变速器壳体3,主壳体
2位于后盖1和变速器壳体3之间且主壳体2与后盖1和变速器壳体3连接。两个电机分别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电机的轴线与第二电机的轴线相平行,第一电机包括第一定子4和第一转子5,第二电机包括第二定子8和第二转子9,第一转子5的中心处设置第一转轴6,第二转子9的中心处设置第二转轴10,第一定子4和第二定子8压装在主壳体2上。第一电机的第一转轴6通过轴承安装在后盖1和变速器壳体3上,第二电机的第二转轴10也是通过轴承安装在后盖1和变速器壳体3上。主壳体2的一端端面与后盖1的端面贴合,主壳体2的另一端端面与后盖1的端面贴合,通过油槽端面贴合的方式,形成对电机定子的闭环冷却油路,并且在环形油槽上开孔,实现对电机端部的喷淋冷却。主壳体2的两端端面、变速器壳体3的端面和后盖1的端面上均涂覆有密封胶,也即主壳体2与后盖1和变速器壳体3的接合面之间采用涂胶密封的方式,保证了整个油路的闭环密封。另外,电机转子的冷却油路采用打孔的方式来实现,与其他冷却油路共用一个主进油口17,实现了整个油路的集成。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后盖1上设置主进油口17,电机转子冷却油路包括设置于后盖1内的电机转子油道18、设置于第一转子5的第一转轴6内的第一中心油道和设置于第二转子9的第二转轴10内的第二中心油道,第一中心油道和第二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总成、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转子处的电机转子冷却油路、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定子处的电机定子冷却油路和设置于壳体总成内部且用于将冷却油引导至两个电机的端部处的电机端部冷却油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包括后盖、主壳体和变速器壳体,主壳体位于后盖和变速器壳体之间且主壳体与后盖和变速器壳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电机的转子分别为第一转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电机转子冷却油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盖内的电机转子油道、设置于第一转子的转轴内的第一中心油道和设置于第二转子的转轴内的第二中心油道,第一中心油道和第二中心油道与电机转子油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电机的定子分别为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所述电机定子冷却油路包括设置于所述后盖内的后盖油槽和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且与所述后盖油槽连通的主壳体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茜叶丁张磊谢李华王卫平翁晓明李润泉郑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邦奇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