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及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533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为多层共挤膜,由内至外包括阻隔芯层、聚乙烯层和表面粘接层;聚乙烯层的主要组成包括LLDPE;表面粘接层为马来酸酐和/或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改性层的基材为PET或LLDPE;阻隔芯层与聚乙烯层通过内粘接层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车内织物用贴合膜结构合理,实现了贴合膜的轻量化,表层粘接层通过马来酸酐和/或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增强贴合膜的粘接强度及与织物的相容性;聚乙烯层通过LLDPE进一步提高贴合膜与织物的粘接牢固性及相容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了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了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及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贴合膜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及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车内织物均由玻璃纤维或聚氨酯纤维制得,现有的车内织物之间粘贴牢固性不佳,长期使用过程中产品易出现脱落的现象,耐用性下降导致贴合膜的应用广泛性受限。贴合膜的防水性和隔音效果也是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现有贴合膜的性能进一步改进。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354375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成型防漏泡汽车地毯,包括三层结构,上层为起绒地毯面料层,中间层为PE/PA/PE共挤膜层,底层为可成型热熔毡层。该PE膜与汽车地毯粘合后的剥离力在3~5N,粘合性和耐用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粘接牢固性更强。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为多层共挤膜,由内至外包括阻隔芯层、聚乙烯层和表面粘接层;所述聚乙烯层的主要组成包括LLDPE;所述表面粘接层为马来酸酐和/或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所述改性层的基材为PET或LLDPE;所述阻隔芯层与聚乙烯层通过内粘接层连接。
[0006]车内织物用贴合膜的总膜厚为40~60μm,车内织物用贴合膜为对称结构,共挤膜为七层、九层或十一层。阻隔芯层为尼龙层,PA为均聚尼龙,或均聚尼龙和共聚尼龙混合,均聚尼龙和共聚尼龙的质量比为(2~3):1。均聚尼龙和共聚尼龙混合能改善阻隔层的耐温性、韧性、抗穿刺性能和拉伸强度。表面粘接层的维卡软化点小于等于聚乙烯层的维卡软化点。进一步的,聚乙烯层的维卡软化点为100~105℃;表面粘接层的维卡软化点为70~100℃。维卡软化点越高耐高温性能越好。
[0007]为了提高车内织物用贴合膜的粘接牢固性,且适用于车身不同部件上或饰件上,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表面粘接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层,所述改性层的基材为LLDPE;所述表面粘接层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1~7%。车内织物常为玻璃纤维或聚氨酯纤维,表面粘接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层,改性层的基材为LLDPE,马来酸酐接枝改性LLDPE增加了分子极性,增大了贴合膜与玻璃纤维布或聚氨酯纤维布的相容性,进而增强了贴合膜的粘接牢固性,且基材分子链分支结构降低基材分子的结晶度和结晶速率,有效提高改性层的表面粘度。为了达到最佳的粘接牢固性,且保证贴合膜的力学性能,进一步的,表面粘接层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2~6%。
[0008]为了提高车内织物用贴合膜的粘接牢固性,且适用于车身不同部件上或饰件上,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表面粘接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所述改性层的基材
为PET,所述表面粘接层中乙烯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20~35%。表面粘接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改性层的基材为PET,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通过乙烯/丙烯酸甲酯与甘油酯缩水得乙烯/丙烯酸甲酯缩水甘油酯,与基材PET混合,基材PET支链上引入官能团,不仅增大了贴合膜与玻璃纤维布或聚氨酯纤维布的相容性,进而增强了贴合膜的粘接牢固性,且乙烯丙烯酸甲酯具有不饱和键与聚乙烯层的LLDPE交联反应,乙烯/丙烯酸甲酯缩水甘油酯含有环氧基团和PET分子链末端的羟基和羧基交联反应,粘合面的聚合物相互结合及穿插,形成聚合物网络,进一步增强了贴合膜的粘接牢固性。为了达到最佳的粘接牢固性,且保证贴合膜的力学性能,进一步的,表面粘接层中乙烯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25~33%。
[0009]为了表面粘接层熔融进入车内织物纤维的空隙中,提高贴合膜与车内织物纤维的接触面积及粘接牢固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层密度为0.929~0.933g/cm3,熔融指数为3.2~4.5g/10min。为了贴合膜实现最优的粘接牢固性能,进一步的,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层型号为LLDPEBynel41E755。
[0010]为了表面粘接层熔融进入车内织物纤维的空隙中,提高贴合膜与车内织物纤维的接触面积及粘接牢固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密度为0.945~0.955g/cm3,熔融指数为1.5~3.5g/10min。为了贴合膜实现最优的粘接牢固性能,进一步的,所述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型号为EMA Lotryl29MA03T。
[0011]为了提高贴合膜加工稳定性及贴合膜抗皱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聚乙烯层的主要组成LLDPE、mLLDPE和LDPE的质量比为(2~3):(2~3):1。mLLDPE能有效改善贴合膜的力学性能和透明度有助于减薄膜厚实现轻量化,其分子量分布窄,支链少不易加工成膜,过多不利于贴合膜与织物粘合相容或交联反应,对粘接性有消极影响;LLDPE有效改善贴合膜的耐刺穿性和撕拉强度,提高贴合膜的耐用性,LLDPE支链多与织物复合使用时,通过与表面粘接层融合进一步提高与织物的相容性,或与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形成交联网状结构,增强贴合膜的粘接牢固性。LDPE的添加有效改善mLLDPE的加工性能。
[0012]为了聚乙烯层熔融进入车内织物纤维的空隙中,进一步提高贴合膜与车内织物纤维的接触面积及粘接牢固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mLLDPE的密度为0.910~0.920g/cm3,熔融指数为0.9~1.3g/10min;所述LDPE的密度为0.910~0.925g/cm3,熔融指数为1.5~2.1g/10min;所述LLDPE的密度为0.915~0.935g/cm3,熔融指数为1.8~2.2g/10min。进一步的,mLLDPE的熔融指数为1.1~1.3g/10min;LDPE的熔融指数为1.8~2.1g/10min;LLDPE的熔融指数为1.9~2.2g/10min。
[0013]为了提高聚乙烯层与阻隔芯层的粘接牢固性,进一步提高贴合膜与织物的粘接牢固性及相容性,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粘接层为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或马来酸酐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LLDPE混合;所述马来酸酐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LLDPE的质量比为1:(0.5~2.5)。内粘接层中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聚乙烯层与阻隔层的粘接牢固性,为了贴合膜的加工稳定性,符合粘接牢固性能的条件下同时满足生产经济性,进一步的,马来酸酐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LLDPE的质量比为1:(0.8~2.0)。进一步的,马来酸酐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910~0.921g/cm3,熔融指数为1.6~2.1g/10min。
[00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马来酸酐接枝含
量为2000~8000ppm。
[001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复合织物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制备第一织物和第二织物;
[0017]S2:依次叠合所述第一织物、上述的车内织物用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内织物用贴合膜,为多层共挤膜,其特征在于,由内至外包括阻隔芯层、聚乙烯层和表面粘接层;所述聚乙烯层的主要组成包括LLDPE;所述表面粘接层为马来酸酐和/或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所述改性层的基材为PET或LLDPE;所述阻隔芯层与聚乙烯层通过内粘接层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粘接层为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层,所述改性层的基材为LLDPE,所述表面粘接层中马来酸酐的接枝率为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粘接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所述改性层的基材为PET,所述表面粘接层中乙烯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20~3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马来酸酐接枝的改性层密度为0.929~0.933g/cm3,熔融指数为3.2~4.5g/10min。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丙烯酸甲酯接枝的改性层密度为0.945~0.955g/cm3,熔融指数为1.5~3.5g/10min。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内织物用贴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层的主要组成LLDPE、mLL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钢王庆张惕夏大雁袁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市格瑞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