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55234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其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超高层拉索结构施工的各步骤进行仿真模拟,根据仿真模拟的情况,确定整个张拉过程所采用的张拉设备的型号;安装设备层的所有外框钢柱、上外框钢梁和下外框钢梁,下外框钢梁位于上外框钢梁的外侧下方;将所有拉索组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与其对应的上外框钢梁和下外框钢梁上;在所有拉索组上安装张拉设备;安装所有泵站,泵站与拉索组一一对应;所有泵站同时对拉索组进行分级张拉。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施工效率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部分工程在超高层建筑内部设置柔性伸臂桁架层,伸臂桁架的斜腹杆由拉索构成,在高层处形成底部为伸臂桁架层的悬挂结构,该结构具有结构新颖、空间大、底部桁架层构件重与截面大、安装精度和变形要求标准高等特点。
[0003]现有拉索的张拉装置通常为各个张拉节点逐一进行张拉,无法做到整个楼层所有拉索同步分级进行张拉,施工效率低,施工工期长,并且无法确保整个张拉过程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施工效率低和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0005]如上构思,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包括:
[0007]S1: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超高层拉索结构施工的各步骤进行仿真模拟,根据仿真模拟的情况,确定整个张拉过程所采用的张拉设备的型号;
[0008]S2:安装设备层的所有外框钢柱、上外框钢梁和下外框钢梁,所述下外框钢梁位于所述上外框钢梁的外侧下方;
[0009]S3:将所有拉索组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与其对应的所述上外框钢梁和所述下外框钢梁上;
[0010]S4:在所有所述拉索组上安装所述张拉设备;
[0011]S5:安装所有泵站,所述泵站与所述拉索组一一对应;
[0012]S6:所有所述泵站同时对所述拉索组进行分级张拉。
[0013]进一步地,在S1之前包括S0: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各所述拉索组的尺寸及安装位置。
[0014]进一步地,在S2中,所述上外框钢梁和所述下外框钢梁各设有八个,所述上外框钢梁和所述下外框钢梁一一对应,塔楼核心筒的四角处各设有两个所述上外框钢梁,这两个所述上外框钢梁连接于所述塔楼核心筒的不同边上;
[0015]在S3中,所述拉索组设有八个,所述塔楼核心筒的四角处各设有两个所述拉索组,所述塔楼核心筒的每个角处的两个所述拉索组呈钝角设置;
[0016]在S5中,所述泵站设有八个。
[0017]进一步地,在S3中,所述拉索组通过塔吊安装,每个所述拉索组包括由高至低依次设置的第一拉索、第二拉索和第三拉索,所述第一拉索、所述第二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的上端和下端均通过销轴与所述上外框钢梁和所述下外框钢梁固定连接。
[0018]进一步地,S4包括:
[0019]S41:在所述第一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靠近所述下外框钢梁的端部安装反力工装,
在所述第二拉索靠近所述上外框钢梁的端部安装所述反力工装;
[0020]S42:在所述设备层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在所述第一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靠近所述下外框钢梁的端部安装张拉工装、千斤顶和精轧螺纹钢,在所述第二拉索靠近所述上外框钢梁的端部安装所述张拉工装、所述千斤顶和所述精轧螺纹钢。
[0021]进一步地,在S1中,根据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仿真模拟情况设计初始态索力。
[0022]进一步地,S6包括:
[0023]S61:张拉到所述设计初始态索力的10%,理论油压表的压力值达到2.7Mpa;
[0024]S62:张拉到所述设计初始态索力的50%,所述理论油压表的压力值达到13.3MPa;
[0025]S63:张拉到所述设计初始态索力的90%,所述理论油压表的压力值达到23.9MPa;
[0026]S64:张拉到所述设计初始态索力的105%,所述理论油压表的压力值达到27.9MPa。
[0027]进一步地,在S6中,每级张拉完成后停止张拉,检查连接所述拉索组和所述张拉设备的螺栓是否松动,并对松动的所述螺栓进行紧固。
[0028]进一步地,所述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还包括与S6同时进行的S7:张拉时检测所述拉索组的每根拉索的索力。
[0029]进一步地,S7包括:
[0030]S71:在张拉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油压表检测索力;
[0031]S72:采用振动法检测索力,并同时对所述拉索组的每根拉索的位形进行检测,通过所述振动法检测索力时拆除所述张拉设备,并且位于所述设备层的上层和下层均不进行施工。
[003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3]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先进行仿真模拟,根据软件结果选择合适的张拉设备,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后续施工的安全性,通过多个泵站同时对所有拉索组进行分级张拉,泵站与拉索组一一对应,减小了多次张拉所产生的应力对于整个楼层的影响,并且提高了张拉施工的效率,缩短了张拉的工期。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施工效率高,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的主视图;
[0035]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的俯视图;
[0036]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7]图中:
[0038]10、塔楼核心筒;
[0039]1、外框钢柱;
[0040]2、上外框钢梁;
[0041]3、下外框钢梁;
[0042]4、拉索组;
[0043]5、泵站;
[0044]6、塔吊;
[0045]71、反力工装;72、张拉工装;73、千斤顶;74、精轧螺纹钢。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7]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8]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50]参见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包括:
[0051]S1: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超高层拉索结构施工的各步骤进行仿真模拟,根据仿真模拟的情况,确定整个张拉过程所采用的张拉设备的型号;S2:安装设备层的所有外框钢柱(1)、上外框钢梁(2)和下外框钢梁(3),所述下外框钢梁(3)位于所述上外框钢梁(2)的外侧下方;S3:将所有拉索组(4)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与其对应的所述上外框钢梁(2)和所述下外框钢梁(3)上;S4:在所有所述拉索组(4)上安装所述张拉设备;S5:安装所有泵站(5),所述泵站(5)与所述拉索组(4)一一对应;S6:所有所述泵站(5)同时对所述拉索组(4)进行分级张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之前包括S0:根据建筑结构设计各所述拉索组(4)的尺寸及安装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所述上外框钢梁(2)和所述下外框钢梁(3)各设有八个,所述上外框钢梁(2)和所述下外框钢梁(3)一一对应,塔楼核心筒(10)的四角处各设有两个所述上外框钢梁(2),这两个所述上外框钢梁(2)连接于所述塔楼核心筒(10)的不同边上;在S3中,所述拉索组(4)设有八个,所述塔楼核心筒(10)的四角处各设有两个所述拉索组(4),所述塔楼核心筒(10)的每个角处的两个所述拉索组(4)呈钝角设置;在S5中,所述泵站(5)设有八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所述拉索组(4)通过塔吊(6)安装,每个所述拉索组(4)包括由高至低依次设置的第一拉索、第二拉索和第三拉索,所述第一拉索、所述第二拉索和所述第三拉索的上端和下端均通过销轴与所述上外框钢梁(2)和所述下外框钢梁(3)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高层拉索结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S4包括: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颖潘杨朱伟吕伟伟章启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