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3241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包括:定位桩;以及防污组件,防污组件与定位桩连接,防污组件自上而下设置有至少两个防污区域,每个防污区域均设有过滤孔;其中,在每相邻的两个防污区域中,位置较高的防污区域的过滤孔的孔径大于位置较低的防污区域的过滤孔的孔径。上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能够提高防污屛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天气、水流流速及污染物排放源冲击的影响,导致防污屛发生破损、变形及位移的现象,从而以提高防污屛的防污效果。屛的防污效果。屛的防污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层组合型防污屏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疏浚防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层组合型防污屏。

技术介绍

[0002]环保疏浚是消除湖泊水系污染最实用的方法,通过底泥疏挖、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从而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在疏浚过程中,由于挖斗、铰刀、泥耙等装置的扰动,导致已沉积的泥沙颗粒或泥沙团重新起动,进而会导致疏浚中二次污染的问题。防污屛作为利用隔离屏障解决疏浚二次污染问题方案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悬挂式防污结构和立式防污结构两大类。现有防污结构由于技术和材料原因主要存在以下缺点:结构稳定性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天气、水流流速及污染物排放源冲击的影响,导致防污结构发生破损、变形及位移的现象,失去阻挡污染物扩散的功能,造成防污效果不佳且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分层组合型防污屏,能够提高防污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天气、水流流速及污染物排放源冲击的影响,导致防污结构发生破损、变形及位移的现象,从而以提高防污结构的防污效果。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一种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包括:定位桩;以及防污组件,所述防污组件与所述定位桩连接,所述防污组件自上而下设置有至少两个防污区域,每个所述防污区域均设有过滤孔;其中,在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中,位置较高的所述防污区域的所述过滤孔的孔径大于位置较低的所述防污区域的所述过滤孔的孔径。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06]在上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中,当进行河道疏浚作业时,将定位桩插设于水底的底部,将防污组件与定位桩连接,即可保证防污组件在进行防污作业时不会因为水流的流动以及污染物排放源的冲击而发生位移,从而保证上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在防污过程的稳定性,进而保证良好的防污效果。
[0007]另外,在进行河道疏浚的过程中,需要对河底的淤泥进行浚挖,因此河底附近的悬浮物的浓度会更大。在上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中,防污组件自上而下设置有至少两个防污区域,每个防污区域均设有过滤孔,且在相邻的两个防污区域中,位置较高的防污区域的过滤孔的孔径大于位置较低的防污区域的过滤孔的孔径,防污屏的过滤孔的孔径随着防污区域在防污组件中的位置降低而减小,有利于根据水深与悬浮物的浓度关系进行分层防污。由于河底水深大,悬浮物的浓度会更大,因此,具有较小孔径的过滤孔的防污区域位于防污组件的较低位置,能够与较深水流接触,有利于防止浓度较大的悬浮物进入干净水域,从而起到了较好的防污作用。随着水深的降低,悬浮物的浓度也会降低,且随着水深的降低,水流流速会增大,从而,位于防污组件的较高位置的防污区域的过滤孔的孔径大小进行相应的增大,有利于水体的流动,防止由于水流流速增大对防污屏形成冲击力,避免防污屏
的破损,保证更好的防污效果。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中,位置最高的所述防污区域为第一防污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防污区域下方,并与所述第一防污区域相邻的所述防污区域为第二防污区域,所述第一防污区域上的所述过滤孔为第一过滤孔,所述第二防污区域上的所述过滤孔为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一过滤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孔径。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中,位于所述第二防污区域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防污区域相邻的所述防污区域为第三防污区域,所述第三防污区域上的所述过滤孔为第三过滤孔,所述第三过滤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孔径。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定位桩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桩并列且间隔设置,且所述防污组件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桩之间。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层组合型防污屏还包括两个定位件,两个所述定位件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定位桩的侧壁上,两个所述定位件上均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定位件的所述限位槽并列且相对设置,所述防污组件的两侧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定位件的所述限位槽内。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污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防污单元,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单元至上而下设置,且每个所述防污单元的两侧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定位件的所述限位槽内;
[0013]其中,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一一对应地位于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单元上。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防污单元均包括防污件以及框架,所述框架连接在所述防污件的四周边缘,所述框架的两侧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定位件的所述限位槽内。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污单元与所述定位件可拆卸连接。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污单元之间可拆卸地密封配合。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单元中,位置最高的所述防污单元为第一防污单元,所述第一防污单元的所述防污件为第一防污件,位于所述第一防污单元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防污单元相邻的所述防污单元为第二防污单元,所述第二防污单元的所述防污件为第二防污件,位于所述第二防污单元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防污单元相邻的所述防污单元为第三防污单元,所述第三防污单元的所述防污件为第三防污件;
[0018]其中,所述第一防污件为透空平板,所述第二防污件为钢丝网,所述第三防污件为防污帘布。
附图说明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防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防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三防污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0、定位桩;
[0027]200、定位件;210、限位槽;
[0028]300、防污组件;310、第一防污单元;311、第一防污件;3111、第一防污区域;3111a、第一过滤孔;320、第二防污单元;321、第二防污件;3211、第二防污区域;3211a、第二过滤孔;330、第三防污单元;331、第三防污件;3311、第三防污区域;3311a、第三过滤孔;340、框架;
[0029]400、索环;
[0030]500、尼龙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桩;以及防污组件,所述防污组件与所述定位桩连接,所述防污组件自上而下设置有至少两个防污区域,每个所述防污区域均设有过滤孔;其中,在每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中,位置较高的所述防污区域的所述过滤孔的孔径大于位置较低的所述防污区域的所述过滤孔的孔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中,位置最高的所述防污区域为第一防污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防污区域下方,并与所述第一防污区域相邻的所述防污区域为第二防污区域,所述第一防污区域上的所述过滤孔为第一过滤孔,所述第二防污区域上的所述过滤孔为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一过滤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孔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所述防污区域中,位于所述第二防污区域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防污区域相邻的所述防污区域为第三防污区域,所述第三防污区域的所述过滤孔为第三过滤孔,所述第三过滤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过滤孔的孔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桩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桩并列且间隔设置,且所述防污组件位于两个所述定位桩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层组合型防污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组合型防污屏还包括两个定位件,两个所述定位件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定位桩的侧壁上,两个所述定位件上均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定位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永舟范甜甜夏波黄筱云吕行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