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2832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5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45.5≤f*43/ImgH<61.0;其中,f为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为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使得光学镜头在具有长焦距的同时,满足小型化的设计需求,提高成像品质。提高成像品质。提高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量;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调配了光学镜头整体的屈折力分配,有助于分 散像差,获得高解像力;且第六透镜为光学镜头提供负屈折力,有利于平衡 入射光线经过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产生的难以矫正的像差,进而提高光学镜 头的成像品质。通过对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屈折力和面型合理配置,有利于 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并且使得光学镜头 具有长焦距,能够让远距离物体获得近距离成像的效果。
[0015]此外,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45.5≤f*43/ImgH<61.0, 满足该关系式时,可确保光学镜头具有长焦特性,实现背景虚化和远距离拍 摄等特性。而超过该关系式上限时,尽管能够进一步增强光学镜头的长焦性 能,但同时也会导致光学镜头的总长进一步扩大,而不利于实现小型化设计。 当低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则无法满足光学镜头超长焦特性的设计需求。
[00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 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 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形成有衍射光学结构。
[0017]通过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形成有衍射光学结构,有利于减小 光学镜头的像差,并减小色差至1um以内,而且垂轴色差各波段的曲线不交 叉,有利于提升MTF值(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模量传输值)。
[00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7≤TTL/f<1.0;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距离,即,光学镜头的总长。
[0019]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镜头的总长小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有利于 平衡光学镜头远摄时的色差、球差与畸变等像差,从而使得光学镜头能够获 得良好的成像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光学镜头满 足上述关系式且f>6mm时,光学镜头具有较长焦距,有利于光学镜头实现远 摄功能。而光学镜头满足上述关系式且TTL<6.5mm时,则有利于光学镜头 实现小型化设计,可组装于较薄的摄像模组或电子设备中。
[00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5deg/mm<FOV/f<8.2deg/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 镜头的最大视场角。
[0021]当f增大时,最大视场角会随之减小,因此,当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 使光学镜头在一定的有效焦距下,获得较大的视场角,从而同时满足对光学 镜头具备长焦性能和较广的拍摄范围的设计需求。
[002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9<(|R32|+|R42|)/f≤13.44;其中,R32为所述第三透镜 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 的曲率半径。
[0023]光学镜头中的第三透镜提供正屈折力,第四透镜提供负屈折力,第三透 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结构可抵消绝大部分由前透镜(即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 产生的畸变和彗差,并且通过合理地设置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曲率半径, 可避免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本身引入较大的球差和垂轴色差,从而有利于初 级像差在各透镜上的合理分配,降低公差敏感性。
[002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94.94≤R51/CT56<485;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 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曲率
半径,CT56为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于所 述光轴上的间距。
[0025]光学镜头中的第五透镜具有正的屈折力,调配了光学镜头整体的屈折力 分配,有助于分散像差,获得高解像力。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变化, 能够减小各视场光线在第五透镜的偏转角。此外,通过合理地设置第五透镜 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以及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距的比值,可降 低第五透镜的成型与组装难度。
[002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CT1+CT2+CT3)/BF<2.1;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 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CT3为 所述第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BF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光学 镜头的成像面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0027]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镜头应用于摄像模组时,可与摄像模组的感光 芯片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也更利于光学镜头与镜头模组的其他部件的组装。 同时通过合理的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厚度以及三者之间的 间距,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之间紧凑设置,能够有助于减小 光学镜头的总长,同时能够减小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产生的像差, 进而有利于降低光学镜头平衡像差的难度。
[002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2<SAG61/CT6<2.9;其中,SAG61为所述第六透镜 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孔径处至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于所述光轴方 向上的距离,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矢高,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 上的厚度。
[0029]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合理地约束第六透镜物侧面的面型,确保边缘光 线具有良好的偏转角,不会因偏折过大而引起不易校正的像差;超过该关系 式的上限时,第六透镜物侧面的矢高过大,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圆周处的面 型过度弯曲,从而导致成型不良,影响制造良率;低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 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圆周处的面型过于平滑,对轴外视场光线的偏折能力不 足,不利于畸变和场曲像差的矫正。
[003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 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1<(|f3|+|f4|+|f5|)/(CT34+CT45+CT56)<20;其中,f3 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 透镜的有效焦距,CT34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间 距,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间距,CT56为所 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间距。
[0031]通过合理配置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屈折力以及各透镜之间 的间距,可平衡由前透镜组(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产生的球差、色差, 提升光学镜头的整体像质。
[003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感光芯片和 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具有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能够在满足轻薄、小型化设计的同时,提高摄 像模组的成像质量,并使得摄像模组具有长焦距,能够让远距离物体获得近 距离成像的效果。
[0033]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如 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45.5≤f*43/ImgH<61.0;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形成有衍射光学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0.77≤TTL/f<1.0;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5deg/mm<FOV/f<8.2deg/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9<(|R32|+|R42|)/f≤13.44;其中,R32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国贵杨健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