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1715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13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和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的同时,提高光学镜头的生产良率,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的小型化。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学镜头成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轻薄小型化的结构特点也逐渐成为光学镜头的发展趋势,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在满足光学镜头成像品质的设计要求下,光学镜头的尺寸较大,难以满足人们对光学镜头的轻薄小型化的要求,而随着光学镜头尺寸的减小,对于光学镜头的生产良率也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减小光学镜头的总长的同时,提高光学镜头的生产良率,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0005]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6]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7]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8]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
[0009]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10]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1]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
[0012]8.5<sd7/(sd7

sd6)<14.5;
[0013]其中,sd7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
[0014]本申请提供的光学镜头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以及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组合,有利于矫正光学镜头于光轴上的球差,提高分辨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凸面,以及二者的像侧面于光轴处均为凹面,有利于光学镜头光线的汇聚,提高光学镜头的光学性能;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且其物侧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分别为凸面、凹面的设计,能够使得入射光线经过第三透镜时,中心和边缘视场光线均能够得到有效汇聚,以矫正边缘相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能力,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此外,由于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均为凹面的设计,能够有效缩小前透镜组(第一、第二、第三透镜)的厚度,实现对光学镜头的总长的压缩,进而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
计;配合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调配了光学镜头整体的屈折力分配,有助于分散像差,获得高解像力;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的设计,有利于平衡入射光线经过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产生的像差,从而能够提高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
[0015]此外,通过使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8.5<sd7/(sd7

sd6)<14.5,能够使得边缘视场光线在经过第三透镜时得到扩张,从而降低光学镜头对第三透镜偏心的敏感度,降低第三透镜的加工敏感度,进而有利于提高光学镜头的生产良率。
[00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CT5/ET5<3;
[0017]其中,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即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E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径边缘在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即第五透镜的边缘厚度。
[0018]通过限定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与边缘厚度的比值,能够合理、有效控制第五透镜的薄厚比及面型,有利于矫正轴外视场的像差,提高光学镜头的解像质量。
[00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4<|f34/f12|<41;
[0020]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34为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
[0021]通过控制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值,即,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矫正光学成像镜头的色差,同时有利于减小光学镜头的球差和彗差。
[002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5<SAG9/SAG8<3.5;
[0023]其中,SAG9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矢高,SAG8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矢高。
[0024]通过控制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矢高的比值,使其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减小光线经第四透镜发生的偏折角,同时有利于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
[00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3.2mm<f*tan(HFOV)<3.5mm;
[0026]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027]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光学镜头能够实现大像面特性,当将光学镜头应用于摄像模组时,能够匹配摄像模组的更大尺寸的感光元件,使得光学镜头具备高像素和高清晰度的特点,提升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
[002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2.9<ALT/(T1+T2)<3.4;
[0029]其中,AL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的总和,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
[0030]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能够合理配置光学镜头的各透镜的厚度,在不影响成像品质
的同时,减小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厚度,缩短光学镜头的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
[003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3<AAG/(DTmax

DTmin)<4.5;
[0032]其中,DTmax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各相邻的两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最大值,DTmin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各相邻的两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的最小值,AAG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隙的总和。
[0033]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控制光学镜头的相邻两透镜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8.5<sd7/(sd7

sd6)<14.5;其中,sd7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CT5/ET5<3;其中,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ET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径边缘在平行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4<|f34/f12|<41;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34为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式:1.5<SAG9/SAG8<3.5;其中,SAG9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SAG8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鑫灿李明刘秀曾晗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