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194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20
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包含四个子电路。各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且皆用以传输以太网的一对差模信号。各子电路皆包含二极管电桥、第一电容器及第二电容器。于各子电路中,二极管电桥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皆耦接于以太网连接设备。第一电容器耦接于第一输入端和以太网物理层设备之间。第二电容器耦接于第二输入端和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传输电路还包含第三电容器及第四电容器。第三电容器耦接于接地端和各二极管电桥的正极输出端。第四电容器耦接于接地端和各二极管电桥的负极输出端。地端和各二极管电桥的负极输出端。地端和各二极管电桥的负极输出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可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并且为以太网的传输提供信号耦合、直流隔离及突波保护的功能。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用于以太网的网络变压器(下简称为

以太网变压器

)包含具中心抽头的变压器,故须通过人工绕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造成其对于产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且生产成本相对高昂。此外,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也不具突波保护的功能,这造成以太网系统在易遭突波干扰(例如:雷击、产生静电或同电路中其他负载的电源的开关动作)的环境中时常无法有效地运作,致使以太网服务不得不中断。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化的方式生产且具突波保护能力的以太网传输电路,以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实为本专利技术所属
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该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子电路。各该传输子电路皆耦接于一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一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且各该传输子电路皆用以传输以太网的一对差模信号。各该传输子电路皆包含二极管电桥、第一电容器及第二电容器。于各传输子电路中,该二极管电桥的一第一输入端和一第二输入端皆耦接于该以太网连接设备。该第一电容器耦接于该第一输入端和该以太网物理层设备之间。该第二电容器耦接于该第二输入端和该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该传输电路还包含一第三电容器以及一第四电容器。该第三电容器耦接于一接地端和各该二极管电桥的一正极输出端。该第四电容器耦接于该接地端和各该二极管电桥的一负极输出端。
[000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含:
[0005]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三电容器并联,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各所述二极管电桥的所述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所述接地端;以及
[0006]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四电容器并联,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各所述二极管电桥的所述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所述接地端。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二极管的电容值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电容值各自介于1皮法至1000皮法之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二二极管是属于同一封装内的两个二极管。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传输子电路中的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值各自介于50纳法至1微法之间。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电容器和所述第四电容器的电容值各自介于1纳法至1微法之间。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传输子电路还包含共模电感器,所述共模电感器包含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耦接于所述第一电容器和所述第一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线圈耦接于所述第二电容器和所述第二输入端之间。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传输子电路中的所述共模电感器的电感值各自介于10纳亨至5微亨之间。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本专利技术中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不需通过人工绕线等方式来进行生产,具有可自动化生产的结构,且可提供以太网传输所需的信号耦合、直流隔离、突波保护等功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有能力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并且为以太网的传输提供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
[0015]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的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的另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的另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以及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的另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号说明:
[0022]1、2、3、4:传输电路
[0023]11、12、13、14、21、22、23、24:传输子电路
[0024]E1:以太网物理层设备
[0025]E2:以太网连接设备
[0026]C1、C2、C11、C12:电容器
[0027]CL1、CL2:线圈
[0028]CM1:共模电感器
[0029]DB1:二极管电桥
[0030]G1:接地端
[0031]IP1、IP2:输入端
[0032]L1、L2:二极管
[0033]ON1:负极输出端
[0034]OP1:正极输出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的实施例用以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说明,在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专利技术无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示出,且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的比例。在本文中,附加在部份元件前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等用语仅是为了区隔各元件,而非用于限制各元件间的顺序关
系。
[003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的一种实施情况的示意图。参照图1,用于以太网的一传输电路1基本上可包含四组传输子电路11、12、13、14。由于以太网信号源的八个信号可被均分为四个差模信号对,故传输子电路11、12、13、14可分别对应至该以太网信号源的该四个差模信号对其中之一。传输子电路11、12、13、14的结构实质相同,且各自的输入和输出类型也相仿。因此,基于说明简化的原则,本文中仅以传输子电路11为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针对传输子电路11的叙述而理解传输子电路12、13、14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和各元件适用的参数/设定值。
[0037]传输子电路11可处理在一以太网物理(PHY)层设备E1和一以太网连接器E2之间传输的一组以太网信号。以太网连接器E2可以是具有RJ

45或8P8C接口的以太网连接器。由于传输子电路12、13、14和传输子电路11的结构实质相同,故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针对传输子电路11的叙述内容而理解传输子电路12、13、14如何通过和传输子电路11相同的运作方式而处理以太网物理层设备E1和以太网连接器E2之间的另外三组以太网信号,相同的细节于此将不再赘述。
[0038]传输子电路11可包含一电容器C11和一电容器C12。电容器C11和电容器C12可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E1。电容器C11和电容器C12可用于为传输子电路11提供直流隔离与信号耦合的功能。在某些实施例中,电容器C11的电容值和电容器C12的电容值可各自位于50纳法(nF)至1微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四个传输子电路,各所述传输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各所述传输子电路皆用以传输以太网的一对差模信号,且各所述传输子电路皆包含:二极管电桥,所述二极管电桥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皆耦接于所述以太网连接设备;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一输入端和所述以太网物理层设备之间;第二电容器,耦接于所述第二输入端和所述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第三电容器,耦接于接地端和各所述二极管电桥的正极输出端;以及第四电容器,耦接于所述接地端和各所述二极管电桥的负极输出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第三电容器并联,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各所述二极管电桥的所述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所述接地端;以及第二二极管,与所述第四电容器并联,且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耦接于各所述二极管电桥的所述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耦接于所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旻泛
申请(专利权)人:晶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