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5194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1:20
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子电路。各传输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皆包含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一磁芯和变压器,且皆用以传输一对以太网差模信号。第一线圈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线圈的第三连接点皆耦接于以太网连接设备。第一线圈的第二连接点和第二线圈的第四连接点皆耦接于接地端。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共同缠绕第一磁芯,且方向相反。变压器包含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第三线圈的第五连接点和第六连接点分别耦接于第一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且第四线圈的两端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圈的两端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圈的两端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可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并且为以太网的传输提供信号耦合、直流隔离及突波保护的功能。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用于以太网的网络变压器(下简称为

以太网变压器

)包含具中心抽头的变压器,故须通过人工绕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造成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对于产能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且生产成本也相对高昂。此外,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也不具突波保护的功能,这造成以太网系统在易遭突波干扰(例如:雷击、产生静电或同电路中其他负载的电源的开关动作)的环境中时常无法有效地运作,致使以太网服务不得不中断。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自动化的方式生产且具突波保护能力的以太网传输电路,以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实为本领域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至少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该传输电路包含四个传输子电路。各该传输子电路皆耦接于一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一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且各该传输子电路皆用以传输以太网的一对差模信号。各该传输子电路皆可包含一第一线圈、一第二线圈、一第一磁芯和一变压器。于各传输子电路中,该第一线圈的两端可分别包含一第一连接点和一第二连接点,且该第二线圈的两端可分别包含一第三连接点和一第四连接点。该第一连接点和该第三连接点可皆耦接于该以太网连接设备,且该第二连接点和该第四连接点可皆耦接于一接地端。该第一线圈和该第二线圈是以相反方向共同缠绕该第一磁芯。该变压器可包含一第三线圈和一第四线圈。该第三线圈的两端分别可包含一第五连接点和一第六连接点,且该第五连接点和该第六连接点可分别耦接于该第一连接点和该第三连接点。该第四线圈的两端可耦接于该以太网物理层设备。
[000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传输子电路还包含第五线圈、第六线圈和第二磁芯,所述第五连接点是经由所述第五线圈而耦接至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六连接点是经由所述第六线圈而耦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点,且所述第五线圈和所述第六线圈是以相同方向共同缠绕所述第二磁芯。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含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一电容器耦接于所述接地端以及各所述传输子电路中的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且各所述传输子电路中的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是经由所述第一电容器而耦接于所述接地端。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容器的耐受电压不低于500直流伏特。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值介于1皮法和100纳法之间。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各所述传输子电路中的所述变压器的电感值介于60微亨和1毫亨之间。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本专利技术中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不需通过人工绕线等方式来进行生产,具有可自动化生产的结构,且可提供以太网传输所需的信号耦合、直流隔离、突波保护等功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有能力取代传统的以太网变压器,并且为以太网的传输提供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
[0011]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便可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4]图2A和图2B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中的线圈绕线方式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5]图3和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6]图5A、图5B和图5C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中的线圈绕线方式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以及
[0017]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传输电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号说明:
[0019]1、2、3、4:传输电路
[0020]11、12、13、14、21、22、23、24:传输子电路
[0021]E1:以太网物理层设备
[0022]E2:以太网连接设备
[0023]C1:电容器
[0024]CL1、CL2、CL3、CL4、CL5、CL6:线圈
[0025]G1:接地端
[0026]M1、M2:磁芯
[0027]P1、P2、P3、P4、P5、P6、P7、P8、PC1:连接点
[0028]T1: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的实施例用以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需说明,在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专利技术无关的元件已省略而未示出,且附图中各元件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的比例。在本文中,附加在部份元件前的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等用语仅是为了区隔各元件,而非用于限制各元件间的顺序关系。
[003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以太网传输电路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参照图1,用于以太网的一传输电路1基本上可包含四组传输子电路11、12、13、14,且可耦接于以太网的信号源(例如:以太网中的实体(PHY)层设备)。由于在以太网中传输的信号普遍被设计为通过八条导线传输,故所述八条导线中的八个信号可被均分为四个差模信号对,而传输子电路11、12、13、14可分别对应至该四个差模信号对其中之一。传输子电路11、12、13、14的结构实质相
同,且各自的输入和输出类型也相仿。因此,基于说明简化的原则,本文中仅以传输子电路11为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针对传输子电路11的叙述而理解传输子电路12、13、14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和各元件适用的参数/设定值。
[0031]传输子电路11可处理在一以太网物理(PHY)层设备E1和一以太网连接器E2之间传输的一组以太网信号。以太网连接器E2可以是具有RJ

45或8P8C接口的以太网连接器。由于传输子电路12、13、14和传输子电路11的结构实质相同,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针对传输子电路11的叙述内容而理解传输子电路12、传输子电路13、传输子电路14如何通过和传输子电路11相同的运作方式而处理以太网物理层设备E1和以太网连接器E2之间的另外三组以太网信号,相同的细节于此将不再赘述。
[0032]传输子电路11可包含一线圈CL1、一线圈CL2、一磁芯M1、一变压器T1。线圈CL1的两端可分别包含一连接点P1和一连接点P2,而线圈CL2的两端可分别包含一连接点P3和一连接点P4。连接点P1和连接点P3可耦接于以太网连接设备E2。连接点P2和连接点P4可耦接于一接地端G1。由于传输子电路11中的连接点P2和连接点P4以及传输子电路12、传输子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以太网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四个传输子电路,各所述传输子电路皆耦接于以太网物理层设备和以太网连接设备之间,各所述传输子电路皆用以传输以太网的一对差模信号,且各所述传输子电路皆包含: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两端分别包含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线圈的两端分别包含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皆耦接于所述以太网连接设备,且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皆耦接于接地端;第一磁芯,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是以相反方向共同缠绕所述第一磁芯;以及变压器,包含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其中所述第三线圈的两端分别包含第五连接点和第六连接点,所述第五连接点和所述第六连接点分别耦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接点,且所述第四线圈的两端耦接于所述以太网物理层设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电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旻泛
申请(专利权)人:晶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