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水电解质以及包含该非水电解质的锂二次电池相关申请的相互参考本申请要求2003年5月13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NO.2003-30380申请的优先权,此处结合其整个内容作为参考。专利技术背景(a)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以及包含该非水电解质的锂二次电池,并且尤其涉及用于锂二次电池的电解质,该电解质抑制电池膨胀,同时保持电池电化学性质。(b)
技术介绍
由于最近倾向于更紧凑且更轻便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已经出现了对用作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源而发展高性能且大容量电池有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已经对具有良好安全性能和改进的电化学性质的锂二次电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锂二次电池使用在充放电期间可逆地嵌入和释放锂离子的材料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金属氧化物以及负极活性材料包括锂金属、含锂合金或能够可逆嵌入/释放锂离子的材料如结晶碳或非晶形碳或含碳复合物。锂二次电池的平均放电电压约为3.6-3.7V,这高于其它碱性电池,Ni-MH电池、Ni-Cd电池等。然而,为了产生这种高的驱动电压,在充放电电压0-4.2V范围内需要电化学稳定的电解质。因此,使用碳酸 ...
【技术保护点】
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包括:锂盐;有机溶剂;以及选自式(1)代表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剂化合物:***(1)其中R↓[1]选自由氢基、烷基、芳基、环烷基、烯烃基、炔基、酯基以及脂 肪族碳酸酯基中。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3-5-13 0030380/031.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包括:锂盐;有机溶剂;以及选自式(1)代表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剂化合物:其中R1选自由氢基、烷基、芳基、环烷基、烯烃基、炔基、酯基以及脂肪族碳酸酯基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R1选自C1-C7烷基,C6-C12芳基、C3-C11环烷基、C2-C7烯烃基、C2-C7炔基,由-COOR’表示的酯基,其中R1为烷基、由-CO(OR”)表示的烷基碳酸酯,其中R”为烷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至少一种添加化合物选自1-甲基-2-吡咯烷酮、1-乙烯基-2-吡咯烷酮、1-乙基-2-吡咯烷酮、1-苯基-2-吡咯烷酮及其混合物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添加化合物的量为基于电解质总量的0.01-10wt%。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添加化合物的量为基于电解质总量的0.01-5wt%。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添加化合物的量为基于电解质总量的0.01-3wt%。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添加化合物的量为基于电解质总量的0.01-0.5wt%。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锂盐是选自LiPF6、LiBF4、LiSbF6、LiAsF6、LiClO4、LiCF3SO3、Li(CF3SO2)2N、-->LiC4F9SO3、LiSbF6、LiAlO4、LiAlCl4、LiN(CxF2x+1SO2)(CyF2y+1SO2),(其中x和y为自然数)、LiCl、LiI中。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锂盐的浓度为0.6-2.0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碳酸酯、酯、醚和酮中。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碳酸酯选自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二丙基碳酸酯、甲基丙基碳酸酯、乙基丙基碳酸酯、甲基乙基碳酸酯、乙烯基碳酸酯、丙烯基碳酸酯和丁烯基碳酸酯中。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碳酸酯是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剂。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有机溶剂包括碳酸酯溶剂和芳香烃溶剂的混合溶剂。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芳香烃溶剂为式(2)表示的化合物:其中R2选自卤基和C1-C10烷基中;并且n为0-6的整数。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锂二次电池的非水电解质,其中芳香烃溶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