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9902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属于护理卫生技术领域,包括扣合体以及连接体,扣合体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凹槽内粘接有辅料层;扣合体上设有用于与凹槽连通的药物挥发腔;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带以及T形连接带;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扣合体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T形连接带与扣合体连接,且T形连接带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且T形连接带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能有效对耳部形成保护,防止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不容易脱落。脱落。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护理卫生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技术越来越成熟,使用人工耳蜗已经作为治疗耳聋疾病的常规方法,在临床手术中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重新获得听力,因此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术后创口防护保养至关重要。
[0003]目前对术后的创口一般采用无菌纱布包扎或敷贴覆盖,但是由于耳朵的特殊形状,无菌纱布包扎或敷贴的方式均存在容易脱落、更换不便,且手术人群大多为儿童,儿童患者自控能力差,易抓挠绷带,或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导致因疼痛不适而哭闹,甚至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不仅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伤痛困扰,而且影响了患儿的术后康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对术后的包扎方法存在容易脱落、更换不便、且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包括:
[0006]扣合体,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所述凹槽内粘接有辅料层;所述扣合体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凹槽连通的药物挥发腔;以及
[0007]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带以及T形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一端与所述扣合体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所述T形连接带与所述扣合体连接,且所述T形连接带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且所述T形连接带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
[0008]优选地,所述辅料层与所述凹槽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凹槽内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辅料层与所述凹槽连接位置的定位件。
[0009]优选地,所述扣合体开口端上贴合有缓冲件。
[0010]优选地,所述缓冲件包括:
[0011]硅胶条,贴合在所述扣合体的开口端上;以及
[0012]定型条,形状与所述硅胶条相同,且嵌设在所述硅胶条内。
[0013]优选地,所述扣合体上设有用于观察所述凹槽内部的观察窗。
[0014]优选地,所述扣合体上设有用于监测患者耳部情况的监测组件、以及与所述监测组件电连接的供电体。
[0015]优选地,所述扣合体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供电体电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T形连接带分别采用透气材质制成。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扣合体将耳朵区域扣合,能有效对耳部形成保护,防止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药物挥发腔与辅料层的设置,可持续性的对耳部进行药物药性的释放,提高了治疗效果,且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第一连接带、T形连接带的设置,有效的提高了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不容易脱落。贯穿孔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且粘接层、贯穿孔、连接件的设置同时方便对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沿图1中A

A线的剖视结构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除去辅料层以及缓冲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2]图中:1、扣合体;11、凹槽;12、药物挥发腔;2、连接体;21、第一连接带;211、粘接层;22、T形连接带;221、贯穿孔;222、连接件;3、辅料层;4、缓冲件;41、硅胶条;42、定型条;5、观察窗;6、监测组件;7、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进行说明。所述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包括扣合体1以及连接体2,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11,凹槽11内粘接有辅料层3;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与凹槽11连通的药物挥发腔12;连接体2包括第一连接带21以及T形连接带22;第一连接带21一端与扣合体1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211;T形连接带22与扣合体1连接,且T形连接带22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222,且T形连接带22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221。
[0025]术后使用时,先将药物放入药物挥发腔12内,然后将扣合体1扣在耳朵区域,并使耳朵区域位于凹槽11内,且人体皮肤与辅料层3接触,然后将第一连接带21通过粘接层211与人体皮肤粘接,然后再将另一边的耳朵穿过T形连接带22上的贯穿孔221,然后再将T形连接带22的三端通过连接件222进行连接即可。
[002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扣合体1将耳朵区域扣合,能有效对耳部形成保护,防止睡觉时翻身压迫到耳部,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
药物挥发腔12与辅料层3的设置,可持续性的对耳部进行药物药性的释放,提高了治疗效果,且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第一连接带21、T形连接带22的设置,有效的提高了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不容易脱落。贯穿孔221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使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与人体连接关系的稳定性。且粘接层211、贯穿孔221、连接件222的设置同时方便对该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进行更换。
[0027]作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辅料层3与凹槽11内壁可拆卸连接,方便医护人员对辅料层3进行更换;凹槽11内壁上设有用于定位辅料层3与凹槽11连接位置的定位件。定位件包括若干与凹槽11内壁转动连接的弹性压板。使用时先转动弹性压板,然后将辅料层3与凹槽11内壁贴合,然后再转动弹性压板,使得弹性压板压住辅料层3即可。辅料层3具有一定的厚度,弹性压板宽度较窄,弹性压板压住辅料层3的位置,辅料层3向下凹陷,保证了弹性压板不与人体皮肤接触,辅料层3与人体皮肤接触。
[0028]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压板包括板体部、与板体部一体结构的转体部,转体部与凹槽11内壁转动连接,且转体部的一端与药物挥发腔12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耳朵区域的凹槽(11),所述凹槽(11)内粘接有辅料层(3);所述扣合体(1)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凹槽(11)连通的药物挥发腔(12);以及连接体(2),包括第一连接带(21)以及T形连接带(22);所述第一连接带(21)一端与所述扣合体(1)连接,另一端上设有若干块用于与人体皮肤粘接的粘接层(211);所述T形连接带(22)与所述扣合体(1)连接,且所述T形连接带(22)的三端分别设有用于相互连接的连接件(222),且所述T形连接带(22)上设有用于耳朵穿过的贯穿孔(22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料层(3)与所述凹槽(11)内壁可拆卸连接;所述凹槽(11)内壁上设有用于定位所述辅料层(3)与所述凹槽(11)连接位置的定位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蜗术后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一馨王宇光姚昱欧韩琳郑宏伟刘中砥刘燕朱锦玲谭杰余力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