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9709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包括框架柱,所述框架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框架柱呈矩形阵列分布,两两相邻的框架柱之间均安装有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上端面与框架柱上端面齐平,四个所述框架梁之间共同安装有十字加固梁,所述十字加固梁上端面与框架梁上端面齐平,两两相邻的框架梁之间均安装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下端固定安装有负载部,所述负载部与连接部为一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和负载部内部共同设置有钢筋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通过设置连接部、负载部和钢筋组件共同构成框架梁,提高框架梁的下部负载能力,通过设置十字加固梁和加固组件提高框架梁的稳定性,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


[0001]本技术涉及框架梁
,特别涉及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

技术介绍

[0002]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当房屋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建造时,可以有以下两种框架类型:1、现浇框架结构,指梁板柱和楼盖均采取混凝土现浇,而且与梁板柱形成统一整体;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0003]在现有现浇式的框架梁中有以下几点弊端:1、现有的框架梁大多为矩形结构,由于框架梁是下部钢筋受力,钢筋梁下部负载大于上部负载,但现有的框架梁下部钢筋和上部钢筋数量大致相同,导致现有的钢筋梁在受振时的抗震能力较差,进而导致框架梁的稳定性降低;2、现有的框架梁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提高房屋整体结构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包括框架柱,所述框架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框架柱呈矩形阵列分布,两两相邻的框架柱之间均安装有框架梁,所述框架梁上端面与框架柱上端面齐平,四个所述框架梁之间共同安装有十字加固梁,所述十字加固梁上端面与框架梁上端面齐平,两两相邻的框架梁之间均安装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下端固定安装有负载部,所述负载部与连接部为一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和负载部内部共同设置有钢筋组件。
[0007]优选的,所述负载部的宽度大于连接部的宽度,所述连接部呈矩形结构,所述负载部呈类梯形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钢筋组件包括上部箍筋,所述上部箍筋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上部箍筋呈线性分布,所述上部箍筋下端固定安装有下部箍筋,若干个所述上部箍筋内部四角共同穿插连接有负筋,若干个所述上部箍筋内腔中下部共同穿插连接有腰筋,若干个所述下部箍筋内部四角共同穿插连接有底部钢筋。
[0009]优选的,若干个所述上部箍筋呈两端密中间疏结构。
[0010]优选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抵板,所述抵板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延长板,两个所述延长板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加强板。
[0011]优选的,两个所述延长板中轴线的延长线相交且互呈九十度。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通过设置连接部、负载部和钢筋组件共同构成框架梁,且负载部宽于连接部,同时钢筋组件中下部箍筋数量多于上部箍筋,有效提
高了负载部的负载能力,同时,在考虑框架梁的整体强度前提下,使得上部箍筋呈两端密中间疏的结构布局,减少箍筋的使用量和框架梁的自重;
[0014]2、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通过设置十字加固梁提高框架梁之间的牢固性,再通过设置加固组件提高相邻的两个框架梁之间的牢固性,使得相邻的两个框架梁与加固组件共同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进一步提高框架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的框架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的框架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的加固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的加固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框架梁;2、框架柱;3、十字加固梁;4、加固组件;21、连接部;22、负载部;23、钢筋组件;31、上部箍筋;32、下部箍筋;33、负筋;34、底部钢筋;35、腰筋;41、抵板;42、延长板;43、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如图1

5所示,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包括框架柱2,框架柱2设置有四个,四个框架柱2呈矩形阵列分布,两两相邻的框架柱2之间均安装有框架梁1,框架梁1上端面与框架柱2上端面齐平,四个框架梁1之间共同安装有十字加固梁3,十字加固梁3上端面与框架梁1上端面齐平,两两相邻的框架梁1之间均安装有加固组件4,加固组件4包括连接部21,连接部21下端固定安装有负载部22,负载部22与连接部21为一体结构,连接部21和负载部22内部共同设置有钢筋组件23。
[0025]负载部22的宽度大于连接部21的宽度,连接部21呈矩形结构,负载部22呈类梯形结构,负载部22的高度小于连接部21的高度,使得连接部21的重心下沉。
[0026]钢筋组件23包括上部箍筋31,上部箍筋31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上部箍筋31呈线性分布,上部箍筋31下端固定安装有下部箍筋32,若干个上部箍筋31内部四角共同穿插连
接有负筋33,若干个上部箍筋31内腔中下部共同穿插连接有腰筋35,若干个下部箍筋32内部四角共同穿插连接有底部钢筋34,腰筋35的直径大于负筋33。
[0027]若干个上部箍筋31呈两端密中间疏结构,在保证连接部21的强度前提下减少连接部21的自重。
[0028]加固组件4包括抵板41,抵板41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延长板42,两个延长板42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两个上下对称的加强板43,加固组件4整体采用钢结构。
[0029]两个延长板42中轴线的延长线相交且互呈九十度,两个延长板42分别与两个相互垂直的框架梁1固定连接。
[003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通过设置连接部21、负载部22和钢筋组件23共同构成框架梁,且负载部22宽于连接部21,同时钢筋组件23中下部箍筋32数量多于上部箍筋31,有效提高了负载部22的负载能力,同时,在考虑框架梁1的整体强度前提下,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包括框架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2)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框架柱(2)呈矩形阵列分布,两两相邻的框架柱(2)之间均安装有框架梁(1),所述框架梁(1)上端面与框架柱(2)上端面齐平,四个所述框架梁(1)之间共同安装有十字加固梁(3),所述十字加固梁(3)上端面与框架梁(1)上端面齐平,两两相邻的框架梁(1)之间均安装有加固组件(4),所述加固组件(4)包括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下端固定安装有负载部(22),所述负载部(22)与连接部(21)为一体结构,所述连接部(21)和负载部(22)内部共同设置有钢筋组件(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部(22)的宽度大于连接部(21)的宽度,所述连接部(21)呈矩形结构,所述负载部(22)呈类梯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建用高稳定性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亚庆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鹭港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