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吲哚并咔唑双硼衍生物、其制备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9400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光电材料制备及应用科技领域,公开了一种吲哚并咔唑双硼衍生物、其制备和应用,该基于吲哚并咔唑的双硼衍生物在吲哚并[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吲哚并咔唑双硼衍生物、其制备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光电材料制备及应用科技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吲哚并咔唑双硼衍生物、其制备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新世纪以来,显示技术不断发展,有机电致发光(OLED)技术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例如:超轻薄、低功耗、全固态自发光、宽视角、响应速度快、柔性可弯折。伴随着材料、工艺等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OLED显示技术的应用场景大大拓展,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虚拟现实、可穿戴信息终端产品等。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产品性能和性价比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对于高端和专业的显示设备而言,色域范围与显色的精确度至关重要。然而,目前OLED技术在兼顾成本、效率与显色品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0003]能够利用高能三线态激子能量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被称为第三代有机发光材料。TADF发光分子理论上可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并且不包含贵金属原子,因此,相比第一代荧光发光材料和第二代磷光发光材料,其在提升器件效率和降低面板生产成本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但是,普通的TA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吲哚并咔唑的双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1

1至式1

5中任意一者所示的通式结构: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的选自:碳原子数为6~30的芳香胺基团、碳原子数为6~30的芳香胺杂环基团;对于R1、R2中的任意一者:它在通式中与硼原子成键的原子为碳原子,且该碳原子位于R1或R2所含氮原子的邻位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吲哚并咔唑的双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胺基团为供电子的芳香胺基团,包括二苯胺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咔唑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所述芳香胺杂环基团为供电子的芳香胺杂环基团,包括吩噁嗪基或吩噻嗪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吲哚并咔唑的双硼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吲哚并咔唑的双硼衍生物的结构式如式1至式180任意一项所示,其中:式1至式36满足通式1

1;式1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二苯胺基;式2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3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咔唑基;式4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5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6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7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8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噻嗪基;式9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10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咔唑基;式11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12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3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
式14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15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吩噻嗪基;式16中,R1为咔唑基,R2为咔唑基;式17中,R1为咔唑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18中,R1为咔唑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9中,R1为咔唑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20中,R1为咔唑基,R2为吩噁嗪基;式21中,R1为咔唑基,R2为吩噻嗪基;式22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23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24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25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吩噁嗪基;式26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吩噻嗪基;式27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28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29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噁嗪基;式30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噻嗪基;式31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32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噁嗪基;式33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噻嗪基;式34中,R1为吩噁嗪基,R2为吩噁嗪基;式35中,R1为吩噁嗪基,R2为吩噻嗪基;式36中,R1为吩噻嗪基,R2为吩噻嗪基;式37至式72满足通式1

2;式37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二苯胺基;式38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39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咔唑基;式40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41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42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43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44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噻嗪基;式45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46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咔唑基;式47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48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49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50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51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吩噻嗪基;
式52中,R1为咔唑基,R2为咔唑基;式53中,R1为咔唑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54中,R1为咔唑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55中,R1为咔唑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56中,R1为咔唑基,R2为吩噁嗪基;式57中,R1为咔唑基,R2为吩噻嗪基;式58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59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60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61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吩噁嗪基;式62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吩噻嗪基;式63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64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65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噁嗪基;式66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噻嗪基;式67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68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噁嗪基;式69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噻嗪基;式70中,R1为吩噁嗪基,R2为吩噁嗪基;式71中,R1为吩噁嗪基,R2为吩噻嗪基;式72中,R1为吩噻嗪基,R2为吩噻嗪基;式73至式108满足通式1

3;式73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二苯胺基;式74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75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咔唑基;式76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77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78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79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80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噻嗪基;式81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82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咔唑基;式83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84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85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86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87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吩噻嗪基;式88中,R1为咔唑基,R2为咔唑基;式89中,R1为咔唑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
式90中,R1为咔唑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91中,R1为咔唑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92中,R1为咔唑基,R2为吩噁嗪基;式93中,R1为咔唑基,R2为吩噻嗪基;式94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95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96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97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吩噁嗪基;式98中,R1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R2为吩噻嗪基;式99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00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01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噁嗪基;式102中,R1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噻嗪基;式103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04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噁嗪基;式105中,R1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R2为吩噻嗪基;式106中,R1为吩噁嗪基,R2为吩噁嗪基;式107中,R1为吩噁嗪基,R2为吩噻嗪基;式108中,R1为吩噻嗪基,R2为吩噻嗪基;式109至式144满足通式1

4;式109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二苯胺基;式110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111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咔唑基;式112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3,6

二叔丁基咔唑基;式113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甲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14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9,9

二苯基

9,10

二氢吖啶基;式115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噁嗪基;式116中,R1为二苯胺基,R2为吩噻嗪基;式117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式118中,R1为双(4

叔丁基苯基)胺基,R2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底锴源郭闰达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