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8965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02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属于电应力控制带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应力控制带易出现溢胶,以及固定不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包括控制带、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控制带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电应力控制层、粘结层和隔离层;粘结层的两侧设置有无胶段;尼龙钩带的一端和尼龙绒带的一端固定在控制带的同一端。该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的粘结层上设置有无胶段,当电应力控制带缠绕电缆时,即便对电应力控制带施加一定的拉力和压力,粘结层也不会发生溢胶,节约成本,操作方便;控制带的一端固定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在控制带卷绕后,可以通过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固定,收纳方便。收纳方便。收纳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


[0001]本技术属于电应力控制带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

技术介绍

[0002]电缆切断处场强集中,因此在运行时容易在此处发生击穿现象。能否有效控制电缆断面的电应力集中是保证电网安全的关键。
[0003]电应力层控制法,指在电缆断口处引入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的复合电介质层(电应力层),通过调节复合电介质层的介质的电气参数来调控断口处的电位分布,改善电场分布,令电缆接头部位的电场分布及场强处于最合理的状态,从而减小发生局部击穿的概率,提高电缆附件运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电应力层控制法中最常用到的产品为电应力控制带,电应力控制带的原理是,采用恰当的电气参数的材料,复合于电缆切断处的电缆绝缘层的外表面,以改变绝缘表面的电场分布,达到改善电场的目的。
[0004]现有技术中,电应力控制带为多层结构,如图1所示,从外至内依次包括电应力控制层1、粘结层2和隔离层3,且三者的外边缘对齐。在使用时,撕下隔离层3,以半重叠的方式缠绕电缆断口处,电应力控制层1在外侧,粘结层2与电缆粘结。这种结构的电应力控制带粘贴牢固,但是,由于电应力控制带在缠绕电缆时,为了贴合电缆的形状和增加紧实度,会对电应力控制带施加一定的拉力和压力,故会导致粘结层出现溢胶的情况,造成浪费和操作不便。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电应力控制带的成品是由一端开始卷绕,至另一端后另取胶布固定,使用时,要拆开胶布,当使用完再固定时,还需要再另取胶布固定,即固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应力控制带易出现溢胶,以及固定不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包括控制带、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
[0008]所述控制带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电应力控制层、粘结层和隔离层;电应力控制层和隔离层的宽度相等且外边缘对齐设置,粘结层的宽度小于电应力控制层的宽度,且粘结层左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左边缘的距离与粘结层右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右边缘的距离相等;
[0009]所述尼龙钩带为双面尼龙钩带,尼龙绒带为双面尼龙绒带,尼龙钩带的一端和尼龙绒带的一端固定在控制带的同一端。
[0010]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层左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左边缘的距离为电应力控制层宽度的8

15%。
[0011]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层的截面形状为由电应力控制层向隔离层凸起的圆弧。
[0012]进一步的,所述圆弧的弧度为5

25度。
[0013]进一步的,所述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的固定方式为缝线固定。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本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的粘结层上设置有无胶段,当电应力控制带缠绕电缆时,即便对电应力控制带施加一定的拉力和压力,粘结层也不会发生溢胶,节约成本,操作方便。在控制带的一端固定双面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在胶带卷绕后,可以通过尼龙钩带和尼龙绒带固定,收纳方便。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应力控制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带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控制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卷绕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电应力控制层,2、粘结层,3、隔离层,4、尼龙钩带,5、尼龙绒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技术专利要求的限制。
[0025]如图2

6所示,本技术的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包括控制带、尼龙钩带4和尼龙绒带5。
[0026]其中,控制带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电应力控制层1、粘结层2和隔离层3。粘结层2上设有无胶段。即电应力控制层1和隔离层3的宽度相等且外边缘对齐设置,粘结层2的宽度小于电应力控制层1的宽度,且粘结层3左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1左边缘的距离与粘结层3右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1右边缘的距离相等,优选粘结层3左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1左边缘的距离为电应力控制层1宽度的8

15%。为了保证粘结层2在缠绕时的可塑性更高,优选粘结层2的截面形状为由电应力控制层1向隔离层3凸起的圆弧,优选圆弧的弧度为5

25度。当电应力控制带卷绕时,隔离层3会随形粘结在粘结层2的下表面。
[0027]尼龙钩带4为双面尼龙钩带,尼龙绒带5为双面尼龙绒带,尼龙钩带4的一端和尼龙绒带5的一端固定在控制带的同一端,固定方式为缝线固定,在胶带卷绕后,可以通过尼龙钩带4和尼龙绒带5固定,收纳方便。尼龙钩带4和尼龙绒带5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可以缠绕一次固定,也可以缠绕几圈再固定,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能固定住即可。
[0028]本实施方式中,电应力控制层1、粘结层2和隔离层3的材料为现有技术,并非本技术的创新点。如电应力控制层1可以采用中国专利200910067125.5的一种电应力控制胶带的材料。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式电应力控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带、尼龙钩带(4)和尼龙绒带(5);所述控制带包括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电应力控制层(1)、粘结层(2)和隔离层(3);电应力控制层(1)和隔离层(3)的宽度相等且外边缘对齐设置,粘结层(2)的宽度小于电应力控制层(1)的宽度,且粘结层(2)左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1)左边缘的距离与粘结层(2)右边缘距电应力控制层(1)右边缘的距离相等;所述尼龙钩带(4)为双面尼龙钩带,尼龙绒带(5)为双面尼龙绒带,尼龙钩带(4)的一端和尼龙绒带(5)的一端固定在控制带的同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波杜娜李明宇徐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中科应化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