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6447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软包装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所述上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聚乳酸防粘母粒以及功能母粒B;所述芯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所述下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功能母粒B由5.0%~10.0%的含聚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包装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塑料薄膜基胶带发展迅速,其使用量大幅增长。但是,现在有胶带的基膜主要材质为BOPP等,其降解需要较长的时间,胶带的使用一般为一次性,废弃后既浪费资源,也造成环境污染。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发可生物降解的胶带基材迫在眉睫。
[0003]聚乳酸(PLA)是一种新型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适合作为一次产品使用。经过双向拉伸工艺制备后的聚乳酸薄膜(BOPLA)具有优异的透明性和较高的强度,符合胶带的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BOPLA薄膜与现有的胶黏剂,制成胶带后,胶带背面往往需要涂硅油,否则,就容易存在胶带背面黏胶的问题,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具有高的拉伸强度以及低碳环保的优点,制成胶带后,具有优异的粘结强度且不会发生明显的背面黏胶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6]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
[0007]所述上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聚乳酸防粘母粒以及功能母粒B;
[0008]所述芯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
[0009]所述下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
[0010]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功能母粒B由5.0%~10.0%的含聚4

甲基
‑1‑
戊烯结构单元的共聚物,89.0%~94.9%的聚乳酸树脂和0.1%~1.0%的分散剂B组成。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散剂B为PE蜡、乙烯基双硬脂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含聚4

甲基
‑1‑
戊烯结构单元的共聚物,其熔点低于228℃。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上表层包含62.0%~82.0%的聚乳酸树脂、3.0%~8.0%的聚乳酸防粘母粒以及15.0%~30.0%的功能母粒B。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层还包含功能母粒A;
[0015]其中,所述功能母粒A由3.0%~6.0%的纳米活性粒子、93.0%~96.9%的聚乳酸树脂和0.1%~1.0%的分散剂A组成。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纳米活性粒子选自纳米氧化镁、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或纳米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散剂A为同时具有锚固基团和溶剂化链的聚合物。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固基团为酸酐、氨基或多元醇基团中的一种,所述溶剂化链为聚酯、聚醚、聚烯烃或聚丙烯酸酯中的一种。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芯层包含80.0%~95.0%的聚乳酸树脂、5.0%~20.0%的功能母粒A。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表层还包含聚乳酸树脂改性剂和聚乳酸防粘母粒。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乳酸树脂改性剂选自包含丙烯酸官能团、马来酸酐官能团、衣康酸官能团、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官能团中至少一种的聚醚嵌段酰胺共聚物改性聚乳酸。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聚乳酸防粘母粒包含81.0%~95.0%的聚乳酸树脂、2.0%~8.0%的开口剂、2.0%~8.0%的爽滑剂以及1.0%~3.0%的其他助剂。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其他助剂选自抗静电剂、分散剂、增韧剂或表面张力改性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表层包含77.0%~94.0%的聚乳酸树脂、3.0%~15.0%的聚乳酸树脂改性剂以及3.0%~8.0%的聚乳酸防粘母粒。
[0025]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6]将各层组分分别进行熔融、共挤获得未拉伸的铸片;
[0027]将所述未拉伸的铸片进行双向拉伸,得到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
[0028]所述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
[0029]所述上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聚乳酸防粘母粒以及功能母粒B;
[0030]所述芯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
[0031]所述下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
[0032]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功能母粒B由5.0%~10.0%的含聚4

甲基
‑1‑
戊烯结构单元的共聚物,89.0%~94.9%的聚乳酸树脂和0.1%~1.0%的分散剂B组成。
[0033]基于上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具有高的拉伸强度,且具有低碳环保的优点,制成胶带后,具有优异的粘结强度且不会发生明显的背面黏胶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0034]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有益效果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中所指出的结构和/或组分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下面描述中附图所述的位置关系,若无特别指明,皆是图示
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带用双轴向聚乳酸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标记:
[0038]上表层:10
[0039]芯层:20
[0040]下表层:30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设计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应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术语应被理解为具有与这些术语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和相关领域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层结构,该三层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所述上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聚乳酸防粘母粒以及功能母粒B;所述芯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所述下表层至少包含聚乳酸树脂;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功能母粒B由5.0%~10.0%的含聚4

甲基
‑1‑
戊烯结构单元的共聚物,89.0%~94.9%的聚乳酸树脂和0.1%~1.0%的分散剂B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B为PE蜡、乙烯基双硬脂酰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还包含功能母粒A;其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功能母粒A由3.0%~6.0%的纳米活性粒子、93.0%~96.9%的聚乳酸树脂和0.1%~1.0%的分散剂A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活性粒子选自纳米氧化镁、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或纳米碳酸钙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剂A为同时具有锚固基团和溶剂化链的聚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带用双轴取向聚乳酸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基团为酸酐、氨基或多元醇基团中的一种,所述溶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新土魏婕颜艺林郑伟陈曦吴腾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