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639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包括导管架桩腿、分体式海缆管、顶部平台和吸力桩;采用分体式部件固定成一整体,且通过固定单元、第一固定套管和第二固定套管进行焊接固定,进一步加强其结构稳定性与安装牢固性,步骤一~七在车间安装,步骤八~十一在现场安装,可减少在安装现场因现场打孔、打磨和焊接产生大量焊渣和铁削粉末,从而造成水土污染,以及部件在安装过程中破坏部件上的油漆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维护环境安全,采用分体式制造与安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成品质量,利用导管架对分体式海缆管进行抗波浪与潮流,增强其使用寿命。增强其使用寿命。增强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海上工作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海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电缆,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因为海缆长期工作于海底,但海底不便于人工作业,而海缆本身不能抵抗波浪、潮流的长期作用,一旦受到损坏修复就比较麻烦,所以对电缆保护就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就有了海缆保护管;现有海缆保护管是安装在导管架内壁上,而导管架固定在吸力桩上,海缆保护管采用整体制作所需成本高,且不易保证质量,因此采用分体十海缆管。
[0003]分体式海缆管在制作过程中,部件安装不够牢固;部件在安装前会喷涂油漆,这就导致在安装过程中破坏部件上的油漆,易造成环境污染,后续则要进行二次加工,操作繁杂;安装过程中需要现场打孔、打磨和焊接,这就会产生大量焊渣和铁削粉末,从而造成水土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解决现有技术中部件安装不够牢固、易造成环境污染、后续则要进行二次加工,操作繁杂、易造成水土污染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导管架桩腿、分体式海缆管、顶部平台和吸力桩;所述吸力桩设置在所述顶部平台的下方一侧处,所述导管架桩腿倾斜设置并连接所述吸力桩与顶部平台,所述导管架桩腿分成上下依次设置的顶部导管架桩腿、上部导管架桩腿和下部导管架桩腿,且顶部导管架桩腿靠近顶部平台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下部导管架桩腿的靠近吸力桩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分体式海缆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部直线段、第一过渡段、海缆管本体、第二过渡段和底部连接单元,所述海缆管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且所述上部直线段置于上部导管架桩腿的外侧,且上部直线段上通过固定单元固定在顶部平台上,所述底部连接单元置于下部导管架桩腿的底部外侧,并通过第二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吸力桩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导管架桩腿的内部,并通过第一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导管架桩腿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过渡段与第二过渡段均部分设置在所述导管架桩腿内部的上部与底部;所述上部直线段为水平设置的第一直管;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依次焊接固定成一倾斜的长条状结构的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和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对接管包括固定成一体的第五直管和第一喇叭口段,且所述第五直管与所述第四直管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过渡段为第一弧形管,所述第一弧形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伸进顶部导管
架桩腿内部,且第一弧形管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上部直线段与第二直管,使得所述上部直线段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一侧处,且上部直线段与第一连接单元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下方,且处于同一直线上,包括依次焊接固定成一线形结构的第二对接管、第七直管、第八直管和第九直管,所述第二对接管包括固定成一体的第二喇叭口段和第六直管,所述第一喇叭口段与所述第二喇叭口段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第六直管与所述第七直管焊接固定;所述底部连接单元包括焊接成一线形结构的第十直管和第三喇叭口段;所述第二过渡段为第二弧形管,所述第二弧形管的两侧分别与第九直管与第十直管焊接固定,使得所述底部连接单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另一侧处,且底部直线段与第二连接单元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过渡段上位于下部导管架桩腿的第二通孔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一椭圆环形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二椭圆环形通孔,且第一椭圆环形通孔的长轴大于第二椭圆环形通孔;所述第一过渡段上位于顶部导管架桩腿的第一通孔内侧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三椭圆环形通孔。
[0006]分区采用不同连接板,提高连接密封性与稳定性。
[0007]所述第一固定套管包括互相垂直为T形结构的第一套接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套接部为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部设有第一容纳通道,所述第一固定部为第二管体,且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侧为弧形固定侧,所述第一管体通过第一容纳通道套设在所述第二、三 、四、六、七或八直管上,所述第二管体的弧形固定侧固定在导管架桩腿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固定套管包括互相垂直为T形结构的第二套接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套接部为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内部设有第二容纳通道,所述第二固定部为第四管体,且第四管体远离第三管体的一侧为弧形侧,所述第三管体通过第二容纳通道套设在所述第十直管上,所述第四管体的弧形侧固定在吸力桩上;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互相垂直为T形结构的第三套接部和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套接部为第五管体,所述第五管体内部设有第三容纳通道,所述第三固定部为第六管体,且第六管体远离第三管体的一侧也为弧形侧,所述第五管体通过第三容纳通道套设在所述第一直管上;所述导管架桩腿设有两类机位,Ⅰ类机位包括C01机位、C44机位、C45机位和C46机,Ⅱ类机位包括C52机位和C53机位;所述分体式海缆管的安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车间制备第一组件:将两个第一过渡段在车间均制作分为三段,依次为1号第一过渡段、2号第一过渡段和3号第一过渡段,将1号第一过渡段焊接在所述上部直线段的一侧上,并将固定单元焊接在上部直线段的另一侧上组对成第一组件,第一组件适用于所有机位,且第一组件有2组;步骤二:在车间制备第二组件:将2号第一过渡段的一侧与第一组件上的1号第一过渡段的延伸侧焊接固定,制成
两个第二组件;步骤三:在车间底部吸力桩定位预安装:将第十直管和第三喇叭口段焊接成一线形结构的底部连接单元,在底部连接单元的第十直管上焊接固定第二固定套管,并将第二固定套筒的第四管体的弧形侧焊接固定在吸力桩上,在底部连接单元远离第三喇叭口段的一侧通过一长度为500mm的第一合拢管段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一侧焊接成Ⅰ类第三组件;在底部连接单元远离第三喇叭口段的一侧通过一长度为650mm的第一合拢管段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一侧焊接成Ⅱ类第三组件;步骤四:在车间制备第四组件:将第五直管和第一喇叭口段焊连为第一对接管,将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和第一对接管依次焊接固定成一倾斜的长条状结构的第一连接单元,且所述第五直管与所述第四直管焊接固定;将三个第一固定套管均匀分布焊接在第一连接单元上,形成Ⅰ类第四组件;另取四个第一固定套管,将其均匀分布焊接在第一连接单元上,形成Ⅱ类第四组件;步骤五:车间预埋安装第四组件,制备上部导管架桩腿预埋件:将Ⅰ类导管架桩腿的顶部以下部分分为Ⅰ类上部导管架桩腿和Ⅰ类下部导管架桩腿,将Ⅱ类导管架桩腿的顶部以下部分分为Ⅱ类上部导管架桩腿和Ⅱ类下部导管架桩腿;将Ⅰ类第四组件上的第一固定套管的第二管体的弧形固定侧焊接在Ⅰ类上部导管架桩腿内壁上,使得Ⅰ类第四组件预埋安装在Ⅰ类上部导管架桩腿内壁上,制得Ⅰ类上部导管架桩腿预埋件;将Ⅱ类第四组件上的第一固定套管的第二管体的弧形固定侧焊接在Ⅱ类上部导管架桩腿内壁上,使得Ⅱ类第四组件预埋安装在Ⅱ类上部导管架桩腿内壁上,制得Ⅱ类上部导管架桩腿预埋件;步骤六:车间制备第五组件:将第二喇叭口段和第六直管焊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架分体式海缆管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架桩腿、分体式海缆管、顶部平台和吸力桩;所述吸力桩设置在所述顶部平台的下方一侧处,所述导管架桩腿倾斜设置并连接所述吸力桩与顶部平台,所述导管架桩腿分成上下依次设置的顶部导管架桩腿、上部导管架桩腿和下部导管架桩腿,且顶部导管架桩腿靠近顶部平台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下部导管架桩腿的靠近吸力桩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分体式海缆管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部直线段、第一过渡段、海缆管本体、第二过渡段和底部连接单元,所述海缆管本体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且所述上部直线段置于上部导管架桩腿的外侧,且上部直线段上通过固定单元固定在顶部平台上,所述底部连接单元置于下部导管架桩腿的底部外侧,并通过第二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吸力桩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单元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导管架桩腿的内部,并通过第一固定套管固定在所述导管架桩腿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过渡段与第二过渡段均部分设置在所述导管架桩腿内部的上部与底部;所述上部直线段为水平设置的第一直管;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包括依次焊接固定成一倾斜的长条状结构的第二直管、第三直管、第四直管和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对接管包括固定成一体的第五直管和第一喇叭口段,且所述第五直管与所述第四直管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过渡段为第一弧形管,所述第一弧形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伸进顶部导管架桩腿内部,且第一弧形管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上部直线段与第二直管,使得所述上部直线段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一侧处,且上部直线段与第一连接单元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下方,且处于同一直线上,包括依次焊接固定成一线形结构的第二对接管、第七直管、第八直管和第九直管,所述第二对接管包括固定成一体的第二喇叭口段和第六直管,所述第一喇叭口段与所述第二喇叭口段通过法兰连接,所述第六直管与所述第七直管焊接固定;所述底部连接单元包括焊接成一线形结构的第十直管和第三喇叭口段;所述第二过渡段为第二弧形管,所述第二弧形管的两侧分别与第九直管与第十直管焊接固定,使得所述底部连接单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的另一侧处,且底部直线段与第二连接单元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过渡段上位于下部导管架桩腿的第二通孔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一椭圆环形通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二椭圆环形通孔,且第一椭圆环形通孔的长轴大于第二椭圆环形通孔;所述第一过渡段上位于顶部导管架桩腿的第一通孔内侧设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开设有第三椭圆环形通孔;所述第一固定套管包括互相垂直为T形结构的第一套接部和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套接部为第一管体,所述第一管体内部设有第一容纳通道,所述第一固定部为第二管体,且第二管体远离第一管体的一侧为弧形固定侧,所述第一管体通过第一容纳通道套设在所述第二、三 、四、六、七或八直管上,所述第二管体的弧形固定侧固定在导管架桩腿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固定套管包括互相垂直为T形结构的第二套接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套接部为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内部设有第二容纳通道,所述第二固定部为第四管体,且第
四管体远离第三管体的一侧为弧形侧,所述第三管体通过第二容纳通道套设在所述第十直管上,所述第四管体的弧形侧固定在吸力桩上;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互相垂直为T形结构的第三套接部和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套接部为第五管体,所述第五管体内部设有第三容纳通道,所述第三固定部为第六管体,且第六管体远离第三管体的一侧也为弧形侧,所述第五管体通过第三容纳通道套设在所述第一直管上;所述导管架桩腿设有两类机位,分别为Ⅰ类机位和Ⅱ类机位;所述分体式海缆管的安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车间制备第一组件:将两个第一过渡段在车间均制作分为三段,依次为1号第一过渡段、2号第一过渡段和3号第一过渡段,将1号第一过渡段焊接在所述上部直线段的一侧上,并将固定单元焊接在上部直线段的另一侧上组对成第一组件,第一组件适用于所有机位,且第一组件有2组;步骤二:在车间制备第二组件:将2号第一过渡段的一侧与第一组件上的1号第一过渡段的延伸侧焊接固定,制成两个第二组件;步骤三:在车间底部吸力桩定位预安装:在底部连接单元的第十直管上焊接固定第二固定套管,并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华季秋兵曹凤丽石梓焜俞航天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