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工作原理大致为: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电动汽车还分为三个种类,分别为: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其中,纯电电动汽车使用时,采用充电的蓄能方法,便需要用到充电汽车专用的充电器或对接器等,而这些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用的充电器材等便为电动汽车充电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得到了技术改进,但是现有技术在使用时,电动汽车的充电器材较为笨重,在进行充电过程中,对于气力比较小的人来说较为不便,并容易因为手滑等造成危险和损坏等,充电头在对接过程中也容易磕碰车体,造成损坏等不便,且现有技术使用时,充电器在进行对接过程中会带动线路的拉扯,在不同位置的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线路盘绕拉扯损坏等情况,较为不便。
专利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动连接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其结构包括对接机器人(1)、感应底座(2)、移动槽道(3)、接电槽道(4)、定位感应器(5)、挡杆(6)、控制器(7),所述感应底座(2)顶端设有移动槽道(3)、接电槽道(4),所述对接机器人(1)通过移动槽道(3)、接电槽道(4)与感应底座(2)活动扣接,所述感应底座(2)固定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感应底座(2)上设有挡杆(6),所述定位感应器(5)镶嵌设于感应底座(2)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机器人(1)包括机械臂(a)、充电对接头(b)、主底座(c)、齿槽(d)、齿轮(e)、驱动电机(f)、第一防护盖(g)、第一移动装配杆(h)、第一限位板(i)、电机装配板(j)、接电装配板(k)、第一通电线(l)、第一接电环(m)、第一电刷(n)、第一辅动装配杆(o)、第一辅动轮(p)、第二防护盖(q)、第二移动装配杆(r)、第二限位板(s)、第二辅动轮(t)、第二接电环(u)、第二电刷(v)、第二辅动装配杆(w)、第二通电线(x),所述主底座(c)顶端与机械臂(a)一端活动连接,所述机械臂(a)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充电对接头(b),所述齿槽(d)设于移动槽道(3)远离主底座(c)侧,所述移动槽道(3)邻近主底座(c)侧活动扣接有第一防护盖(g),所述电机装配板(j)设于移动槽道(3)内,所述电机装配板(j)上镶嵌设有驱动电机(f),所述驱动电机(f)上固定连接有齿轮(e),所述齿轮(e)与齿槽(d)啮合,所述第一限位板(i)设于电机装配板(j)内部,所述第一限位板(i)与第一移动装配杆(h)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装配杆(h)贯穿第一防护盖(g)与主底座(c)固定连接;所述接电槽道(4)邻近主底座(c)侧活动扣接有第二防护盖(q),所述接电装配板(k)设于接电槽道(4)内,所述接电装配板(k)与第一辅动装配杆(o)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辅动装配杆(o)远离接电装配板(k)侧镶嵌设有第一电刷(n),所述第一电刷(n)远离第一辅动装配杆(o)侧与第一接电环(m)贴合,所述第一接电环(m)镶嵌设于感应底座(2)内,所述第一辅动装配杆(o)上套接有第一辅动轮(p),所述第一电刷(n)通过第一通电线(l)与主底座(c)电连接,所述接电装配板(k)内部设有第二限位板(s),所述第二限位板(s)与第二移动装配杆(r)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装配杆(r)贯穿第二防护盖(q)与主底座(c)固定连接,所述接电装配板(k)与第一辅动装配杆(o)连接反向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辅动装配杆(w),所述第二辅动装配杆(w)远离接电装配板(k)镶嵌设有第二电刷(v),所述第二电刷(v)远离第二辅动装配杆(w)侧与第二接电环(u)贴合,所述第二接电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治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