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4952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6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包括鹅头部和车架,鹅头部位于车架的前端,车架的前部为承载待运输设备的承载部,车架的后部为车桥部,承载部的高度低于车桥部;车桥部由固定于车架下方的轮轴以及固定于轮轴两端的车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上表面的高度低于轮轴上沿的高度,所述鹅头部与车架为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运输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承载部位的高度,使得装载到承载部上的重型设备在不拆卸的情况下也不会超高,解决了装卸设备前后需要拆卸设备的问题;重型设备沿接地的车架前端即可爬升到车架上或者从车架上爬下,解决了现有重型设备装卸过程中需要用吊车装卸的问题。吊车装卸的问题。吊车装卸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车,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

技术介绍

[0002]吊车、挖掘机等重型设备运输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超高,通常需要将设备拆解开来进行运输,如将吊车顶部的吊车臂拆解下来,以满足限高要求。拆解的设备运输到目的地后,还需要专业人员将其重新组装起来,这样,在装车前需要拆解,卸车后需要重新组装,增加了运输成本。
[0003]再有,由于现有的运输车通过在后面设置有爬梯,设备沿爬梯爬到运输车上,由于后端爬梯的坡度较高,对于重型设备来说则无法沿后端的爬梯爬到车架上,这就需要用吊车将其吊运到运输车上,运输到目的地后,再利用吊车将其吊下,也增加了运输成本。可见,现有运输车在运输重型设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拆解设备,还需要吊车吊装,增加了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
[0005]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包括鹅头部和车架,鹅头部位于车架的前端,车架的前部为承载待运输设备的承载部,车架的后部为车桥部,承载部的高度低于车桥部;车桥部由固定于车架下方的轮轴以及固定于轮轴两端的车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上表面的高度低于轮轴上沿的高度,所述鹅头部与车架为可拆卸连接。
[0006]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所述车架的前端设置有前低后高的倾斜面,鹅头部拆卸下来并移除后,待运输设备沿前端接地的车架自行爬到车架上或者从车架上爬下。r/>[0007]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所述车桥部包括多组设置于车架后端下表面上的轮轴组,每个轮轴组由同线设置的两轮轴组成。
[0008]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所述车架上承载部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用于容纳待运输设备车轮的凹槽。
[0009]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所述车架的前端面上固定有两定位销轴;所述鹅头部由两L形板、连接架、两升降油缸、牵引支架和横梁组成,两L形板以前高后低的形式平行设置,两L形板的前端经连接架和横梁固定连接,连接架位于两L形板后部之间,两L形板后部的下端经连接轴与连接架的下端相铰接;连接架的下端设置有套筒,套筒中设置有用于连接鹅头部与车架的连接销轴,连接架下端的前面上固定有两下延板,下延板上开设有定位销轴插入的定位孔;所述两升降油缸位于两L形板的内侧,升降油缸的缸体铰接于横梁上,升降油缸的伸缩杆铰接于连接架的上端。
[0010]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包括两顶起油缸,顶起油缸以伸缩杆朝下的形式固定于横梁上,两顶起油缸的伸缩杆末端固定有顶板。
[0011]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包括销轴油缸,销轴油缸的缸体铰接于连接架的上端,销轴油缸的伸缩杆插入套筒中并与连接销轴固定连接。
[0012]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包括两连杆,两连杆位于两L形板的内侧,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横梁和连接架的前端相铰接。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通过将车架设置为前端低的承载部、后端高的车桥部,且承载部的上端面低于车桥部中轮轴上沿的高度,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承载部位的高度,使得装载到承载部上的重型设备在不拆卸的情况下也不会超高,解决了装卸设备前后需要拆卸设备的问题;同时,通过将车架与鹅头部设计为可拆卸的形式,将鹅头部从车架上拆卸下来并移开后,重型设备沿接地的车架前端即可爬升到车架上或者从车架上爬下,解决了现有重型设备装卸过程中需要用吊车装卸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主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后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俯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仰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左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立体图;
[0020]图7为本技术中车架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技术中车桥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图10均为本技术中鹅头部的立体图。
[0023]图中:1鹅头部,2车架,3承载部,4车桥部,5车轮,6主纵梁,7副纵梁,8主横梁,9副横梁,10凹槽,11轮轴,12 L形板,13连接架,14牵引支架,15横梁,16升降油缸,17套筒,18连接销轴,19定位销轴,20下延板,21定位孔,22顶起油缸,23顶板,24连杆,25立板,26上横梁,27销轴油缸,28连接轴,29下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如图1至图6所示,分别给出了本技术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的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左视图和立体图,所示的运输车由鹅头部1和车架2组成,所示车架2的前端为承载重型设备的承载部3,车架2的后端为车桥部4,车桥部4由多个固定于车架2后端下表面上的轮轴11以及固定于轮轴11两端的车轮5组成。所示承载部3的高度低于车桥部4的高度,承载部3上表面的高度低于轮轴11上沿的高度,这样就使得承载部3的高度十分低,当诸如吊车之类的重型设备在不拆解的情况下,装载到承载部3上之后也不会超高,避免了装卸前后拆解和组装所带来的费时、费力的弊端。
[0026]所示鹅头部1与车架2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且车架2的前端为前低后高的形式,
这样,当将鹅头部1从车架2上拆卸下来并移除后,重型设备就可沿前端接地的车架2爬到车架2上或者从车架2上爬下来,方便了重型设备的装卸。为了进一步降低设备装载到车架2上的高度,所示车架2的承载部3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10,凹槽10用于容纳待运输设备的车轮,不仅进一步降低了装载后运输车的高度,而且还实现了对运输车的限位固定。
[0027]如图7所示,给出了本技术中车架部位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车架2由两主纵梁6、两幅纵梁7、若干主横梁8和若干幅横梁9组成,两主纵梁6与两幅纵梁7相互平行设置,两幅纵梁7位于两主纵梁6的外侧,所示两主纵梁6经等间距分布的主横梁8相连接,幅横梁9与相邻的主横梁8经等间距分布的副横梁9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稳固的车架结构。
[0028]如图8所示,给出了本技术中车桥部的结构示意图,所示车桥部4处的两主纵梁6的下表面上均固定有4个轮轴11,每个轮轴的两端均固定有两个车轮5,且两主纵梁6上的轮轴11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形成了俗称的“四线八轴”式的运输车。
[0029]如图9和图10所示,均给出了本技术中鹅头部的立体图,所示的鹅头部1由两L形板12、连接架13、两升降油缸16、牵引支架14和横梁15组成,两L形板12以前高后低的形式平行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包括鹅头部(1)和车架(2),鹅头部位于车架的前端,车架的前部为承载待运输设备的承载部(3),车架的后部为车桥部(4),承载部的高度低于车桥部;车桥部由固定于车架下方的轮轴(11)以及固定于轮轴两端的车轮(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上表面的高度低于轮轴上沿的高度,所述鹅头部与车架为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2)的前端设置有前低后高的倾斜面,鹅头部拆卸下来并移除后,待运输设备沿前端接地的车架自行爬到车架上或者从车架上爬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部(4)包括多组设置于车架(2)后端下表面上的轮轴组,每个轮轴组由同线设置的两轮轴(11)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2)上承载部(3)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用于容纳待运输设备车轮的凹槽。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端接地装卸设备的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2)的前端面上固定有两定位销轴(19);所述鹅头部(1)由两L形板(12)、连接架(13)、两升降油缸(16)、牵引支架(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若祥李兆云李同然李若超李国洋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广达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