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程序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4326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8:52
一种在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程序的方法,主要针对具体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在多菌种共同发酵培养时因个别正常需要多段培养的菌种难以获得较佳培养条件这一现状,以生产验证和总结的科学数据为基础,在生产前对用到的多种益生菌的共同培养方案进行有限次在线验证,将获得的新的验证结果进行互相比对,同时也与事先确定的普通生产程序的验证数据进行对比,综合分析,高效筛选最佳生产程序,以获得提高发酵效果和益生菌菌种产率的优化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还能够将经过比对分析得到的不同的基础参数条件所对应的最优生产程序在生产控制系统中自动推荐到可视化界面,以供生产操作人员选择或参考,可以有效减少生产前的验证周期。的验证周期。的验证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在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程序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发酵
,具体涉及一种在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程序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采用多种益生菌菌种共同发酵制备中药发酵产品时,在益生菌菌种发酵培养阶段常常有一种或几种益生菌的最适宜发酵温度明显不同于事先确定的共同发酵温度,从而导致益生菌发酵培养的效果和产率低,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有需要采用多段培养温度进行培养的益生菌菌种,目前,针对这种情况,虽然实验室可以通过大量的灵活的培养实验来对培养程序进行研究优化,生产中由于设备条件和排产需要所限,却更多是固定一种工艺,比如将个别益生菌菌种采用单独的发酵罐培养,在中药发酵阶段再与其它益生菌菌种混合导入中药发酵罐外,这导致在复合益生菌菌种的发酵培养阶段不能尽可能将所有益生菌菌种共生培养,不能实现更科学更高密度的发酵培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主要针对具体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在多菌种共同发酵培养时因个别正常需要多段培养的菌种难以获得较佳培养条件这一现状,以生产验证和总结的科学数据为基础,在生产前对预设的共同培养方案进行有限次在线验证,对验证数据进行对比筛选,获得能提高发酵效果和益生菌菌种产率的优化方案,并通过生产控制系统进行自动推荐以有效减少产前验证周期。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在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程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S1:根据实验或者前期的生产验证,确定针对一种或多种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的多菌种混合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多种益生菌的适用培养条件,其中,所述多种益生菌中至少包含一种需要改变培养温度进行培养的菌种,标记为益生菌菌种A,所述益生菌菌种A的首段和末段培养温度的温度值分别标记为T1和T2,T1和T2的适用范围分别标记为C1~C2和C3~C4,其中,C1是T1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2是T1可取的温度最大值,C3是T2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4是T2可取的温度最大值,T1和T2的适用范围不重合,首段和末段的培养时间分别标记为t1和t2,t1和t2的适用范围分别标记为D1~D2和D3~D4,其中,D1是t1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2是t1可取的时间最长值,D3是t2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4是t2可取的时间最长值;
[0007]针对一种具体的在多菌种混合培养阶段采用了益生菌菌种A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确定由除益生菌菌种A以外的两种以上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条件,这里该具体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标记为产品A,所述的由除益生菌菌种A以外的两种以上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标记为益生菌菌群A,益生菌菌群A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温度标记为T3,T3的适用范围标记为C5~C6,其中,C5是T3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6是T3可取的温度最大值,益生菌菌群A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时间标记为t3,t3的适用范
围标记为D5~D6,其中,D5是t3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6是t3可取的时间最长值;
[0008]针对上述产品A,确定由包括益生菌菌种A在内的全部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条件,所述的由包括益生菌菌种A在内的全部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标记为益生菌菌群B,益生菌菌群B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温度标记为T4,T4的适用范围标记为C7~C8,其中,C7是T4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8是T4可取的温度最大值,益生菌菌群B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时间标记为t4,t4的适用范围标记为D7~D8,其中,D7是t4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8是t4可取的时间最长值;
[0009]将把单独培养的益生菌菌种A与共同培养的益生菌菌群A在培养完成后混合的生产程序标记为普通程序1,其培养结果标记为培养结果1;将共同培养益生菌菌群B的生产程序标记为普通程序2,其培养结果标记为培养结果2;对培养结果1与培养结果2进行比较,确定更优的培养结果,标记为培养结果3;
[0010]S2:以前面确定的各培养条件数据为基础,对以下生产程序的培养结果进行验证:
[0011]程序1

1:对于T2的适用范围与T4的适用范围存在重合,且在t2的适用范围D3~D4中能够取到长于或等于t4的适用范围D7~D8中某一值的情况下,程序设定为益生菌菌种A在单独的一级发酵罐中完成培养温度为T1、培养时长为t1的培养阶段,并改变培养温度至T2,完成培养时长为t=t2

t4的培养阶段,这里t2和t4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选取的值满足t2>t4,然后,将益生菌菌种A导入储存有益生菌菌群A的下一级发酵罐中混合成益生菌菌群B,完成培养温度为T4、培养时长为t4的培养,对于t2和t4的取值正好为t2=t4的情况,则省略上面过程中在一级发酵罐中改变培养温度至T2的培养操作,其余操作不变;将程序1

1的培养结果与培养结果3进行比较,确定程序1

1的培养结果优于培养结果3,则将程序1

1指定为满足该程序设定条件的生产程序,如果出现程序1

1的培养结果未优于培养结果3的情况,仍然以培养结果3对应的程序为生产程序;
[0012]程序1

2:对于T2的适用范围与T4的适用范围不存在重合,但与T3的适用范围存在重合,且在t2的适用范围D3~D4中能够取到长于或等于t4的适用范围D7~D8中某一值,并且,在t2的适用范围D3~D4中能够取到长于或等于t3的适用范围D5~D6中某一值的情况下,程序设定为:

益生菌菌种A在单独的一级发酵罐中完成培养温度为T1、培养时长为t1的培养阶段,并改变培养温度至T2,完成培养时长为t=t2

t4的培养阶段,这里t2和t4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选取的值满足t2>t4,然后,将益生菌菌种A导入储存有益生菌菌群A的下一级发酵罐中混合成益生菌菌群B,完成培养温度为T4、培养时长为t4的培养,对于t2和t4的取值正好为t2=t4的情况,则省略上面过程中在一级发酵罐中改变培养温度至T2的培养操作,其余操作不变;

益生菌菌种A在单独的一级发酵罐中完成培养温度为T1、培养时长为t1的培养阶段,并改变培养温度至T2,完成培养时长为t=t2

t3的培养阶段,这里t2和t3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选取的值满足t2>t3,然后,将益生菌菌种A导入储存有益生菌菌群A的下一级发酵罐中混合成益生菌菌群B,完成培养温度为T3、培养时长为t3的培养,对于t2和t3的取值正好为t2=t3的情况,则省略上面过程中在一级发酵罐中改变培养温度至T2的培养操作,其余操作不变;将程序1

2的第

种程序培养结果、第

种程序培养结果与培养结果3三者进行比较,确定最优的一种培养结果,将该结果对应的程序指定为满足该程序设定条件的生产程序;
[0013]程序1

3:对于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过程中控制发酵程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实验或者前期的生产验证,确定针对一种或多种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的多菌种混合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多种益生菌的适用培养条件,其中,所述多种益生菌中至少包含一种需要改变培养温度进行培养的菌种,标记为益生菌菌种A,所述益生菌菌种A的首段和末段培养温度的温度值分别标记为T1和T2,T1和T2的适用范围分别标记为C1~C2和C3~C4,其中,C1是T1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2是T1可取的温度最大值,C3是T2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4是T2可取的温度最大值,T1和T2的适用范围不重合,首段和末段的培养时间分别标记为t1和t2,t1和t2的适用范围分别标记为D1~D2和D3~D4,其中,D1是t1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2是t1可取的时间最长值,D3是t2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4是t2可取的时间最长值;针对一种具体的在多菌种混合培养阶段采用了益生菌菌种A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确定由除益生菌菌种A以外的两种以上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条件,这里该具体的中药益生菌复合发酵产品标记为产品A,所述的由除益生菌菌种A以外的两种以上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标记为益生菌菌群A,益生菌菌群A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温度标记为T3,T3的适用范围标记为C5~C6,其中,C5是T3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6是T3可取的温度最大值,益生菌菌群A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时间标记为t3,t3的适用范围标记为D5~D6,其中,D5是t3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6是t3可取的时间最长值;针对上述产品A,确定由包括益生菌菌种A在内的全部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条件,所述的由包括益生菌菌种A在内的全部益生菌菌种所构成的益生菌菌群标记为益生菌菌群B,益生菌菌群B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温度标记为T4,T4的适用范围标记为C7~C8,其中,C7是T4可取的温度最小值,C8是T4可取的温度最大值,益生菌菌群B所适用的共同培养时间标记为t4,t4的适用范围标记为D7~D8,其中,D7是t4可取的时间最短值,D8是t4可取的时间最长值;将把单独培养的益生菌菌种A与共同培养的益生菌菌群A在培养完成后混合的生产程序标记为普通程序1,其培养结果标记为培养结果1;将共同培养益生菌菌群B的生产程序标记为普通程序2,其培养结果标记为培养结果2;对培养结果1与培养结果2进行比较,确定更优的培养结果,标记为培养结果3;S2:以前面确定的各培养条件数据为基础,对以下生产程序的培养结果进行验证:程序1

1:对于T2的适用范围与T4的适用范围存在重合,且在t2的适用范围D3~D4中能够取到长于或等于t4的适用范围D7~D8中某一值的情况下,程序设定为益生菌菌种A在单独的一级发酵罐中完成培养温度为T1、培养时长为t1的培养阶段,并改变培养温度至T2,完成培养时长为t=t2

t4的培养阶段,这里t2和t4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选取的值满足t2>t4,然后,将益生菌菌种A导入储存有益生菌菌群A的下一级发酵罐中混合成益生菌菌群B,完成培养温度为T4、培养时长为t4的培养,对于t2和t4的取值正好为t2=t4的情况,则省略上面过程中在一级发酵罐中改变培养温度至T2的培养操作,其余操作不变;将程序1

1的培养结果与培养结果3进行比较,确定程序1

1的培养结果优于培养结果3,则将程序1

1指定为满足该程序设定条件的生产程序,如果出现程序1

1的培养结果未优于培养结果3的情况,仍然以培养结果3对应的程序为生产程序;程序1

2:对于T2的适用范围与T4的适用范围不存在重合,但与T3的适用范围存在重
合,且在t2的适用范围D3~D4中能够取到长于或等于t4的适用范围D7~D8中某一值,并且,在t2的适用范围D3~D4中能够取到长于或等于t3的适用范围D5~D6中某一值的情况下,程序设定为:

益生菌菌种A在单独的一级发酵罐中完成培养温度为T1、培养时长为t1的培养阶段,并改变培养温度至T2,完成培养时长为t=t2

t4的培养阶段,这里t2和t4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选取的值满足t2>t4,然后,将益生菌菌种A导入储存有益生菌菌群A的下一级发酵罐中混合成益生菌菌群B,完成培养温度为T4、培养时长为t4的培养,对于t2和t4的取值正好为t2=t4的情况,则省略上面过程中在一级发酵罐中改变培养温度至T2的培养操作,其余操作不变;

益生菌菌种A在单独的一级发酵罐中完成培养温度为T1、培养时长为t1的培养阶段,并改变培养温度至T2,完成培养时长为t=t2

t3的培养阶段,这里t2和t3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选取的值满足t2>t3,然后,将益生菌菌种A导入储存有益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洪宁张鑫马艳芳吕明霞李军训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生力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