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藏勘探开发地质
,具体涉及一种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目前,储层非均质性的普遍分类方法为,将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层间、层内、平面和孔隙非均质性四类;根据储层描述尺度大小,储层非均质性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而描述宏观储层非均质性,主要用非均质参数、储层参数及其分布等来表征,但这些表征方法仅从一个侧面来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
[0003]例如,公告号为CN10561676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和储层渗透率三维模型,确定目的层段的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以表征储层非均质性。此类方法的缺点在于,由于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较复杂,仅通过单一参数来表示储层非均质性,会使宏观非均质性的表征不准确,容易导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研究区各单井目的层的测井曲线,获取各单井目的层的地层厚度、储层段的厚度、隔层段的数量,全区所有井中隔层段的数量最大值,以及各单井的最上部储层段顶界深度和最下部储层段底界深度;(2)根据各单井目的层的储层厚度和地层厚度的比值,计算得到各单井的储地比;所述各单井目的层的储层厚度为各单井目的层的所有储层段的厚度总和;根据最下部储层段底界深度与最上部储层段顶界深度之差,计算得到各单井目的层的储层跨度;(3)根据各单井目的层的储层厚度和储层跨度的比值,计算得到各单井的第一相变指数;根据各单井的第一相变指数进行计算,得到第二相变指数,计算式如下:D=0.5+(C-Cmin)/(2*(Cmax-Cmin))式中,D为第二相变指数,C为第一相变指数,Cmax为全区的第一相变指数C的最大值,Cmin为全区的第一相变指数C的最小值;根据各单井的隔层段的数量和全区所有井中隔层段的数量最大值,计算第三相变指数,计算式如下:E=1-N/(2*Nmax)式中,E为第三相变指数,N为隔层段的个数,Nmax为全区所有井中隔层个数的最大值;(4)根据所述各单井的储地比,结合各单井的第二相变指数和第三相变指数,计算各单井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指数,计算式如下:F=A*(D+E)/2式中,F为宏观非均质性指数,取值范围为(0,1);A为储地比,D为第二相变指数,E为第三相变指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发岐,张威,范玲玲,李春堂,安川,王路,赵兰,王善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