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2736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属于叶片和模技术领域。它包括上叶支撑板、翻转板和下叶支撑板,下叶支撑板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且下叶支撑板的外侧壁上活动套接有第一油缸,翻转板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第一空腔的内顶部,第一油缸的活动端与翻转板的侧壁相活动连接,上叶支撑板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翻转板的顶部。本装置采用的上叶支撑板、下叶支撑板和翻转板所组成的双关节结构以及由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顶升油缸所组成的三油缸机构,使得将现有结构中的油缸从一个大油缸变更为两个小油缸,并且增加了翻转板,使得结构简单,成本减小,安装调试方便;翻转动作分解,三油缸结构各司其职,避免了软力点的产生。避免了软力点的产生。避免了软力点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片合模翻转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属于叶片和模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产业的升级改革及新能源的应用成为社会变革的重点和经济发展的中心。风力发电行业由此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壮大,风力发电的核心在于发电叶片的生产调试。
[0003]众所周知,叶片在生产时分为上叶和下叶两片,通过腹板定位连接成为完整叶片,在叶片生产对接时,需要一个辅助的翻转机构来帮助定位生产,于是就诞生了此叶片合模翻转装置。
[0004]现有常用的翻转机构,为单关节双油缸结构,机构简单,两个油缸配合动作,实现叶片的抬高翻转。
[0005]现有装置最大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0006]1.双油缸机构,翻转时两个油缸需同时协作,油缸动作需要协调统一,生产调试难度很大;
[0007]2.由于只使用了两个油缸,与此同时叶片支架的平均力矩很大,因而现有装置所使用的油缸必须为大号油缸,生产及使用成本很高;
[0008]3.两个油缸同翻转,结构上虽然可以避免出现死点,但在固定角度下,油缸力矩互相抵消,使得机构出现翻转力变小,油缸载荷变大,甚至翻转停止,油缸卡死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及的技术问题,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10]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包括上叶支撑板、翻转板和下叶支撑板,所述下叶支撑板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且所述下叶支撑板的外侧壁上活动套接有第一油缸,所述翻转板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第一空腔的内顶部,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动端与翻转板的侧壁相活动连接,所述上叶支撑板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翻转板的顶部,所述翻转板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转动套接有第二油缸,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动端与上叶支撑板的一端相活动连接,所述上叶支撑板的一端侧壁上还通过第一活动组件活动安装有上叶连接板,所述下叶支撑板上还通过第二活动组件活动安装有下叶连接板。
[001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油缸设置为两个,且是对称设置,并且翻转动作通过由上叶支撑板、下叶支撑板和翻转板所组成的双关节结构,并且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顶升油缸三者单独作用,可实现上叶支撑板、下叶支撑板和翻转板两两之间的分段翻转,去除力学死点(软力点)。
[0012]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底部活动套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油缸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油缸的固定端分别套接在伸出下叶支撑板的第一转轴两端端部上,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转动套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翻转板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部
的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转动套接有第三转轴,且所述第一油缸的活动端转动套接在第三转轴上。
[0013]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还转动套接有第四转轴,所述第二油缸的固定端套接在位于第二空腔内部的第四转轴上;
[0014]所述翻转板的顶部转动套接有第六转轴,所述上叶支撑板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第六转轴上;
[0015]所述上叶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的一端转动套接有第五转轴,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动端套接在位于第三空腔内部的第五转轴上。
[0016]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第一活动组件包括腰型孔、第一连接轴和顶升油缸,每个所述第一连接轴均套接在活动设在腰型孔上,所述上叶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转动套接在第一连接轴上,所述顶升油缸的固定端转动套接在第三空腔的内部,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动端与第一连接轴活动连接。
[0017]作为优选实例,所述第二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活动设在第一空腔中,所述下叶连接板的两端分别活动设在伸出第一空腔的第二连接轴的两端上。
[0018]作为优选实例,所述下叶支撑板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板连接板。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采用的上叶支撑板、下叶支撑板和翻转板所组成的双关节结构以及由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顶升油缸所组成的三油缸机构,使得将现有结构中的油缸从一个大油缸变更为两个小油缸,并且增加了翻转板,使得结构简单,成本减小,安装调试方便;翻转动作分解,三油缸结构各司其职,避免了软力点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中除上叶支撑板未收起外的收缩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在完全收缩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5]图6为本技术应用在上叶片支架和下叶片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7为图6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上叶连接板1、第一连接轴2、上叶支撑板3、第五转轴4、第六转轴5、翻转板6、第三转轴7、第一油缸8、第二转轴9、下叶支撑板10、下叶连接板11、第二油缸12、第四转轴13、第一转轴14、顶升油缸15、支撑板连接板16、移动板17、上叶片支架18、下叶片支架19。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9]如图1

7所示,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包括上叶支撑板3、翻转板6和下叶支撑板10,下叶支撑板10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且下叶支撑板10的外侧壁上活动套接有第一油缸8,翻转板6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第一空腔的内顶部,第一油缸8的活动端与翻转板6的侧壁相活动连接,上叶支撑板3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翻转板6的顶部,翻转板6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
腔的内底部转动套接有第二油缸12,第二油缸12的活动端与上叶支撑板3的一端相活动连接,上叶支撑板3的一端侧壁上还通过第一活动组件活动安装有上叶连接板1,下叶支撑板10上还通过第二活动组件活动安装有下叶连接板11。
[0030]需要说明的是,上叶连接板1和下叶连接板11分别安装有移动板17,且与上叶连接板1所连接的移动板17的一侧连接有上叶片支架18,与下叶连接板1所连接的移动板17的一侧连接有下叶片支架19,上叶片支架18和下叶片支架19组合层叶片支架。
[0031]第一空腔的内底部活动套接有第一转轴14,第一油缸8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第一油缸8的固定端分别套接在伸出下叶支撑板10的第一转轴14两端端部上,第一空腔的顶部转动套接有第二转轴9,翻转板6的底部位于第一空腔内部的第二转轴9上,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转动套接有第三转轴7,且第一油缸8的活动端转动套接在第三转轴7上。
[0032]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还转动套接有第四转轴13,第二油缸12的固定端套接在位于第二空腔内部的第四转轴13上;
[0033]翻转板6的顶部转动套接有第六转轴5,上叶支撑板3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第六转轴5上;
[0034]上叶支撑板3上开设有第三空腔,第三空腔的一端转动套接有第五转轴 4,第二油缸12的活动端套接在位于第三空腔内部的第五转轴4上。
[0035]第一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叶支撑板(3)、翻转板(6)和下叶支撑板(10),所述下叶支撑板(10)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且所述下叶支撑板(10)的外侧壁上活动套接有第一油缸(8),所述翻转板(6)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第一空腔的内顶部,所述第一油缸(8)的活动端与翻转板(6)的侧壁相活动连接,所述上叶支撑板(3)的底部转动套接在翻转板(6)的顶部,所述翻转板(6)的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转动套接有第二油缸(12),所述第二油缸(12)的活动端与上叶支撑板(3)的一端相活动连接,所述上叶支撑板(3)的一端侧壁上还通过第一活动组件活动安装有上叶连接板(1),所述下叶支撑板(10)上还通过第二活动组件活动安装有下叶连接板(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合模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底部活动套接有第一转轴(14),所述第一油缸(8)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油缸(8)的固定端分别套接在伸出下叶支撑板(10)的第一转轴(14)两端端部上,所述第一空腔的顶部转动套接有第二转轴(9),所述翻转板(6)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内部的第二转轴(9)上,所述第二空腔的内底部转动套接有第三转轴(7),且所述第一油缸(8)的活动端转动套接在第三转轴(7)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庆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余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