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1496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其包括:轴承外圈,其具有外圈沟道;第一轴承内圈以及第二轴承内圈,第一轴承内圈与第二轴承内圈相贴合并分别具有第一沟道以及第二沟道,第一沟道与第二沟道相连接并形成内圈沟道;钢球,其设置于外圈沟道与内圈沟道组成的轴承沟道内,钢球与外圈沟道、第一沟道以及第二沟道抵触连接;滑轮,其包覆在轴承外圈上。钢球与轴承外圈、第一轴承内圈以及第二轴承内圈之间所形成的三点接触配合结构,提高了钢球在轴承沟道内的稳定性,钢球在轴承沟道内设置为满球结构,取消了原有的保持架,由此不仅简化了零件加工以及装配过程,还进一步提高了轴承的轴向承载力与径向承载力。力与径向承载力。力与径向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轴承
,具体涉及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还涉及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的芯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滑轮轴承用于许多门窗抽屉等,现在越来越多用于的是汽车或地铁的移动门,而用在这类移动门上的滑轮轴承需要具备较高的承载力,但无需具备高速性能。目前常规的滑轮轴承,它是用深沟球外径包裹制成,这类滑轮轴承的承载力不足以支撑载荷较大情况,如汽车或地铁的移动门。
[0003]例如现有技术中一种申请号为:202011227860.0的专利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双内圈三点接触球轴承,其包括:外圈、第一内圈、第二内圈、钢球及保持架;外圈和第一内圈、第二内圈上设有对应配合形成滚道的沟道,钢球设置在保持架中并装配在滚道内,钢球与滚道三点接触配合;所述第一内圈一端面与第二内圈一端面之间形成两个内圈的贴合处;靠近贴合处的第一内圈的端面上均匀开设有注油孔,第二内圈的内径开设有润滑油槽,所述润滑油槽在第二内圈上开设的位置与第一内圈的注油孔的位置相对应。
[0004]上述的这种双内圈三点接触球轴承,其虽然通过钢球与轴承外圈以及两个轴承内圈之间三点接触配合的结构增加了轴承的承载力,但其钢球是通过保持架设置在轴承沟道内的,保证钢球的高速性能,也就是说,上述的这种轴承并不适用于安装在汽车或地铁移动门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低转速、承载力高并应用于汽车移动门的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
[0006]本技术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包括:
[0008]轴承外圈,其具有外圈沟道;
[0009]第一轴承内圈以及第二轴承内圈,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与所述第二轴承内圈相贴合并分别具有第一沟道以及第二沟道,所述第一沟道与所述第二沟道相连接并形成内圈沟道;
[0010]钢球,其设置于所述外圈沟道与所述内圈沟道组成的轴承沟道内,所述钢球与所述外圈沟道、所述第一沟道以及所述第二沟道抵触连接;
[0011]滑轮,其包覆在所述轴承外圈上。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圈沟道具有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一沟道以及所述第二沟道分别具有第二接触点以及第三接触点,所述钢球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外圈沟道抵触连接,所述钢球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沟道抵触连接,所述钢球通过所述第三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沟道抵触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之间以及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第二轴承内圈之间均设有防尘盖。
[0014]一种芯轴结构,包括:
[0015]芯轴,其呈阶梯状设置并包括轴承安装端以及定位端,所述轴承安装端与所述定位端连接,所述轴承安装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以及所述第二轴承内圈内,所述第二轴承内圈与所述定位端抵触连接。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安装端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以及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轴承安装端与所述定位端的连接处。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触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内圈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触连接。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安装端开设有第一冲压孔,所述第一冲压孔与所述芯轴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芯轴还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定位端连接。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端开设有第二冲压孔,所述第二冲压孔与所述芯轴以及所述第一冲压孔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钢球与轴承外圈、第一轴承内圈以及第二轴承内圈之间所形成的三点接触配合结构,使得钢球不易晃动,提高了钢球在轴承沟道内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轴承结构的承载力。
[0023]2、钢球在轴承沟道内设置为满球结构,相邻两个钢球之间互相接触,这种满球结构的设置,取消了原有的保持架,由此不仅简化了零件加工以及装配过程,还进一步提高了轴承的轴向承载力与径向承载力。
[0024]3、满球结构也导致了轴承更适用于一些低转速的使用场景,低转速并结合具有高承载力的结构特性,使得本滑轮轴承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的移动车门、地铁的移动门等重载、低速的场景。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的爆炸图。
[0027]图中,100、轴承外圈;101、外圈沟道;1011、第一接触点; 110、第一轴承内圈;111、第一沟道;1111、第二接触点;120、第二轴承内圈;121、第二沟道;1211、第三接触点;130、钢球; 140、滑轮;141、安装槽;150、防尘盖;200、芯轴;210、轴承安装端;211、第一限位部;212、第二限位部;213、第一冲压孔; 220、定位端;230、连接端;231、第二冲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法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9]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及其芯轴结构,包括:
[0030]轴承外圈100,其具有外圈沟道101。
[0031]第一轴承内圈110以及第二轴承内圈120,第一轴承内圈110 与第二轴承内圈120互为镜像结构,第一轴承内圈110与第二轴承内圈120相贴合并形成完整的桃形轴承内圈,其中,第一轴承内圈 110和第二轴承内圈120具有第一沟道111以及第二沟道121,同样的,第一沟道111与第二沟道121相连接后形成完整的桃形内圈沟道。
[0032]钢球130,其设置于外圈沟道101与内圈沟道组成的轴承沟道内,钢球130与外圈沟道101、第一沟道111以及第二沟道121抵触连接,也就是说,钢球130与外圈沟道101、第一沟道111以及第二沟道121之间三点接触配合,相比于通过单独的轴承外圈100 与单独的轴承内圈所组成的轴承沟道与钢球130之间两点接触配合的结构而言,这种三点接触配合的结构使得钢球130不易晃动,提高了钢球130在轴承沟道内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轴承结构的承载力。
[0033]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钢球130在轴承沟道内设置为满球结构,该满球结构指的是钢球130填满了轴承沟道,相邻两个钢球130之间互相接触,这种满球结构的设置,取消了原有的保持架,由此不仅简化了零件加工以及装配过程,还进一步提高了轴承的轴向承载力与径向承载力,但同时,这种满球结构也导致了轴承更适用于一些低转速的使用场景,低转速并结合具有高承载力的结构特性,使得本滑轮轴承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的移动车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外圈,其具有外圈沟道;第一轴承内圈以及第二轴承内圈,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与所述第二轴承内圈相贴合并分别具有第一沟道以及第二沟道,所述第一沟道与所述第二沟道相连接并形成内圈沟道;钢球,其设置于所述外圈沟道与所述内圈沟道组成的轴承沟道内,所述钢球与所述外圈沟道、所述第一沟道以及所述第二沟道抵触连接;滑轮,其包覆在所述轴承外圈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沟道具有第一接触点,所述第一沟道以及所述第二沟道分别具有第二接触点以及第三接触点,所述钢球通过所述第一接触点与所述外圈沟道抵触连接,所述钢球通过所述第二接触点与所述第一沟道抵触连接,所述钢球通过所述第三接触点与所述第二沟道抵触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点接触的滑轮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之间以及所述轴承外圈与所述第二轴承内圈之间均设有防尘盖。4.一种芯轴结构,包括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三点接触的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伟周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镇海银球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