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4067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包括弧形滑轨、移动机构、驱动组件、调节机构和CCD工业视觉相机,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板体和万向节联轴器;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之间通过所述万向节联轴器互相运动副配合,每个所述第二架体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板体互相转动副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移动机构、驱动组件及调节机构之间的机械联动及互相配合,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辅助配合于翻车机进行机械联动,并施加多组不同轴向的空间自由度输出,进而驱动CCD工业视觉相机对车厢的任意位置、任意角度进行指向性特征识别,进而实现翻车机对车厢进行分料作业的同时进行信息化记录,有效提高实际物流管控能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铁路运输
,特别涉及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翻车机系统是一种专业化的散状物料卸料系统,它用于火车装载的散状物料的翻卸;翻车机卸煤系统卸车效率高,对车辆损伤少,能改善值班人员的工作环境和便于实现机械的自动化控制;
[0003]传统的翻车机装置如说明书附图6所示,图中的A区为翻车机,B区为火车车厢,翻车机自身为圆形特征,火车车厢再次圆形特征内部进行翻转,进而实现物料分料;
[0004]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在车站、港口等大宗货物作业的场合,人们希望不但装载、卸货等重体力劳动由机械替代,在装运和货物管理方面也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作业,从而最终实现全部无人化操作。
[0005]其中,对于基本运载单位的识别是一项基础技术,针对火车而言,识别每一节车厢或者对港口作业识别每一个集装箱都是其它物流操作和管理的基础;如果能在传统的铁路翻车机系统中添加针对火车自身的识别系统,则能够使得两种系统相辅相成,进而提高实际物流运输效率与信息记录效率。
[0006]为此,提出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
[0008]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包括弧形滑轨、移动机构、驱动组件、调节机构和CCD工业视觉相机,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板体和万向节联轴器;
[0009]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之间通过所述万向节联轴器互相运动副配合,每个所述第二架体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板体互相转动副配合,所述第二架体的两端均安装有所述驱动组件;
[0010]所述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架体的底部,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三架体、第二伺服电机、传动带、第四架体、第三伺服电机、铰辊和第五架体;
[0011]所述第四架体的外表面铰接于所述第三架体的外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外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三架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带与所述第四架体的外表面建立运动副关系,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外表面安装于所述第四架体的外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铰辊的一端连接,所述铰辊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架体的外表面铰接,所述第五架体的内侧壁与所述CCD工业视觉相机的外表面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扭杆、悬挂架、第一伺服电机及与其输出轴连接的麦克纳姆轮;
[0013]所述扭杆的外表面与所述悬挂架的一端转动副配合,所述扭杆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外表面连接,所述悬挂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架体的外表面转动副配合;
[0014]所述麦克纳姆轮的外表面与所述弧形滑轨的外表面贴合。
[0015]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壳体和弹簧;
[0016]所述弹簧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顶部,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扭杆的外表面。
[001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导轨板;
[0018]所述导轨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架体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导轨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弧形滑轨的外表面相适配。
[001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传动带为齿形同步带。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一、本技术通过移动机构、驱动组件及调节机构之间的机械联动及互相配合,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辅助配合于翻车机进行机械联动,并施加多组不同轴向的空间自由度输出,进而驱动CCD工业视觉相机对车厢的任意位置、任意角度进行指向性特征识别,进而实现翻车机对车厢进行分料作业的同时进行信息化记录,有效提高实际物流管控能力,满足了信息记录需求;
[0022]二、本技术通过移动机构、驱动组件及调节机构之间的机械联动及互相配合,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相较于车厢进行位置调节,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及全方位式检测需求,有效提高实际物流管控能力,满足了信息记录需求;
[0023]三、本技术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使用及例行维护均可方便操作,同时保障了成本及实用性需求,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有效满足当前实际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移动机构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移动机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的驱动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的调节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传统翻车机厂房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1、弧形滑轨;2、移动机构;201、第一架体;202、第二架体;203、板体;204、万向节联轴器;205、导轨板;3、驱动组件;301、壳体;302、扭杆;303、弹簧;304、悬挂架;305、第一伺服电机;306、麦克纳姆轮;4、调节机构;401、第三架体;402、第二伺服电机;403、传动带;404、第四架体;405、第三伺服电机;406、铰辊;407、第五架体;5、CCD工业视觉相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0033]需要注意的是,术语“第一”、“第二”、“对称”、“阵列”等仅用于区分描述与位置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对称”等特征的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同样,对于未以“两个”、“三只”等文字形式对某些特征进行数量限制时,应注意到该特征同样属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数量;
[0034]同时对于方位描述,如术语“外表面”、“外部”、“上表面”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003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翻车机系统用车号识别装置,包括弧形滑轨(1)、移动机构(2)、驱动组件(3)、调节机构(4)和CCD工业视觉相机(5),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2)包括第一架体(201)、第二架体(202)、板体(203)和万向节联轴器(204);所述第一架体(201)和所述第二架体(202)之间通过所述万向节联轴器(204)互相运动副配合,每个所述第二架体(202)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板体(203)互相转动副配合,所述第二架体(202)的两端均安装有所述驱动组件(3);所述调节机构(4)安装于所述第一架体(201)的底部,所述调节机构(4)包括第三架体(401)、第二伺服电机(402)、传动带(403)、第四架体(404)、第三伺服电机(405)、铰辊(406)和第五架体(407);所述第四架体(404)的外表面铰接于所述第三架体(401)的外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02)的外表面安装于所述第三架体(40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02)的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带(403)与所述第四架体(404)的外表面建立运动副关系,所述第三伺服电机(405)的外表面安装于所述第四架体(404)的外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405)的输出轴与所述铰辊(406)的一端连接,所述铰辊(40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架体(407)的外表面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超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交通控股港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