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混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0637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4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混频组件,以满足体积越来越小的要求。一种二次混频组件,包括:倍频器U1的输入端用于接收本振信号;开关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倍频器U1的输出端连接;功分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开关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2的LO端与功分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3的LO端与功分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衰减滤波电路的一端与混频器U2的RF端连接,另一端与混频器U3的IF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1的常闭触点与混频器U3的RF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2的常闭触点与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1的2个常开触点分别连接有第一衰减放大电路和第二衰减放大电路,射频开关SP2T2的2个常开触点分别连接有第一滤波放大电路和第二滤波放大电路。电路和第二滤波放大电路。电路和第二滤波放大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混频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混频组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二次混频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混频器是输出信号频率等于两输入信号频率之和、差或为两者其他组合的电路。混频器通常由非线性元件和选频回路构成。混频器位于低噪声放大器(LNA)之后,直接处理LNA放大后的射频信号。为实现混频功能,混频器还需要接收来自压控振荡器的本振(LO)信号,其电路完全工作在射频频段。
[0003]对于多次混频器来说,需要多个本振信号分别进行混频,本振信号的输出电路再结合多个混频器、滤波放大等器件,就会导致整个混频组件的体积过大,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就要求体积越来越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混频组件,以满足体积越来越小的要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二次混频组件,包括:倍频器U1,其输入端用于接收本振信号;开关滤波电路,其输入端与所述倍频器U1的输出端连接;功分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所述开关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2,其LO端与所述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倍频器U1,其输入端用于接收本振信号;开关滤波电路,其输入端与所述倍频器U1的输出端连接;功分放大器,其输入端与所述开关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2,其LO端与所述功分放大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混频器U3,其LO端与所述功分放大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衰减滤波电路,其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2的RF端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混频器U3的IF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1,其常闭触点与所述混频器U3的RF端连接;射频开关SP2T2,其常闭触点与所述混频器U2的IF端连接;其中,所述射频开关SP2T1的2个常开触点分别连接有第一衰减放大电路和第二衰减放大电路,所述射频开关SP2T2的2个常开触点分别连接有第一滤波放大电路和第二滤波放大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滤波电路包括射频开关SPDT1、射频开关SPDT2、滤波器Z1和滤波器Z2,所述射频开关SPDT1的常闭触点与所述倍频器U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射频开关SPDT1的第一常开触点、所述滤波器Z1和所述射频开关SPDT2的第一常开触点依次串联,所述射频开关SPDT1的第二常开触点、所述滤波器Z2和所述射频开关SPDT2的第二常开触点依次串联,所述射频开关SPDT2的常闭触点与所述功分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Z1与所述射频开关SPDT2之间串联有射频开关SPST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Z2与所述射频开关SPDT2之间串联有射频开关SPST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混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平苟鸿章林宴平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益为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