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硅表面织构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40219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半自动硅表面织构机,包括时间控制电路和机械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机带动一转轴,转轴末端为蜗杆,蜗杆与一齿轮啮合,带动齿轮转动,在齿轮的一侧连接一传动臂,传动臂下端与一托盘连接,托盘固定在升降板上,升降板下面安装若干吊勾,吊勾上挂着盛有硅片的花篮,花篮浸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电动机转动后,传动臂作上、下运动,带动花篮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上、下移动,电动机由时间控制电路控制作间隙地工作。(*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备在太阳能领域的单晶硅表面织构“绒面”的技术和设备,以增加光照面积,减少表面光反射,增加光电流。
技术介绍
因为稀氢氧化钠(NaOH)溶液对硅(Si)材料具有选择性腐蚀性能,而对(100)方向的硅单晶片,四个(110)方向腐蚀最快,因此在硅单晶表面会形成不同边长的正金字塔形状(正方形底面的锥体),在中国俗称“绒面”,而制成金字塔的形成,目前多半是手工操作,为了使硅单晶表面不出现“雨点”、“亮点”以及“金字塔”大小不均匀,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将载有硅片的“花篮”不停地在稀氢氧化钠(NaOH)溶液中上、下移动,一般制作一次“绒面”需40分钟,甚至1小时,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而且产品质量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自动硅表面织构机,设定一最佳时间控制程序,驱动一电动机间隙地工作,带动载有硅片的花篮在稀氢氧化钠(NaOH)溶液中上、下移动,腐蚀硅片,形成金字塔形状,具体方案是,电动机带动一转轴,转轴末端形成蜗杆,蜗杆与一齿轮啮合,带动齿轮转动,在齿轮的一侧连接一传动臂,传动臂下端与一托盘连接,托盘固定在升降板上,升降板下面安装若干吊勾,吊勾上挂着盛有硅片的花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义赵德庆郁飚王荣富吴晓平汪乐胡宏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