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模块及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9599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4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模块及换热装置,涉及制冷设备领域;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通过隔板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开设有回风口和送风口,第二腔体开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其中,隔板上还设置有新风阀和排风阀;在室外温度较低时,热源产生的热风通过回风口进入第一腔体,热风的一部分通过排风阀进入第二腔体中并通过出风口排出室外,热风的另一部分仍在第一腔体内以流向送风口;室外的冷风从新风口进入第二腔体,冷风的一部分通过新风阀进入第一腔体,与热风的另一部分混合,最终得到混合后的冷风,接着混合后的冷风通过送风口吹向热源,即通过对室外冷风与室内热风的混合,减少换热过程中产生的损耗,提高冷源利用率。提高冷源利用率。提高冷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模块及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模块及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制冷设备是一种具有冷藏物品、对设备进行散热降温等功能的设备,制冷设备根据应用的场景分为微模块、冷藏集装箱、冷库等多种产品。
[0003]其中,目前常见的微模块主要采用房间级机房空调、列间级机房空调、顶/底置式机房空调等多种布局不同的类型来实现空间的温湿度控制,其中,这几种类型的机房空调均包括分体式的室内机和室外机两个部分,即便将室内机与室外机邻接设置,该类机房空调的换热方式仍然是通过室内机的蒸发器将制冷剂与机房内的热气流换热,通过管道将换热后的制冷剂输向室外机,令制冷剂在室外机中降温。
[0004]即采用该种结构的机房空调通过制冷剂在室外机中进行第一次换热,再将制冷剂输进室内机,令制冷剂在室内机中进行二次换热,在换热的过程中,会导致冷量的流失,降低了机房空调对室外冷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模块及换热装置,来解决目前微模块的冷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于所述壳体内围成隔开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0008]所述隔板上间隔地设置有新风阀与排风阀;
[0009]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壁沿水平方向间隔地开设有回风口与送风口,其中,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新风阀靠近所述排风阀的一侧;
[0010]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壁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开设有新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所述新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下方。
[0011]可选地,所述回风口处设置有回风温度传感器,所述新风口处设置有新风温度传感器,所述送风口处设置有送风温度传感器;
[0012]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及蒸发器,其中,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之间,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
[0013]所述新风阀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
[0014]所述排风阀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
[0015]可选地,所述隔板上还设置有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出风侧,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
[0016]所述旁通阀靠近所述冷凝器一侧的开口处设置有冷凝温度传感器,所述回风口处
还设置有回风湿度传感器。
[0017]可选地,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冷凝器的入风侧与所述新风口之间设置有加湿装置。
[0018]可选地,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新风排风百页阀,所述新风排风百页阀内设置有百页隔板,所述百页隔板将所述新风排风百页阀分隔为所述新风阀与所述排风阀;
[0019]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及蒸发器,其中,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排风口之间,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
[0020]所述新风阀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所述蒸发器的出风侧;
[0021]所述排风阀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进风侧,所述蒸发器的进风侧。
[0022]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室内壳体和室外壳体;所述室内壳体与所述室外壳体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室内壳体上。
[0023]可选地,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腔体内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设置有送风装置;
[0024]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二腔体内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出风装置。
[0025]一种微模块,包括热源与如上所述的换热装置;所述热源设置于所述换热装置的一侧,且设置于所述回风口与所述送风口之间。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7]本技术提供的微模块及换热装置,在室外温度较低时,热源产生的热风通过回风口进入第一腔体,热风的一部分通过排风阀进入第二腔体中并通过出风口排出室外,热风的另一部分仍在第一腔体内以流向新风口;室外的冷风从新风口进入第二腔体,冷风的一部分通过新风阀进入第一腔体,与热风的另一部分混合,最终得到混合后的冷风,接着混合后的冷风通过送风口吹向热源;即通过对室外冷风与室内热风的混合,实现对室外冷源的直接利用,减少换热过程中产生的损耗,提高了冷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9]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第一比例关系式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3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示说明:1、壳体;11、回风口;12、送风口;13、新风口;14、排风口;15、室内壳体;16、室外壳体;2、隔板;31、新风阀;32、排风阀;33、旁通阀;41、冷凝器;42、蒸发器;43、加湿装置;51、送风装置;52、出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隔板(2),所述隔板(2)与所述壳体(1)于所述壳体(1)内围成隔开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隔板(2)上间隔地设置有新风阀(31)与排风阀(32);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壁沿水平方向间隔地开设有回风口(11)与送风口(12),其中,所述回风口(11)设置于所述新风阀(31)靠近所述排风阀(32)的一侧;所述第二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壁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开设有新风口(13)和排风口(14),其中,所述新风口(13)设置于所述排风口(14)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11)处设置有回风温度传感器,所述新风口(13)处设置有新风温度传感器,所述送风口(12)处设置有送风温度传感器;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41)及蒸发器(42),其中,所述冷凝器(41)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蒸发器(42)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冷凝器(41)设置于所述新风口(13)与所述排风口(14)之间,所述蒸发器(42)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1)与所述送风口(12)之间;所述新风阀(31)设置于所述冷凝器(41)的进风侧,所述蒸发器(42)的出风侧;所述排风阀(32)设置于所述冷凝器(41)的出风侧,所述蒸发器(42)的进风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上还设置有旁通阀(33),所述旁通阀(33)设置于所述冷凝器(41)的出风侧,所述蒸发器(42)的出风侧;所述旁通阀(33)靠近所述冷凝器(41)一侧的开口处设置有冷凝温度传感器,所述回风口(11)处还设置有回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赛龙吕东建廖宜利谢文科李琪铎莫真梅陈启凡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海悟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