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9270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包括工作隧道,所述工作隧道的两端均设置有SMW工法桩,所述SMW工法桩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两个所述SMW工法桩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始发井和接收井,所述始发井和接收井的表面设置有钻孔灌注桩,所述钻孔灌注桩的表面设置有旋喷桩,所述旋喷桩和钻孔灌注桩交错设置,所述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桩分布在始发井和接收井的三面,所述H型钢的一端为锥形,所述SMW工法桩为密插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破除SMW工法桩始发井、接收井围护结构,花费的人力和设备少,可提高施工的资源配置,降低人工和机械费用,效率高,可大大节省施工工期。省施工工期。省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施工
,具体为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0003]现今顶管进出洞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护+旋喷桩止水、地下连续墙的形式,顶管顶进或贯通前需破除洞门,凿除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钢筋结构,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设备,效率低下,花费的工期长,破除洞门时,凿除的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的钢筋,大多数和混凝土成为一体形成固体废弃物,不能重复利用,造成钢筋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具备钢筋能重复使用、拆除效率高和节省人力和设备的优点,解决了花费较大的人力和设备,效率低下,花费的工期长和钢筋不能重复利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包括工作隧道,所述工作隧道的两端均设置有SMW工法桩,所述SMW工法桩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两个所述SMW工法桩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始发井和接收井,所述始发井和接收井的表面设置有钻孔灌注桩,所述钻孔灌注桩的表面设置有旋喷桩。
[0006]优选的,所述旋喷桩和钻孔灌注桩交错设置。
[0007]优选的,所述钻孔灌注桩和旋喷桩分布在始发井和接收井的三面。
[0008]优选的,所述H型钢的一端为锥形。
[0009]优选的,所述SMW工法桩为密插型。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通过采用SMW工法桩用作始发井、接收井围护结构,H型钢拔出后可重复利用,大大节省了钢材资源,降低施工成本;
[0012]2、本技术通过破除SMW工法桩始发井、接收井围护结构,花费的人力和设备少,可提高施工的资源配置,降低人工和机械费用,效率高,可大大节省施工工期。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立体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立体图。
[0016]图中:1、工作隧道;2、SMW工法桩;3、H型钢;4、始发井;5、接收井;6、钻孔灌注桩;7、旋喷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

3,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包括工作隧道1,工作隧道1的两端均设置有SMW工法桩2,SMW工法桩2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3,两个SMW工法桩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始发井4和接收井5,始发井4和接收井5的表面设置有钻孔灌注桩6,钻孔灌注桩6的表面设置有旋喷桩7,通过采用SMW工法桩2用作始发井4、接收井5围护结构,H型钢3拔出后可重复利用,大大节省了钢材资源,降低施工成本,通过破除SMW工法桩2始发井4、接收井5围护结构,花费的人力和设备少,可提高施工的资源配置,降低人工和机械费用,效率高,可大大节省施工工期。
[0019]进一步的,旋喷桩7和钻孔灌注桩6交错设置,通过将旋喷桩7和钻孔灌注桩6交错设置,提高桩的强度,提高围护结构的止水性。
[0020]进一步的,钻孔灌注桩6和旋喷桩7分布在始发井4和接收井5的三面,通过设置钻孔灌注桩6和旋喷桩7分布在始发井4和接收井5的三面,施做围护结构的工效较高。
[0021]进一步的,H型钢3的一端为锥形,通过设置H型钢3的一端为锥形,便于插入。
[0022]进一步的,SMW工法桩2为密插型,通过设置为密插型,强度大,止水效果好。
[0023]使用时,在顶管施工前,对工作井进行围护施工。始发井4共四面,其中三面采用钻孔灌注桩6加旋喷桩7的围护结构和止水帷幕,顶管洞门的一面采用密插型SMW工法桩2,在顶管顶进前,洞门加固后,利用机械拔出SMW工法桩2的H型钢3,直接推进。接收工作井共四面,其中三面采用钻孔灌注桩6加旋喷桩7的围护结构和止水帷幕,顶管接收洞门的一面采用密插型SMW工法桩2,在顶管贯通前,洞门加固后,利用机械拔出SMW工法桩2的H型钢3,直接推进贯通。
[00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包括工作隧道(1),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隧道(1)的两端均设置有SMW工法桩(2),所述SMW工法桩(2)的内部设置有H型钢(3),两个所述SMW工法桩(2)的一侧分别设置有始发井(4)和接收井(5),所述始发井(4)和接收井(5)的表面设置有钻孔灌注桩(6),所述钻孔灌注桩(6)的表面设置有旋喷桩(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管工作井及洞门组合围护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春高志勇屈国翁江波李学文卢维潘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长正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