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8610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9:19
一种铰链及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及铰链。第一机体形成有多个后散热孔。铰链包含基架、支架及传动机构。基架连接于第一机体并包括前端及后端,支架连接于第二机体,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及传动总成。第一滑动板及第二滑动板能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基架。传动总成包含转轴组及连杆组。转轴组设置成能被支架带动而驱使第一滑动板与第二滑动板相对滑动进而连动连杆组相对于基架转动,使得第一滑动板与第二滑动板能在收合于基架内的收合状态及凸伸出后端的凸伸状态之间变换。在收合状态时,第二机体在盖合于第一机体且遮蔽后散热孔的盖合位置,在凸伸状态时,第二机体在远离后散热孔的开启位置。置。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铰链及电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铰链,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机体旋转时能同时产生其他运动方式的铰链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例如笔记本电脑的电子装置是借由铰链将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连接在一起,使具有显示屏幕的所述第二机体能够相对于作为系统主机的所述第一机体旋转。
[0003]由于所述第二机体只能通过所述铰链相对于所述第一机体旋转,因此,当所述第二机体开启时,所述第二机体底部会遮挡住所述第一机体后端的多个散热孔,从而影响到所述第一机体的散热效果。
[0004]此外,由于所述第一机体后端会遮蔽所述第二机体底部,因此,造成所述第二机体能够供使用者观看的范围缩小,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
技术介绍
的至少一个缺点的铰链。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铰链包含基架、支架及传动机构,所述基架包括前端,及相反于所述前端的后端,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及传动总成,所述第一滑动板能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基架,所述第二滑动板能沿所述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基架并沿左右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一侧,所述传动总成包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的转轴组,及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架、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的连杆组,所述转轴组设置成能被所述支架带动而驱使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相对滑动进而连动所述连杆组相对于所述基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能在收合于所述基架内以使所述支架靠近所述后端的收合状态,及凸伸出所述后端以使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后端的凸伸状态之间变换。
[0007]本技术的铰链,所述转轴组界定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及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且相间隔的第二轴线,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轴组能绕所述第一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板旋转,所述转轴组能绕所述第二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板旋转,所述连杆组包括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基架的枢接轴、能转动且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第一连接轴,及能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板的第二连接轴,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不同。
[0008]本技术的铰链,所述第二连接轴间隔位于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轴之间,所述枢接轴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及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共线,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滑动板形成有导槽,所述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第一连
接轴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导槽内,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前导槽,所述前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第二连接轴能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前导槽内,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前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枢接轴前上方,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前上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前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枢接轴后上方,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后上方。
[0009]本技术的铰链,所述连杆组包括连杆,及轴杆,所述连杆具有所述枢接轴及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连杆形成有位于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轴之间的安装孔,所述轴杆具有所述第二连接轴,及凸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周面的滑块,所述第二连接轴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安装孔且能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前导槽内,所述滑块能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前导槽内。
[0010]本技术的铰链,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后限位面,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前限位面,所述枢接轴用以挡止所述后限位面以使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定位在所述收合状态,所述枢接轴还用以挡止所述前限位面以使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定位在所述凸伸状态。
[0011]本技术的铰链,所述基架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滑动板滑动地连接的第一弧形导引槽,及供所述第二滑动板滑动地连接的第二弧形导引槽,所述第一弧形导引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导引槽各自是绕圆心所构成,所述圆心沿上下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基架下方。
[0012]本技术的铰链,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后导槽,所述后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转轴组包括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且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轴的曲柄,所述转轴界定出所述第一轴线,所述曲柄具有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后导槽内的致动轴,所述致动轴界定出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前上方,所述第一轴线不会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圆心前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致动轴后方。
[0013]本技术的铰链,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后导槽,所述后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转轴组包括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第一转轴、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第二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且固定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的曲柄,所述第一转轴界定出所述第一轴线并具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前方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并具有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的第二齿轮,所述曲柄具有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后导槽的致动轴,所述致动轴界定出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下端部,所述第二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前下方,所述第一轴线不会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圆心前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下端部,所述第二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后下方。
[0014]本技术的铰链,所述基架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滑动地连接的长形导引槽,所述长形导引槽的长向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0015]本技术的铰链,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后导槽,所述后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
端部,所述转轴组包括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且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轴的曲柄,所述转轴界定出所述第一轴线,所述曲柄具有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后导槽的致动轴,所述致动轴界定出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前上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后上方。
[0016]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
技术介绍
的至少一个缺点的电子装置。
[0017]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
技术介绍
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及铰链,所述第一机体形成有多个后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包含基架、支架及传动机构,所述基架包括前端,及相反于所述前端的后端,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及传动总成,所述第一滑动板能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基架,所述第二滑动板能沿所述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基架并沿左右方向排列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一侧,所述传动总成包含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的转轴组,及能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架、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的连杆组,所述转轴组设置成能被所述支架带动而驱使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相对滑动进而连动所述连杆组相对于所述基架转动,使得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能在收合于所述基架内以使所述支架靠近所述后端的收合状态,及凸伸出所述后端以使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后端的凸伸状态之间变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界定沿所述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及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且相间隔的第二轴线,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轴组能绕所述第一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板旋转,所述转轴组能绕所述第二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板旋转,所述连杆组包括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基架的枢接轴、能转动且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第一连接轴,及能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板的第二连接轴,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和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轴间隔位于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轴之间,所述枢接轴的轴心、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及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共线,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枢接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轴心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滑动板形成有导槽,所述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第一连接轴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导槽内,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前导槽,所述前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第二连接轴能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前导槽内,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前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枢接轴前上方,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前上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轴位于所述前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枢接轴后上方,所述第一连接轴位于所述导槽的下端部且斜向地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后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包括连杆,及轴杆,所述连杆具有所述枢接轴及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连杆形成有位于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轴之间的安装孔,所述轴杆具有所述第二连接轴,及凸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周面的滑块,所述第二连接轴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安装孔且能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前导槽内,所述滑块能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前导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后限位面,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至少其中之一具有前限位面,所述枢接轴用以挡止所述后限位面以使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定位在所述收合状态,所述枢接轴还用以挡止所述前限位面以使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定位在所述凸伸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滑动板滑动地连接的第一弧形导引槽,及供所述第二滑动板滑动地连接的第二弧形导引槽,所述第
一弧形导引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导引槽各自是绕圆心所构成,所述圆心沿上下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基架下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后导槽,所述后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转轴组包括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且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轴的曲柄,所述转轴界定出所述第一轴线,所述曲柄具有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后导槽内的致动轴,所述致动轴界定出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前上方,所述第一轴线不会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圆心前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位于所述致动轴后方。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后导槽,所述后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转轴组包括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第一转轴、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第二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且固定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的曲柄,所述第一转轴界定出所述第一轴线并具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前方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并具有啮合于所述第一齿轮的第二齿轮,所述曲柄具有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后导槽的致动轴,所述致动轴界定出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下端部,所述第二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前下方,所述第一轴线不会沿所述前后方向间隔位于所述圆心前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下端部,所述第二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后下方。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滑动地连接的长形导引槽,所述长形导引槽的长向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板形成有后导槽,所述后导槽具有下端部及上端部,所述转轴组包括固定地连接于所述支架且能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滑动板的转轴,及位于所述第一滑动板与所述第二滑动板之间且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转轴的曲柄,所述转轴界定出所述第一轴线,所述曲柄具有能转动且移动地容置于所述后导槽的致动轴,所述致动轴界定出所述第二轴线,在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前上方,在所述凸伸状态时,所述致动轴位于所述后导槽的上端部,所述转轴斜向地位于所述致动轴后上方。1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及铰链,所述第一机体形成有多个后散热孔,所述铰链包含基架、支架,及传动机构,所述基架连接于所述第一机体并包括前端,及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君翰曾勇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富世达通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