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6756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包括插头部和插座部,在所述插头部的一端设有插头导电端子,另一端设有主动力施力机构,在所述插座部内设有插座导电端子,其中插头导电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部,当所述插头部和插座部连接到位时,主动力施力机构使插头导电端子的可弹性变形部在插座导电端子内产生径向变形,并保持可弹性变形部的外壁与插座导电端子内壁之间的过盈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插头导电端子与插座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力接触力较大且在寿命周期内保持基本稳定,并且能有效避免结构应力松弛、磨损带来的连接器失效,连接后即便是在振动和冲击环境下也能有效避免瞬断发生,可有效地避免连接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接触不良。的各种接触不良。的各种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


[0001]本技术属于线束连接和电连接器领域,尤其是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和线束连接的大电流或高压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动化已经成为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快速增长。作为电流和信号传递的基础元件,电连接器在新能源汽车中有着广泛使用,辟如:电池充电接口、电池箱连接、中控箱和空调系统连接等。连接器的结构是否合理对于汽车电气、电子设备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升汽车动力电池充电效率,充电桩一般使用高电压和大电流充电,并且后续还将进一步提高电压或增大电流,连接器的结构安全性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提升。
[0003]连接器结构主要是通过插头和插座内端子之间保持接触来实现电流的接通。基于接触电阻模型理论,插头与插座之间接触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接触电阻数值的大小,接触电阻则是决定连接器在充放电、连续工作过程中,连接器温度上升(电流热效应)的关键因素。为了减小连接器插头与插座之间的接触电阻,端子之间需要保持一定大小的接触力。现有的大电流连接器结构主要是通过插头和插座内的端子之间保持弹性接触来保持电流的正常畅通,通过调整端子结构的变形实现接触力的变化。当插头插入插座时,插头导电端子与插座导电端子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得插座导电端子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连接器接通。
[0004]然而,新能源汽车中的大电流连接器长期处于随机振动、冲击环境下,或者需要频繁“插拔充电”,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由于端子磨损、疲劳或应力松弛等原因,现有这类连接器中弹性端子间的接触力将逐渐变小,弹性端子可能出现塑性变形或接触电阻增大,造成汽车充电或运行过程中连接器温升过高,进而导致连接器失效甚至引发火灾隐患。另外,振动和冲击载荷导致端子变形,由于接触区域较小,这类连接器在还有可能发生瞬断。这些连接器问题给新能源汽车的运行造成了安全风险。连接器中插头与插座导电端子之间接触力的大小能否在工作寿命周期中保持稳定对连接器的可靠性影响很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可以保证在电流承载能力的情况下,连接器工作寿命周期内可以保持接触力不变,避免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接触不良现象,减少插头与插座之间频繁插拔带来的端子磨损,增强线束连接的可靠性。
[0006]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包括插头部和插座部,在所述插头部的一端设有插头导电端子,另一端设有主动力施力机构,在所述插座部内设有插座导电端子,其中插头导电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部,当所述插头部和插座部连接到位时,主动力施力机构使插头导电端子的可弹性变形部在插座导电端子内产生径向变形,并保持可弹性变形部的外壁与插座导电端子内壁之间的过盈接触。
[0007]插头导电端子上设有可弹性变形部,在主动力施力机构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径向变
形,当可弹性变形部产生径向变形时,其外壁与插座导电端子内壁过盈接触,从而紧密的连接,在连接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以保持变形接触的状态不改变,从而提供可靠的电连接,增强线束连接的可靠性,在主动力施力机构的外力消失时,可弹性变形部会恢复原状,也方便从插座导电端子内拔出,减少插头和插座之间出现的磨损现象,延长使用寿命。
[0008]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包括若干个轴向盲槽和分布在相邻盲槽间的连接段组成。设置盲槽可以使连接段的变形容易发生,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连接段可以向外弹性变形,在外力撤回后,连接段也可以恢复原状,其变形方向可控,使用安全可靠。
[0009]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顶端设有绝缘垫层。避免插头导电端子在插入插座导电端子内时先导通,在可弹性变形部变形初期因插头导电端子顶端产生位移时出现连接瞬断的现象。
[0010]在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处的所述插头导电端子内设有不可压缩填充物。以控制可弹性变形部始终保持径向向外的变形,确保连接触的可靠性。
[0011]所述主动力施力机构包括插头部限位装置、套设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外的弹簧,其中插头部限位装置套设在所述插头部的另一端,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插头部限位装置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上,当插头部限位装置连接在所述插头部另一端时,弹簧弹力使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在所述插座导电端子内产生径向变形。弹簧弹力可以提供一个相对较大的恒力作用在插头导电端子上,可以吸收缓冲外界振动或冲击对可弹性变形部的影响,使可弹性变形部的变形状态保持不变,有效避免发生瞬断。
[0012]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上设有突起部,在突起部和所述弹性可变形部之间的所述插头部内设有阶梯部,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突起部上。通过突起部和阶梯部的配合,限制插头导电端子在插头部内移动的距离,从而确保可弹性变形部的变形准确发生在插座导电端子内。
[0013]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上设有轴向滑槽,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内设有滑块,滑块的一端设有从滑槽内向外延伸的突出部,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内壁铰接的径向扩张机构,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突出部上。通过滑块在弹簧作用下的移动,带动径向扩张机构使可弹性变形部发生径向变形。
[0014]所述径向扩张机构为两端分别铰接在所述滑块和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内壁上的连杆机构。连杆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控度高。
[0015]所述径向扩张机构为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滑块和所述插头导电端子顶端内壁上的拉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16]在所述插头部限位装置上设有若干个凹槽,在所述插头部一端上设有若干个分别与凹槽配合的嵌型块。通过嵌型块和凹槽的配合实现插头部限位装置的固定,从而提高主动力施力结构保持恒力的稳定性。
[0017]本技术的优点是:插头导电端子与插座导电端子之间的接触力由主动力施力机构提供的主动力进行约束,接触力较大且在寿命周期内保持基本稳定,并且能有效避免结构应力松弛、磨损带来的连接器失效,连接后即便是在振动和冲击环境下也能有效避免瞬断发生,可有效地避免连接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接触不良;极大地减小插拔力,减少端子的磨损;接触面积足够大,大电流载荷承载能力强,通电过程中温升小。
附图说明
[0018]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插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插座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可弹性变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连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另一种可弹性变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又一种可弹性变形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连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3中插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连接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8]1、插头部,2、插座部,3、插头导电端子,4、插座导电端子,5、插头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包括插头部和插座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头部的一端设有插头导电端子,另一端设有主动力施力机构,在所述插座部内设有插座导电端子,其中插头导电端子上设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部,当所述插头部和插座部连接到位时,主动力施力机构使插头导电端子的可弹性变形部在插座导电端子内产生径向变形,并保持可弹性变形部的外壁与插座导电端子内壁之间的过盈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包括若干个轴向盲槽和分布在相邻盲槽间的连接段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顶端设有绝缘垫层。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弹性变形部处的所述插头导电端子内设有不可压缩填充物。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大电流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力施力机构包括插头部限位装置、套设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外的弹簧,其中插头部限位装置套设在所述插头部的另一端,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插头部限位装置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插头导电端子上,当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桦刘红武周秋萍盛国强张克武林淑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