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4543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20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线圈外部设有多层纸板筒结构,下端圈组件设有入油口和输入端流道,上端圈组件设有出油口和输出端流道,外部纸板筒的筒壁内设有输入侧流道和输出侧流道,输入侧流道包括输入直流段和输入阶梯流段,且输入直流段下端与输入端流道连通、上端与输入阶梯流段上端连通,所述输入阶梯流段下端与线圈内部油道连通,变压器油沿着输入阶梯流段呈阶梯状流动,输出侧流道包括输出阶梯流段和输出直流段,且输出阶梯流段上端与线圈内部油道连通、下端与输出直流段下端连通,所述输出直流段上端与输出端流道连通,变压器油沿着输出阶梯流段呈阶梯状流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流油路径避免油流带电问题。免油流带电问题。免油流带电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
,具体地说是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电力需求分布不均,因此需要远距离输电把西部的能源输送到东部的负荷中心。为了在相同占地的情况下输送更多的电能,对于单台变压器而言,其容量要求就越来越大,输送的电压等级的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容量变压器的散热要求以及温升限值要求,现有技术中的大容量变压器都是在线圈中采用强油导向的冷却方式,即让变压器油沿着指定的路径流经变压器的线圈,从而把线圈中的热量快速带出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随着变压器容量和电压等级的提升,目前变压器电压等级已经达到
±
1100kV,而现有导油结构是直接将变压器油导入容置线圈的内部油道中,电压等级提高后线圈端部的导油结构会导致油流带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适用于端部电压提升到
±
1100kV以上且需要采用强油导向冷却结构的变压器线圈,通过合理的流油路径避免了油流带电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包括下端圈组件、外部纸板筒、上端圈组件和线圈,其中线圈设于外部纸板筒中,且所述外部纸板筒下端设有下端圈组件、上端设有上端圈组件,所述下端圈组件设有入油口和输入端流道,且变压器油经所述入油口流入所述输入端流道,所述上端圈组件设有出油口和输出端流道,且所述输出端流道内的变压器油经由所述出油口流出,所述外部纸板筒的下部筒壁内设有输入侧流道、上部筒壁内设有输出侧流道,所述输入侧流道包括输入直流段和输入阶梯流段,且所述输入直流段下端与所述输入端流道连通,所述输入直流段上端与所述输入阶梯流段上端连通,所述输入阶梯流段下端与外部纸板筒中容置线圈的内部油道连通,并且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入阶梯流段由高向低、由外向内呈阶梯状流动,所述输出侧流道包括输出阶梯流段和输出直流段,所述输出阶梯流段上端与外筒体中容置线圈的内部油道连通,所述输出阶梯流段下端与所述输出直流段下端连通,所述输出直流段上端与所述输出端流道连通,并且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出阶梯流段由高向低、由内向外呈阶梯状流动。
[0006]变压器油经下端圈组件下侧的入油口流入后沿着所述输入端流道往复流动上升。
[0007]所述下端圈组件包括若干下隔离层,且相邻下隔离层之间通过垫块隔开,相邻下隔离层之间的空间交错相通形成所述输入端流道。
[0008]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出端流道往复流动上升并由上端圈组件上侧的出油口流出。
[0009]所述上端圈组件包括若干上隔离层,且相邻上隔离层之间通过垫块隔开,相邻上隔离层之间的空间交错相通形成所述输出端流道。
[0010]所述外部纸板筒包括隔离板和封油板,其中任意相邻两层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输入直流段,且所述输入直流段上端设有封油板实现密封,位于所述输入直流段和所述线圈之间的各层隔离板由高到低、由外到内依次设有第一过油口,且每个第一过油口上方两侧均设有封油板实现密封。
[0011]所述外筒体包括隔离板和封油板,其中任意相邻两层隔离板之间形成所述输出直流段,且所述输出直流段下端设有封油板实现密封,位于所述输出直流段和所述线圈之间的各层隔离板由高到低、由内到外依设有第二过油口,且每个第二过油口下方两侧均设有封油板实现密封。
[0012]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3]本专利技术不直接将变压器油由下端圈组件引入容置线圈的内部油道,而是先将变压器油引向线圈外部纸板筒,然后再沿着输入侧流道引入线圈内部油道中,同样本专利技术也不直接将变压器油由容置线圈的内部油道引入上端圈组件中,也是先变压器油引向线圈外部纸板筒,然后再沿着输出侧流道引入上端圈组件,从而通过合理的流油路径避免了油流带电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本专利技术的下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中本专利技术的上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2中下端圈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5为图2中输入侧流道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6为图3中输出侧流道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7为图3中上端圈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封油板4示意图。
[0022]其中,1为输入端流道,2为线圈,3为隔离板,4为封油板,5为输出端流道,6为入油口,7为下端圈组件,8为下隔离层,9为输入直流段,10为输入阶梯流段,11为下油口,12为上油口,13为输出阶梯流段,14为输出直流段,15为上隔离层,16为上端圈组件,17为出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24]如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下端圈组件7、外部纸板筒、上端圈组件16和线圈2,其中外部纸板筒内设有腔体,且线圈2置于所述腔体中,所述外部纸板筒下端封装有下端圈组件7、上端封装有上端圈组件16,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下端圈组件7设有入油口6和输入端流道1,且变压器油经所述入油口6流入后沿着所述输入端流道1往复流动上升,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上端圈组件16设有出油口17和输出端流道5,且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出端流道5往复流动上升并由所述出油口17流出,如图1~3所示,所述外部纸板筒的下部筒壁内设有输入侧流道、上部筒壁内设有输出侧流道,如图4~5所示,所述输入侧流道包括输入直流段9和输入阶梯流段10,且所述下端圈组件7内的输入端流道1与所述输入直流段9下端连通,所述输入直流段9上端与所述输入阶梯流段10上端连通,所述输入阶梯流段10下端设有下
油口11与外部纸板筒中容置线圈2的内部油道连通,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入阶梯流段10由高向低、由外向内呈阶梯状流动,所述输出侧流道包括输出阶梯流段13和输出直流段14,所述输出阶梯流段13上端设有上油口12与外部纸板筒中容置线圈2的内部油道连通,所述输出阶梯流段13下端与所述输出直流段14下端连通,所述输出直流段14上端与所述上端圈组件16内的输出端流道5连通,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出阶梯流段由高向低、由内向外呈阶梯状流动。
[0025]如图4所示,所述下端圈组件7包括若干下隔离层8,且相邻下隔离层8之间通过垫块隔开,本实施例中是采用若干层纸圈形成若干下隔离层8,纸圈之间粘垫块,并且纸圈上留有对应角环的位置实现过油,最下层纸圈上设有入油口6。相邻下隔离层8之间的空间交错相通,也即如图2所示,第一层与第二层A侧相通,第二层与第三层的B侧相通,依此类推形成所述输入端流道1。如图7所示,与下端圈组件7类似,所述上端圈组件16包括若干上隔离层15,且相邻上隔离层15之间通过垫块隔开,本实施例中同样是采用若干层纸圈形成若干上隔离层15,纸圈之间粘垫块,并且纸圈上留有对应角环的位置实现过油,最上层纸圈上设有出油口17,如图3所示,相邻上隔离层15之间的空间同样交错相通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端圈组件(7)、外部纸板筒、上端圈组件(16)和线圈(2),其中线圈(2)设于外部纸板筒中,且所述外部纸板筒下端设有下端圈组件(7)、上端设有上端圈组件(16),所述下端圈组件(7)设有入油口(6)和输入端流道(1),且变压器油经所述入油口(6)流入所述输入端流道(1),所述上端圈组件(16)设有出油口(17)和输出端流道(5),且所述输出端流道(5)内的变压器油经由所述出油口(17)流出,所述外部纸板筒的下部筒壁内设有输入侧流道、上部筒壁内设有输出侧流道,所述输入侧流道包括输入直流段(9)和输入阶梯流段(10),且所述输入直流段(9)下端与所述输入端流道(1)连通,所述输入直流段(9)上端与所述输入阶梯流段(10)上端连通,所述输入阶梯流段(10)下端与外部纸板筒中容置线圈(2)的内部油道连通,并且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入阶梯流段(10)由高向低、由外向内呈阶梯状流动,所述输出侧流道包括输出阶梯流段(13)和输出直流段(14),所述输出阶梯流段(13)上端与外筒体中容置线圈(2)的内部油道连通,所述输出阶梯流段(13)下端与所述输出直流段(14)下端连通,所述输出直流段(14)上端与所述输出端流道(5)连通,并且变压器油沿着所述输出阶梯流段由高向低、由内向外呈阶梯状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的导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变压器油经下端圈组件(7)下侧的入油口(6)流入后沿着所述输入端流道(1)往复流动上升。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肖竹李桂苹
申请(专利权)人: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