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32929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包括上转换柱、下转换柱以及两竖向柱,其中,所述上转换柱和所述下转换柱平行且呈上下布置,所述竖向柱与所述上转换柱和所述下转换柱均固定连接且两所述竖向柱均延伸到所述下转换柱下方,两所述竖向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柱和第二斜撑柱,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的一端均与所述上转换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竖向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以及两所述竖向柱围成“W”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W”形结构的组件有效的增强了转换梁的强度。的增强了转换梁的强度。的增强了转换梁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转换梁
,尤其涉及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建筑因建筑功能要求,一般为上部空间小、下部空间大的结构,上部空间中的部分竖向受力构件不能直接向下连续贯穿到地面上,在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和下部竖向受力构件之间往往需要设置水平转换结构实现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和下部竖向受力构件的连接,这样的构件即为转换梁。现有技术中当转换梁的上部载荷增大时,普通的转换梁不足以承受载荷,导致整体建筑结构受力情况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普通转换梁的强度不足以承受上部载荷增大导致整体建筑面临受力安全危险的问题。
[000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包括上转换柱、下转换柱以及两竖向柱,其中,所述上转换柱和所述下转换柱平行且呈上下布置,所述竖向柱与所述上转换柱和所述下转换柱均固定连接且两所述竖向柱均延伸到所述下转换柱下方,两所述竖向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柱和第二斜撑柱,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的一端均与所述上转换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竖向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以及两所述竖向柱围成“W”形结构。
[0005]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即用于连接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和下部竖向受力构件,具体地,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安装在上转换柱上,下部竖向受力构件安装在下转换柱上,在两个竖向柱之间设置的“W”形结构组件,利用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支撑原理使得整体构件的强度更大。
[0006]进一步地,支撑结构还包括与所述上转换柱固定连接的梁上柱,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与所述上转换柱连接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梁上柱位于所述第一斜撑柱与所述第二斜撑柱连接处的正上方。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转换柱上设置有安装竖孔,所述梁上柱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安装竖孔内,所述第一斜撑柱与所述第二斜撑柱的上端延伸到所述安装竖孔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梁上柱上还固定连接有围绕在其外的定位埋板,所述定位埋板和所述上转换柱之间通过若干锚栓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转换柱上还凹陷设置有环绕在所述安装竖孔外的环槽,所述定位埋板连接在所述环槽内。
[0010]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竖向柱与所述下转换柱相接处均设置有安装横孔,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远离所述上转换柱的一端分别延伸到两所述安装横孔内。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的下端均弯曲形成插入到所述安装
横孔内的插入部。
[00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支撑结构在两个竖向柱之间设置的“W”形结构组件,利用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支撑原理使得整体构件的强度更大,当上部竖向受力构件载荷增大时也能进行正常支撑作用,保证了整体建筑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5]上述附图中:
[0016]上转换柱1、下转换柱2、竖向柱3、第一斜撑柱4、第二斜撑柱5、梁上柱6、定位埋板7、插入部8。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包括上转换柱1、下转换柱2以及两竖向柱3,其中,所述上转换柱1和所述下转换柱2平行且呈上下布置,所述竖向柱3与所述上转换柱1和所述下转换柱2均固定连接且两所述竖向柱3均延伸到所述下转换柱2下方,两所述竖向柱3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柱4和第二斜撑柱5,所述第一斜撑柱4和所述第二斜撑柱5的一端均与所述上转换柱1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竖向柱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柱4和所述第二斜撑柱5以及两所述竖向柱3围成“W”形结构。
[0020]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即用于连接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和下部竖向受力构件,具体地,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安装在上转换柱1上,下部竖向受力构件安装在下转换柱2上,在两个竖向柱3之间设置的“W”形结构组件,利用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支撑原理使得整体构件的强度更大,当上部竖向受力构件载荷增大时也能进行正常支撑作用,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整体建筑的安全性;
[0021]具体地,在上转换柱1、下转换柱2以及两竖向柱3之间形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支撑结构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支撑结构,整体为“W”形结构,在支撑结构的中心处使得整个构件的稳定性得以提升,增强了整体构件的支撑强度。
[0022]如图1所示,支撑结构还包括与所述上转换柱1固定连接的梁上柱6,该梁上柱6即为上部竖向受力构件或者上部竖向受力构件可以安装在该梁上柱6上,所述第一斜撑柱4和所述第二斜撑柱5与所述上转换柱1连接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梁上柱6位于所述第一斜撑柱4与所述第二斜撑柱5连接处的正上方。这样设置能够使得梁上柱6上载荷能够平衡的分配到下部的各个组件上,从而保证下部组件对上部载荷进行有效的支撑。
[0023]如图1所示,所述上转换柱1上设置有安装竖孔,所述梁上柱6的下端延伸到所述安装竖孔内,所述第一斜撑柱4与所述第二斜撑柱5的上端延伸到所述安装竖孔内。即使得第一斜撑柱4、第二斜撑柱5和梁上柱6能够直接相抵,梁上柱6的载荷经第一斜撑柱4、第二斜撑柱5后向两侧分流,从而使得整体受力更均衡。
[0024]如图1所示,所述梁上柱6上还固定连接有围绕在其外的定位埋板7,所述定位埋板7和所述上转换柱1之间通过若干锚栓连接,定位埋板7使得梁上柱6的安装位置得以确定,方便整体构件施工,特别地,梁上柱6、第一斜撑柱4、第二斜撑柱5位于安装竖孔内的部分与上转换柱1之间焊接在一起,确保构件的连接强度。
[0025]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方便对梁上柱6的定位,所述上转换柱1上还凹陷设置有环绕在所述安装竖孔外的环槽,所述定位埋板7连接在所述环槽内,在焊接梁上柱6时,使得定位埋板7与环槽对齐,然后连接锚栓,然后从上转换柱1下方将安装竖孔内的梁上柱6与安装竖孔的内壁焊接在一起。
[0026]如图1所示,每一所述竖向柱3与所述下转换柱2相接处均设置有安装横孔,所述第一斜撑柱4和所述第二斜撑柱5远离所述上转换柱1的一端分别延伸到两所述安装横孔内,这样能够使得第一斜撑柱4、第二斜撑柱5与对应的竖向柱3连接强度增加,具体地,将第一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转换柱、下转换柱以及两竖向柱,其中,所述上转换柱和所述下转换柱平行且呈上下布置,所述竖向柱与所述上转换柱和所述下转换柱均固定连接且两所述竖向柱均延伸到所述下转换柱下方,两所述竖向柱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撑柱和第二斜撑柱,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的一端均与所述上转换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所述竖向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以及两所述竖向柱围成“W”形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上转换柱固定连接的梁上柱,所述第一斜撑柱和所述第二斜撑柱与所述上转换柱连接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梁上柱位于所述第一斜撑柱与所述第二斜撑柱连接处的正上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W型转换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换柱上设置有安装竖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欢欢左廷忠胡青云谭建国刘原肖亚明刘呈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