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261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3
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系统,该系统装配在机动车上,该机动车的车厢由前、后隔断墙划分成驾驶室、乘客室、储柜室,乘客室设置有架空层,设备机柜设置在架空层上,架空层与其下方的车厢底面之间的空间为架空区,设备机柜内侧通过其底面与架空层上的缺口与其下方的架空区连通,储柜室设置有仪器柜,该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留有间隙,车顶设有倒J形的防雨线缆管道,该管道下方与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连通,储柜室下部与架空区连通;多途径供电系统的各部件之间通过连通的防雨线缆管道、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架空区实现暗线连接,可避免线路在车厢内牵连,影响车内整洁和人员在车厢内活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情况。的情况。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载供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的工作中,检测设备与车均为相互分离的,汽车仅作为交通工具发挥其功能作用,仪器设备每次出任务时,由作业人员领取然后装车,任务结束后,再一一归还仓库。这些仪器设备在装车后,没有固定的存放秩序,取用不便,且容易随车颠簸,易造成仪器设备损伤甚至损坏,而且车体无法为仪器设备充电,设备没电时,延误检测开始时间,另外,检测任务完成后,回收设备时,又容易发生仪器设备遗漏检测现场等失误。总之,现有这种检测设备与车互相分离的形式,不利于提升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解决这些问题,申请人开发了一种智能检测车。
[0003]该检测车采用独立于原车电源的车载供电系统,储能要求能保证全车设备满负荷运行时长不小于8小时,而且,能适配多种充电方式,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机会得到电力补充,提高整车系统的续航能力。上面智能检测车,还要求在保证乘车人员舒适度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车厢空间内布置诸多仪器设备。智能检测车的车载供电系统无论在搭建还是在布置方面,都应考虑上述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线路在车厢内牵连,影响车内整洁和人员在车厢内活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车载供电系统。
[0005]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系统,该系统装配在机动车上,该机动车的车厢内设置前、后隔断墙,前、后隔断墙将所述车厢划分成驾驶室、乘客室、储柜室,乘客室设置有架空层,还设置有设备机柜,所述设备机柜设置在所述架空层上,架空层与其下方的车厢底面之间的空间为架空区,所述设备机柜内侧通过其底面与架空层上的缺口与其下方的架空区连通,所述储柜室设置有仪器柜,该仪器柜与所述后隔断墙之间留有间隙,车顶设有倒J形的防雨线缆管道,该管道下方与所述仪器柜与所述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储柜室下部与所述架空区连通;
[0006]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以逆变控制器为中转核心,还包括充电电池、发电机、太阳能板、光伏控制器、充电插口等,它们分设在车顶、乘客室的设备机柜、储柜室的仪器柜和车体侧面,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光伏控制器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所述发电机和所述充电插口分别通过所述逆变控制器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它们之间通过连通的防雨线缆管道、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架空区实现线路连接,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具有直流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出端口,所述交流输出端口与所述逆变控制器相连,所述直流输出端口与所述逆变控制器和/或充电电池相连。
[0007]下面方案同样可以实现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
系统,该系统装配在机动车上,该机动车的车厢内设置前、后隔断墙,前、后隔断墙将所述车厢划分成驾驶室、乘客室、储柜室,乘客室设置有架空层,还设置有设备机柜,所述设备机柜设置在所述架空层的缺口中,支撑在架空层下方的车厢底面上,设备机柜内侧通过下部与架空层与其下方的车厢底面之间的架空区连通,所述储柜室设置有仪器柜,该仪器柜与所述后隔断墙之间留有间隙,车顶设有倒J形的防雨线缆管道,该管道下方与所述仪器柜与所述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储柜室下部与所述架空区连通;
[0008]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以逆变控制器为中转核心,还包括充电电池、发电机、太阳能板、光伏控制器、充电插口等,它们分设在车顶、乘客室的设备机柜、储柜室的仪器柜和车体侧面,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光伏控制器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所述发电机和所述充电插口分别通过所述逆变控制器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它们之间通过连通的防雨线缆管道、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架空区实现线路连接,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具有直流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出端口,所述交流输出端口与所述逆变控制器相连,所述直流输出端口与所述逆变控制器和/或充电电池相连。
[0009]上面两方案的主要差别在于设备机柜的安装方式,相比较而言,设备机柜安装在架空层缺口内,支撑在架空层下方的车厢底面上的方式,更有利于降低设备机柜的重心,而且这种安装方式下,架空层对设备机柜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可以减少其摆动的幅度,从而使其安装结构更加稳定。
[0010]智能检测车的车载设备一般安装在车顶、乘客室和储柜室,车厢结构上述布局,车顶设备线缆可以通过倒J形的防雨线缆管道进入储柜室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实现与储柜室仪器柜中仪器设备的连接,储柜室仪器柜中仪器设备和车顶设备又可通过储柜室下部与乘客室架空区连通的位置,进入乘客室,通过架空区与乘客室设备机柜中的设备实现连接。本技术多途径供电系统由于通过上面结构布局实现暗线连接,所以可很好的避免线路在车厢内牵连,影响车内整洁和人员在车厢内活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0011]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还包括旁路控制器,所述旁路控制器与所述逆变控制器相连,所述旁路控制器在通过所述充电插口或发电机经过所述逆变控制器为所述充电电池充电时,使所述逆变控制器工作在旁路模式,从而直接通过所述发电机或所述充电插口向所述交流输出端口供电。
[0012]所述太阳能板在垂直于所述机动车的纵轴线方向上设置至少两排,整体上形成至少一条纵向间隔和一条横向间隔。智能检测车需设置多种网络设备天线,为尽量避免信号干扰,天线之间应相间一定距离。本技术中太阳能板如上布局,以让这些天线可以沿机动车车顶最长的纵轴线分布。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多途径供电系统各模块之间实现了暗线连接,可避免线路在车厢内牵连,影响车内整洁和人员在车厢内活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情况;另外,本技术多途径供电系统能适配多种充电方式,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有机会得到电力补充,有利于提高整车系统的续航能力;并且,本技术多途径供电系统还提供交流、直流多种规格的电流输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智能检测车车内的平面布置图;
[0016]图2为智能检测车车厢后排布置图;
[0017]图3为智能检测车的车顶平面布置图;
[0018]图4为智能检测车的右侧立面布置图;
[0019]图5为多途径供电系统的电路原理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多途径供电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0021]如图1所示,车厢被前、后隔断墙W1、W2划分为驾驶室a、乘客室b、储柜室c。乘客室b采用L形布局,1前、2后地布置了三个单人座椅。后排座椅地面进行了抬高,设置了一个架空层b1,后排座椅设置在架空层b1上。架空层b1与其下方的车厢底面之间为架空区d,见图2。
[0022]如图2所示,乘客室b后排的两个座椅中间放置了设备机柜b11。设备机柜b11内固定了逆变控制器、光伏控制器、旁路控制器等。设备机柜b11安装在架空层b1的缺口中,背面靠着后隔断墙W2,底部支撑在架空层b1下方的车厢底面上。设备机柜b11同时作为了后排两座椅的内侧扶手。设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载设备的多途径供电系统,该系统装配在机动车上,其特征在于,该机动车的车厢内设置前、后隔断墙,前、后隔断墙将所述车厢划分成驾驶室、乘客室、储柜室,乘客室设置有架空层,还设置有设备机柜,所述设备机柜设置在所述架空层上,架空层与其下方的车厢底面之间的空间为架空区,所述设备机柜内侧通过其底面与架空层上的缺口与其下方的架空区连通,所述储柜室设置有仪器柜,该仪器柜与所述后隔断墙之间留有间隙,车顶设有倒J形的防雨线缆管道,该管道下方与所述仪器柜与所述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连通,所述储柜室下部与所述架空区连通;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以逆变控制器为中转核心,还包括充电电池、发电机、太阳能板、光伏控制器、充电插口等,它们分设在车顶、乘客室的设备机柜、储柜室的仪器柜和车体侧面,所述太阳能板通过所述光伏控制器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所述发电机和所述充电插口分别通过所述逆变控制器与所述充电电池相连,它们之间通过连通的防雨线缆管道、仪器柜与后隔断墙之间的间隙、架空区实现线路连接,所述多途径供电系统具有直流输出端口和交流输出端口,所述交流输出端口与所述逆变控制器相连,所述直流输出端口与所述逆变控制器和/或充电电池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途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旁路控制器,所述旁路控制器与所述逆变控制器相连,所述旁路控制器在通过所述充电插口或发电机经过所述逆变控制器为所述充电电池充电时,使所述逆变控制器工作在旁路模式,从而直接通过所述发电机或所述充电插口向所述交流输出端口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途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板在垂直于所述机动车的纵轴线方向上设置至少两排,整体上形成至少一条纵向间隔和一条横向间隔。4.一种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东易文翔张舸周涌波王齐炫林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建科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