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243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涉及建筑改造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对历史建筑中高大砖墙的修缮存在面层加固或板墙加固无法满足改造需求的技术问题。本系统包括立柱、圈梁、板墙和内侧新建结构,立柱通过第一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圈梁通过第二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被配置为喷射于既有砌块墙的内侧,板墙通过第三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穿过圈梁和立柱设置,第一拉筋、第二拉筋和第三拉筋均部分植入既有砌块墙设置,立柱和圈梁均通过连接件与内侧新建结构连接。本系统对要求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历史建筑修缮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改造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历史建筑存在年久失修、内部功能设施陈旧以及灾害损伤等,针对此类建筑,一方面要对其进行修缮改造以满足后续使用,另一方面又往往要保留原建筑风格,即“修旧如旧,以存其故”。当需要保留原建筑风格,涉及到高大砖墙领域,面层加固或板墙加固无法满足改造需求时,往往会采用内侧置换改建的方案,即原貌保留四周外立面墙体,拆除内部结构,并在内侧新做结构,新做楼(屋)盖荷载均由新做结构承担,既有砖墙仅作为维护墙体使用(仅承受自重),既有砖墙的水平作用均由内部新做结构承担,如何原貌保留既有高大外墙并将其水平作用有效传递给内部新做结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解决了原貌保留历史建筑高大砌体墙外立面的技术问题。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包括立柱、圈梁、板墙和内侧新建结构,立柱通过第一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圈梁通过第二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被配置为喷射于既有砌块墙的内侧,板墙通过第三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穿过圈梁和立柱设置,第一拉筋、第二拉筋和第三拉筋均部分植入既有砌块墙设置,立柱和圈梁均通过连接件与内侧新建结构连接。
[0005]可选地,既有砌块墙的顶部为楼层板,板墙设置于既有砌块墙的内侧且顶端与楼层板相接。
[0006]可选地,第一拉筋和第二拉筋均植入至既有砌块墙的内部圈梁及构造柱位置处。
[0007]可选地,第三拉筋植入至既有砌块墙的内部圈梁及构造柱位置处。
[0008]可选地,第一拉筋和第二拉筋均采用梅花布置。
[0009]可选地,第三拉筋采用梅花布置。
[0010]可选地,第一钢筋网片由多个横向钢筋和多个竖向钢筋分别排列且互成直角、全部交叉点均绑扎在一起,横向钢筋避开圈梁设置;
[0011]可选地,第一钢筋网片还伸入立柱,竖向钢筋避开立柱设置。
[0012]可选地,内侧新建结构采用剪力墙结构;
[0013]可选地,内侧新建结构框架

剪力墙结构。
[0014]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历史建筑既有高大外砌体墙侧向承载力往往很低,改造设计时不考虑其侧向承载力,水平作用完全由内侧新建结构承担,保留外墙和内部新建结构各自承担各自的竖向力;首先紧贴砌体墙内皮设置板墙、立柱及圈梁来保证既有高大外砌
体墙的可靠性;然后在既有砌块墙与内部新建结构之间通过可靠的连接,将既有砌块墙自身的水平作用有效传递至内侧新建结构,本申请提供的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侧重于为保证既有高大外砌体墙可靠性而设置的板墙、立柱及圈梁,板墙设置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与梁、柱固接,并通过第三拉筋与既有砌块墙拉结;立柱通过第一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圈梁通过第二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第一拉筋、第二拉筋和第三拉筋均部分植入既有砌块墙;通过以上设置可保证相关区域既有砌块墙的可靠性;最后,通过连接件将其连接至内侧新增结构,本系统对要求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历史建筑修缮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0016]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的节点剖面图;
[0017]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的立面图。
[0018]附图标注:100

立柱,110

第一拉筋,200

圈梁,210

第二拉筋,300

板墙,310

第三拉筋,320

第一钢筋网片,400

既有砌块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解决了原貌保留历史建筑高大砌体墙外立面的技术问题。
[002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0021]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包括立柱、圈梁、板墙和内侧新建结构,立柱通过第一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圈梁通过第二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被配置为喷射于既有砌块墙的内侧,板墙通过第三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穿过圈梁和立柱设置,第一拉筋、第二拉筋和第三拉筋均部分植入既有砌块墙设置,立柱和圈梁均通过连接件与内侧新建结构连接。
[0022]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3]专利技术人发现,历史建筑既有高大外砌体墙侧向承载力往往很低,改造设计时需要保证既有高大外砌体墙的可靠性。
[0024]因此,请参照图1和图2,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了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包括立柱100以及圈梁200,立柱100通过第一拉筋110与既有砌块墙400连接,圈梁200通过第二拉筋210与既有砌块墙400连接,第一拉筋110和第二拉筋210均部分植入既有砌块墙400设置。
[00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系统设有板墙300,既有砌块墙400的内侧喷射板墙300,板墙300通过第三拉筋310与既有砌块墙400连接,第三拉筋310部分植入既有砌块墙400设置。板
墙300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320,第一钢筋网片320穿过圈梁200和立柱100设置,即板墙300通过第一钢筋网片320与圈梁200连接,以及板墙300通过第一钢筋网片320与立柱100连接。其中立柱100和圈梁200将既有砌块墙400的内侧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均设置板墙300。通过板墙300,配合圈梁200和立柱100对既有砌块墙400进行加固、修缮和改造,进一步提高改造外墙的稳定性。
[0026]本系统涉及内侧新建结构,立柱和圈梁均通过连接件与内侧新建结构连接。该连接件既可采用钢筋,也可以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内侧新建结构为在既有砌块墙400的内侧修建的新建筑物,可选地,内侧新建结构包括剪力墙结构,或/和刚度较大的框架

剪力墙结构。
[0027]在上述系统中,板墙300通过第三拉筋310,立柱100通过第一拉筋110,圈梁200通过第二拉筋210,实现与既有砌块墙400的连接可靠,从而实现内侧新建结构与既有砌块墙400的连接可靠,有利于保障相关区域既有砌块墙400的可靠性,对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所述立柱通过第一拉筋与既有砌块墙连接;圈梁,所述圈梁通过第二拉筋与所述既有砌块墙连接;板墙,所述板墙被配置为喷射于所述既有砌块墙的内侧,所述板墙通过第三拉筋与所述既有砌块墙连接,所述板墙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穿过所述圈梁和所述立柱设置,所述第一拉筋、所述第二拉筋和所述第三拉筋均部分植入所述既有砌块墙设置;内侧新建结构,所述立柱和所述圈梁均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内侧新建结构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既有砌块墙的顶部为楼层板,所述板墙设置于所述既有砌块墙的内侧且顶端与所述楼层板相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筋和所述第二拉筋均植入至所述既有砌块墙;若所述既有砌体墙设有圈梁及构造柱,则新增圈梁及立柱设置在既有圈梁和构造柱的对应位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历史建筑原貌保留外立面高大砌体墙的加固节点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刚陈罡闫虹瑞邓尤贵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