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31929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6 18: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内支撑立柱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其中,内支撑立柱为砼柱;在凹口内安装止水部件,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内支撑立柱进行拆除;拆除内支撑立柱后,对内支撑立柱与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对位于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N小于M;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填充至凹槽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中,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建筑地下室层数不断加多,内支撑支护桩体系的应用日益普遍,内支撑立柱主要用来支撑水平支撑梁,由于立柱穿过地下室底板,在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就会拆除全部内支撑的立柱,与地下室底板结构混凝土连接部位是防水施工的薄弱环节。
[0003]目前,在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中,内支撑立柱主要采用钢格构柱,通常对采用钢格构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的连接部位进行防水施工处理。但是,对于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由于采用砼柱会在底板形成一个二次浇筑面,很容易出现渗水通路,使得防水效果差,同时在对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连接部位进行防水施工时会影响底板浇筑的正常施工,使得无法与主体同步施工,不利于节约造价,降低了施工效率。
[0004]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着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防水效果差、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防水效果差、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为砼柱;在所述凹口内安装止水部件,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所述N小于所述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凹槽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
[0007]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部件为环状的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止水部件靠近所述凹槽。
[0008]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部件的高度为70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水平截面呈环形,所述凹槽以所述内支撑立柱为中心对称分布。
[0010]进一步地,所述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包括:在16个纵筋中,按每4个纵筋中割除1个纵筋,来保留12个纵筋;其中,所述16个纵筋位于所述凹槽中且对称分布。
[0011]进一步地,所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包括:将每一个所述纵筋中的弯折段沿着远离所述凹槽的中心的方向进行水平弯折,以使得所述纵筋锚入底板;
其中,所述弯折段的长度和所述凹槽的宽度相等。
[0012]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宽度是300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内支撑立柱贯穿垫层、底板底筋和底板面。
[0014]进一步地,所述凹口的长度和所述凹槽的深度之和的数值为Y,所述底板面和所述底板底筋的间距的数值为Z,则所述Y小于或等于所述Z。
[0015]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部件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底板底筋之间。
[0016]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为砼柱。在所述凹口内安装止水部件,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所述N小于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凹槽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这样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处理,将安装于凹口内的止水部件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将填充至凹槽内的微膨胀抗渗混凝土作为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继而实现了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从而达到了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示意图一;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支撑立柱1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通过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11;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1为砼柱。在所述凹口11内安装止水部件3,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1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1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4。对位于所述凹槽4中M个纵筋5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5,所述N小于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5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5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填充至所述凹槽4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
线。这样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处理,将安装于凹口11内的止水部件3作为第一道防水线,将填充至凹槽4内的微膨胀抗渗混凝土6作为第二道防水线,来延长渗水路径,继而实现了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从而达到了在采用砼柱的内支撑立柱1和底板节点进行防水施工过程中,提高防水效果、提升施工效率的技术效果。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只包括B不包括A;包括A与B。
[0024]应当理解,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这里可以用来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区段。因此,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底板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凿毛洗净,以形成凹口;其中,所述内支撑立柱为砼柱;在所述凹口内安装止水部件,以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在形成第一道防水线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进行拆除;拆除所述内支撑立柱后,对所述内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的节点处的混凝土进行凿除,以形成凹槽;对位于所述凹槽中M个纵筋进行割除,以保留N个纵筋,所述N小于所述M,所述M是正整数,所述N是正整数;将保留的N个纵筋进行水平弯折来锚入底板;在N个纵筋锚入底板后,将微膨胀抗渗混凝土填充至所述凹槽内,以形成第二道防水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部件为环状的遇水膨胀止水条,所述止水部件靠近所述凹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部件的高度为7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的防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水平截面呈环形,所述凹槽以所述内支撑立柱为中心对称分布。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支撑立柱与底板节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四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