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3154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利用重力热管内部液体受温度影响,向蒸发段和凝结段移动的特性,搭建分别分布于重力热管蒸发段和凝结段外周的蓄热元件,使得重力热管在两段受到不同温度的影响下,内部形成循环,与测量蓄热元件换热性能的过程巧妙结合,使得蓄热元件的温度可以不断被重力热管吸收,在储热元件外侧均分别密封设置有升温段风道和降温段风道,用以向对应的凝结段和蒸发段提供冷空气介质和热空气介质,根据升温段风道和降温段风道分别对应的进出口的温度差值,可以得到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情况;升温段风道的进风口和降温段风道的进风口相对设置,可以真实反映回转式空预器中蓄热元件的换热过程。换热过程。换热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


[0001]技术涉及燃煤火电机组运行优化和节能改造
,具体为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由于其传热面密度高,因而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其体积约为同容量的管式空气预热器的十分之一,同时,因管式空气预热器的管子厚为1.5mm,而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蓄热板其厚度0.5~1.25mm,而且蓄热板布置很紧凑,故回转式空气预热器金属耗量约为同容量管式空气预热器的三分之一,并且,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布置灵活方便,使锅炉容易得到合理的布置方案,因而在电站锅炉中得到广泛应用。
[0003]但是,目前针对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的性能评价方法比较有限,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理论计算进行定性分析,实际测试蓄热元件性能的实验系统通常对换热模型进行若干假设,没有提取回转式空预器逆流、蓄热式换热的特征,评价结论不够准确客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测试蓄热元件性能的实验系统没有提取回转式空预器逆流、蓄热式换热的特征,评价结论不够准确客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
[0005]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包括重力热管,以及从上到下依次套设于重力热管侧壁的升温段储热元件、降温段储热元件和环形隔热层;
[0007]所述环形隔热层将升温段储热元件和降温段储热元件隔热连接;
[0008]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外侧密封设置有升温段风道;所述升温段风道的进风口连接冷却进风管,冷却进风管设有升温段进口测温表,出风口连接冷却出风管,冷却出风管设置有升温段出口测温表;
[0009]所述降温段储热元件外侧密封设置有降温段风道;所述降温段风道的进风口连接加热进风管,加热进风管设有降温段进口测温表,出风口连接加热出风管,加热出风管设有降温段出口测温表;
[0010]所述升温段风道的进风口和降温段风道的进风口相对设置。
[0011]进一步,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和降温段储热元件的排列方式、风道截面和数量均相同。
[0012]进一步,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和降温段储热元件通过焊接固定设置于重力热管表面,重力热管为多组阵列式布置,单个升温段储热元件或降温段储热元件与多组重力热管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升温段风道和降温段风道由同一风道中设置的绝热层分隔形成。
[0014]进一步,所述升温段风道和降温段风道的进风口还设置有整流格栅。
[0015]进一步,所述冷却进风管连接升温段送风机,冷却进风管上还依次设置有升温段进口流量计和升温段进口流量调节阀;
[0016]升温段进口测温表设于升温段进口流量计和升温段进口流量调节阀之间。
[0017]进一步,所述加热出风管连接降温段送风机,加热出风管还依次设置有加热器和降温段进口流量计;
[0018]降温段进口测温表设于加热器和降温段进口流量计之间。
[0019]进一步,所述加热出风管还设置位于降温段出口测温表的下游的降温段出口流量调节阀。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1]本技术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利用重力热管内部液体受温度影响,向蒸发段和凝结段移动的特性,搭建分别分布于重力热管蒸发段和凝结段外周的蓄热元件,使得重力热管在两段受到不同温度的影响下,内部形成循环,与测量蓄热元件换热性能的过程巧妙结合,使得蓄热元件的温度可以不断被重力热管吸收,同时,在储热元件外侧均分别密封设置有升温段风道和降温段风道,用以向对应的凝结段和蒸发段提供冷空气介质和热空气介质,根据升温段风道和降温段风道分别对应的进出口的温度差值,可以得到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情况;升温段风道的进风口和降温段风道的进风口相对设置,可以真实反映回转式空预器中蓄热元件的换热过程。本系统相对简单,设计合理,能够体现回转式空预器逆流换热和蓄热式换热的特点,真实反映蓄热元件的换热性能。
[0022]进一步,本技术通过升温段进口流量调节阀降温段出口流量调节阀,可以控制进入升温段储热元件和降温段储热元件的空气流量,可实现对空预器风侧和烟气侧换热介质热容比的真实模拟。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示意图。
[0024]图中:重力热管1,蓄热元件2,环形隔热层3,升温段出口测温表4,升温段进口流量计5,升温段进口测温表6,升温段进口流量调节阀7,升温段送风机8,降温段出口流量调节阀9,降温段出口测温表10,降温段进口流量计11,降温段进口测温表12,加热器13,降温段送风机14,升温段储热元件21,降温段储热元件22,升温段风道31,降温段风道3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6]本技术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包括
[0027]重力热管1、升温段储热元件21、降温段储热元件22和环形隔热层3;
[0028]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21、环形隔热层3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从上到下依次套设于重力热管1侧壁,环形隔热层3将升温段储热元件21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隔热连接;
[0029]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21外侧密封设置有升温段风道31;
[0030]所述降温段储热元件22外侧密封设置有降温段风道32;
[0031]所述升温段风道31的进风口连接冷却进风管,冷却进风管设有升温段进口测温表6,出风口连接冷却出风管,冷却出风管设置有升温段出口测温表4;
[0032]所述降温段风道32的进风口连接加热进风管,加热进风管设有降温段进口测温表12,出风口连接加热出风管,加热出风管设有降温段出口测温表10;具体的,升温段风道31和降温段风道3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呈锥形设计,便于冷空气介质和热空气介质的进出;升温段风道31的进风口和降温段风道32的进风口相对设置,可真实反映回转式空预器中蓄热元件的换热过程,使得本系统能够更加准确的模拟真实情况下的环境。
[0033]具体的,当冷空气介质进入升温段储热元件21后,升温段储热元件21温度降低,并通过热转换传递至重力热管1的冷凝段,重力热管1的冷凝段内部的蒸汽遇冷凝结成水,释放热量,升温段储热元件21温度升高;
[0034]当热空气介质进入降温段储热元件22后,降温段储热元件22温度升高,并通过热转换传递至重力热管1的蒸发段,重力热管1的蒸发段温度升高气化,吸收热量,降温段储热元件22温度降低。
[0035]本技术提供一种优选实施例为,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21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的排列方式、风道截面和数量均相同,使得升温段储热元件21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完全相同,在进行多组试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重力热管(1),以及从上到下依次套设于重力热管(1)侧壁的升温段储热元件(21)、降温段储热元件(22)和环形隔热层(3);所述环形隔热层(3)将升温段储热元件(21)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隔热连接;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21)外侧密封设置有升温段风道(31);所述升温段风道(31)的进风口连接冷却进风管,冷却进风管设有升温段进口测温表(6),出风口连接冷却出风管,冷却出风管设置有升温段出口测温表(4);所述降温段储热元件(22)外侧密封设置有降温段风道(32);所述降温段风道(32)的进风口连接加热进风管,加热进风管设有降温段进口测温表(12),出风口连接加热出风管,加热出风管设有降温段出口测温表(10);所述升温段风道(31)的进风口和降温段风道(32)的进风口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21)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的排列方式、风道截面和数量均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回转式空预器蓄热元件换热性能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段储热元件(21)和降温段储热元件(22)通过焊接固定设置于重力热管(1)表面,重力热管(1)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煜房凡汪华剑吴庆龙王洋马翔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