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30882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致动器装置。车门开闭装置(10)具备:啮合部(12),是进行与撞针(S)的啮合以及释放的机构部;致动器部(14),包括马达(38);输出操作杆(18),进行旋转以将致动器部(14)的马达(38)的驱动力传递至啮合部(12)来驱动该啮合部(12);以及支承部件(27),两端与啮合部(12)相连,支承致动器部(14)。输出操作杆(18)从撞针(S)相对于啮合部(12)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从支承部件(27)分离。支承部件(27)以及啮合部(12)从撞针(S)相对于啮合部(12)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包围输出操作杆(18)。支承部件(27)包括与啮合部(12)连接的一对第1托架(22)以及支承致动器部(14)的第2托架(16)。(22)以及支承致动器部(14)的第2托架(16)。(22)以及支承致动器部(14)的第2托架(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致动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致动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设置有包括马达的致动器装置。作为致动器装置,例如可举出专利文献1那样的车门开闭装置。专利文献1的车门开闭装置设置于箱形多用汽车等的后门,通过使啮合机构与车身侧的撞针卡合而将后门锁定。在这样的车门开闭装置设置有电动的关闭机构以及打开机构,例如使车门从半锁定状态向完全锁定状态转移。
[0003]在专利文献1的车门开闭装置中,作为驱动对象的后门的重量比较重,而且开闭动作沿着重力方向,因此,为了自动地关闭以及打开而需要大型的马达。另外,在该车门开闭装置中,将结实的金属托架构成为基座以便耐受大的载荷,并且通过金属托架对由减速机构等的齿轮类进行轴支承。
[0004]在该车门开闭装置设置有与撞针卡合的闩锁,在该闩锁设置有闩锁操作杆。马达的旋转被减速机构减速,设置于最终级的扇形齿轮的销对闩锁操作杆进行操作。
[0005]另外,在车辆设置有车门开闭装置。车门开闭装置例如具备与车门的撞针卡合的闩锁,在撞针与闩锁成为半锁定状态时,能够驱动闩锁儿成为完全锁定状态。在车门开闭装置中,作为对闩锁进行驱动的致动器而搭载有马达。车门开闭装置经由线束与BCM(Body Control Module)连接。在车门开闭装置设置有对闩锁的状态等进行检测的各种开关,开关的信号被供给至BCM。致动器基于开关信号等被BCM进行驱动控制。在车门开闭装置设置有将线束连接的耦合器。作为车门开闭装置的例子,可举出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
[0006]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门开闭装置中,耦合器与马达或开关之间由多个端子连接。端子被树脂制的端子保持部件保持。端子保持部件通过规定的卡合单元相对于壳体卡合。
[0007]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车门开闭装置中,耦合器与马达以及开关之间通过电线单独地布线。
[0008]进而,作为包括马达的致动器装置,例如可举出电动窗装置(专利文献4)、车门开闭装置(专利文献5)。
[0009]在专利文献4以及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装置中,为了使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稳定,相对于该旋转轴附加设置多个滚动轴承、滑动轴承。这样,通过附加设置多个轴承,马达的旋转保持稳定,能够抑制振动、噪声。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

14929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

23460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

241418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

225289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

146016号公报
[0015]为了使车室内更加宽敞,期待车门开闭装置的小型化。在专利文献1的车门开闭装
置中,在金属托架设置有扇形齿轮,进而从该扇形齿轮突出有销,因此,这些构件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至少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变大,期待进一步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16]本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的致动器装置。
[0017]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门开闭装置中,在结构上马达与端子保持部件是不同的构件,需要相对于壳体单独地组装,而且必须准确地进行端子与马达的电力输入部的对位,在组装性方面存在问题。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车门开闭装置需要在耦合器与马达以及开关之间分别单独地布线,在组装性方面存在问题。
[0018]本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组装的致动器装置。
[0019]然而,轴承是比较高价的构件,附加设置轴承会导致构件数量增加,可能成为组装工时增加、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轴承通常需要多个,而且需要以分别与旋转轴成为同轴的方式高精度地进行安装,或者需要高精度地形成轴承支承部。
[0020]本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成本的抑制,而且能够抑制振动、噪声的致动器装置。
[0021]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技术所涉及的致动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啮合部,是进行与撞针的啮合以及释放的机构部;致动器部,包括马达;输出操作杆,进行旋转以将所述致动器部中的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啮合部来对该啮合部进行驱动;以及支承部件,两端与所述啮合部相连,支承所述致动器部,所述输出操作杆从所述撞针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从所述支承部件分离。
[0022]优选为,所述支承部件以及所述啮合部从所述撞针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包围所述输出操作杆。
[0023]优选为,所述致动器部具备:输出轴,使所述输出操作杆旋转;以及圆形突起部,与所述输出轴形成在同轴上,在所述撞针的进入、脱离方向上突出,支承部件从所述撞针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沿着所述圆形突起部延伸。
[0024]优选为,所述啮合部与所述致动器部能够分解,经由所述支承部件连接。
[0025]优选为,所述致动器部具备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所述输出操作杆的减速机构。
[0026]优选为,所述支承部件具备:第1支承部件,与所述啮合部连接;以及第2支承部件,支承所述致动器部,所述第1支承部件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通过中继螺钉连接。
[0027]优选为,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啮合部共同紧固于车辆。
[0028]优选为,所述致动器部由树脂的壳体覆盖,所述支承部件是金属,与所述壳体连接。
[0029]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技术所涉及的致动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马达,收纳在所述壳体内;以及端子保持部件,保持由金属板构成的多个端子,所述马达具备:主体;旋转轴,从所述主体的前端侧突出;以及电力输入端,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基端侧,所述端子保持部件具备:马达连接部,以多个所述端子的一端亦即电力供给端与
所述电力输入端连接的方式进行保持;以及耦合器,以多个所述端子的另一端分别突出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与外部线束连接;以及周面支承部,支承所述主体的周面。
[0030]优选为,在所述主体的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凹陷的定位卡合凹部,在所述周面支承部的前端具备与所述定位卡合凹部嵌合的马达卡合突起。
[0031]优选为,所述定位卡合凹部在基端侧向以所述马达为基准的轴向开口,所述电力输入端与所述电力供给端在所述轴向上嵌合而连接。
[0032]优选为,所述电力输入端在所述主体的基端侧在隔着中心点的对称位置设置有一对,从以所述马达为基准的轴向观察,所述定位卡合凹部配置在与将一对所述电力输入端连结的直线正交且通过所述中心点的直线上。
[0033]优选为,所述周面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周面沿着周向抵接的圆弧状臂。
[0034]优选为,所述圆弧状臂在所述主体的基端侧遍及大致90度与所述主体的周面抵接。
[0035]优选为,在所述端子保持部件和所述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啮合部,是进行与撞针的啮合以及释放的机构部;致动器部,包括马达;输出操作杆,进行旋转以将所述致动器部中的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啮合部来对该啮合部进行驱动;以及支承部件,两端与所述啮合部相连,支承所述致动器部,所述输出操作杆从所述撞针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从所述支承部件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以及所述啮合部从所述撞针相对于所述啮合部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包围所述输出操作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部具备:输出轴,使所述输出操作杆旋转;以及圆形突起部,与所述输出轴形成在同轴上,在所述撞针的进入、脱离方向上突出,支承部件从所述撞针的进入、脱离方向观察沿着所述圆形突起部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部与所述致动器部能够分解,经由所述支承部件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部具备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所述输出操作杆的减速机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具备:第1支承部件,与所述啮合部连接;以及第2支承部件,支承所述致动器部,所述第1支承部件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通过中继螺钉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啮合部共同紧固于车辆。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部由树脂的壳体覆盖,所述支承部件是金属,与所述壳体连接。9.一种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马达,收纳在所述壳体内;以及端子保持部件,保持由金属板构成的多个端子,所述马达具备:主体;旋转轴,从所述主体的前端侧突出;以及电力输入端,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基端侧,所述端子保持部件具备:
马达连接部,以多个所述端子的一端亦即电力供给端与所述电力输入端连接的方式进行保持;以及耦合器,以多个所述端子的另一端分别突出的方式进行保持,并与外部线束连接;以及周面支承部,支承所述主体的周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的周面形成有向径向凹陷的定位卡合凹部,在所述周面支承部的前端具备与所述定位卡合凹部嵌合的马达卡合突起。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致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卡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川峰孝土谷阳平张晨鸣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