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912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型IC厌氧反应器,包括:塔体、气水分离器;所述气水分离器与所述塔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塔体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间隔设置有排泥器、布水器、底层三相分离器、上层三相分离器;通过优化布水器的布水结构,不但使反应器内部形成稳定的内循环流动,而且消除现有IC反应器所存在的污泥死角问题。污泥死角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IC厌氧反应器由高压水泵通过配水系统泵入反应器,在配水系统中进水和循环回流的污泥得到充分的混和。在反应器第一个反应区设置有颗粒污泥膨胀床,在此处大多数的COD被转化为沼气。在该反应区内所产生的沼气由底层三相分离器收集并由此产生气提作用携带水和污泥上升至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在这里沼气从泥水混合物中分离并离开反应器,泥水混合物则通过中心下降管直接向下回流至反应器底部,形成内部循环。第一反应区的出水进入第二反应区进行进一步处理,第二反应区称之为低负荷处理区,在此去除剩余的可生化降解的COD。在第二反应区所产生的沼气由上层三相分离器所收集。
[0003]IC厌氧反应器是新一代污水处理的高效反应器,设计的关键是如何使塔体内形成均匀稳定的内循环流动,其性能受控于布水器的布水结构、布孔方式、进水流速等。现有布水器结构不够合理,同时还存在排泥死角问题。
[0004]因此,对IC厌氧反应器的布水器结构进行优化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具有独特的布水效果,使塔体内形成均匀稳定的内循环流动,有利于颗粒化污泥形成的优点。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包括:为污水处理提供反应场所的塔体、用于把沼气排到环境中并把泥水混合物输送回所述塔体的内部的气水分离器;所述气水分离器与所述塔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塔体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间隔设置有用于把浓缩后的污泥排出所述塔体的排泥器、用于将污水引入所述塔体的内部并把污水均匀分布的布水器、将污水被处理后产生的沼气与泥水混合物进行一级分离的底层三相分离器、将污水被处理后产生的沼气与泥水混合物进行二级分离的上层三相分离器;所述布水器与所述底层三相分离器之间自下向上形成混合区和第一厌氧区;所述底层三相分离器与所述上层三相分离器之间形成第二厌氧区;所述上层三相分离器的上端与所述塔体形成沉淀区。
[0008]可选的,所述布水器包括:布水底壳、所述布水底壳的内部自外向内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挡水组件、第一喷头组件、四方喷头组件、第二挡水组件、第二喷头组件、第三挡水组件、及第三喷头组件;所述第一喷头组件、所述四方喷头组件、所述第二喷头组件、及所述第三喷头组件相互连通;所述布水底壳与所述塔体固定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挡水组件由若干第一挡水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一喷头组件由若干与所述第一挡水板一一对应的第一喷头围设而成;所述四方喷头组件由若干四方喷头组成;所述第二挡水组件由若干第二挡水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二喷头组件由若干与所述第二
挡水板一一对应的第二喷头围设而成;所述第三挡水组件由若干第三挡水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三喷头组件由若干与所述第三挡水板一一对应的第三喷头围设而成。
[0010]可选的,若干所述第一喷头的出水方向与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一挡水板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一锐角,所述第一锐角优选为20
°
~30
°
;所述四方喷头设置有四个出水方向;若干所述第二喷头的出水方向与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二挡水板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二锐角,所述第二锐角优选为20
°
~30
°
;若干所述第三喷头的出水方向与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三挡水板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三锐角,所述第三锐角优选为20
°
~30
°

[0011]可选的,所述排泥器包括:主排泥管、若干排泥支管;若干所述排泥支管均与所述主排泥管连通;若干所述排泥支管的两侧均开设有若干排泥孔;所述主排泥管与所述塔体固定连接。
[0012]可选的,所述气水分离器的一侧设置有上层沼气管,另一侧设置有下层沼气管;所述上层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水分离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上层三相分离器的上端连通;所述下层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水分离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下层三相分离器的上端并连通;所述气水分离器的底部设置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水分离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布水器的上端连通;所述气水分离器的顶部设置有沼气排气管。
[0013]可选的,所述塔体的一侧设置有泥水回流管,另一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泥水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沉淀区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布水器连通;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沉淀区连通。
[001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塔体内有强劲动力,且节省搅动和上升的推动力;2)两层三相分离器结构,增强气液分离效果;3)独特的布水效果有利于颗粒化污泥的形成;4)特殊的污泥浓度分布规律和布水强力搅动,带来了高效率;5)无任何运动部件,防堵塞措施成熟,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布水器的俯视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的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排泥器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塔体;11、排泥器;111、主排泥管;112、排泥支管;1121、排泥孔;12、布水器;121、布水底壳;122、第一挡水组件;1221、第一挡水板;123、第一喷头组件;1231、第一喷头;124、四方喷头组件;1241、四方喷头;125、第二挡水组件;1251、第二挡水板;126、第二喷头组件;1261、第二喷头;127、第三挡水组件;1271、第三挡水板;128、第三喷头组件;1281、第三喷头;13、底层三相分离器;14、上层三相分离器;15、混合区;16、第一厌氧区;17、第二厌氧区;18、沉淀区;19、泥水回流管;2、气水分离器;21、上层沼气管;22、下层沼气管;23、回水管;24、沼气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2]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为污水处理提供反应场所的塔体、用于把沼气排到环境中并把泥水混合物输送回所述塔体的内部的气水分离器;所述气水分离器与所述塔体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塔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塔体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间隔设置有用于把浓缩后的污泥排出所述塔体的排泥器、用于将污水引入所述塔体的内部并把污水均匀分布的布水器、将污水被处理后产生的沼气与泥水混合物进行一级分离的底层三相分离器、将污水被处理后产生的沼气与泥水混合物进行二级分离的上层三相分离器;所述布水器与所述底层三相分离器之间自下向上形成混合区和第一厌氧区;所述底层三相分离器与所述上层三相分离器之间形成第二厌氧区;所述上层三相分离器的上端与所述塔体形成沉淀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包括:布水底壳、所述布水底壳的内部自外向内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挡水组件、第一喷头组件、四方喷头组件、第二挡水组件、第二喷头组件、第三挡水组件、及第三喷头组件;所述第一喷头组件、所述四方喷头组件、所述第二喷头组件、及所述第三喷头组件相互连通;所述布水底壳与所述塔体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组件由若干第一挡水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一喷头组件由若干与所述第一挡水板一一对应的第一喷头围设而成;所述四方喷头组件由若干四方喷头组成;所述第二挡水组件由若干第二挡水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二喷头组件由若干与所述第二挡水板一一对应的第二喷头围设而成;所述第三挡水组件由若干第三挡水板围设而成;所述第三喷头组件由若干与所述第三挡水板一一对应的第三喷头围设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春秀董保春吴丹虹潘国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瑞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