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8993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涉及铜管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侧活动设置有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的外壁固定设置有固定座,所述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内环,所述内环的内壁活动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两端的外壁均活动设置有铜管,所述铜管上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卡杆,所述卡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传动板。通过设置卡杆以及铜管上的卡槽,就可以利用卡杆与铜管的卡接,实现铜管与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快速的安装与拆卸,连接步骤简易,连接更加的方便,为铜管的安装和拆卸提供便利性,使用效率较高。使用效率较高。使用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铜管
,具体为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过一系列热处理转化而成,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高性能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具有碳材料的固有本性特征,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新一代增强纤维。
[0003]现有铜管与铜管之间的连接一般都比较繁琐,连接结构较为复杂,安装与拆卸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导致安装和拆卸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具备铜管安装与拆卸不便的优点,以解决铜管安装与拆卸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铜管安装与拆卸不便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包括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侧活动设置有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的外壁固定设置有固定座,所述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内环,所述内环的内壁活动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两端的外壁均活动设置有铜管,所述铜管上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卡杆,所述卡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传动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传动块,所述传动块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挤压轮,所述挤压轮的顶部设置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内壁螺纹连接有正反丝杆,所述正反丝杆的表面开设有正向螺纹以及反向螺纹,所述活动板的内侧开设有与正反丝杆相适配的螺纹槽。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外套管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组装块,所述组装块位于第一外套管上的组装槽内。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座的内壁活动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表面活动设置有螺母。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铜管的内壁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卡块。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块的一端贯穿至连通管的外壁并延伸至连通管的内部,所述卡块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铜管的一端活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铜管与密封圈的连接关系为套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该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通过设置铜管、卡杆、传动板、第二弹簧、传动板、传动块、挤压轮、活动板以及正反丝杆,利用正反丝杆表面的正反向螺纹与活动板的螺
纹连接,带动两侧的挤压轮进行反向同步水平移动,第二弹簧的作用力使得传动块的斜面与挤压轮保持贴合,移动状态下的挤压轮使得卡杆进行垂直移动,卡杆的一端进入到铜管上的卡槽,即可实现铜管与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之间快速的安装,卡杆的一端脱离铜管上的卡槽,即可实现铜管快速的拆卸。
[0013]2、该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通过设置卡杆以及铜管上的卡槽,就可以利用卡杆与铜管的卡接,实现铜管与第一外套管以及第二外套管快速的安装与拆卸,连接步骤简易,连接更加的方便,为铜管的安装和拆卸提供便利性,使用效率较高。
[0014]3、该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通过设置铜管上的卡槽以及卡块,就可以利用卡块与铜管的卡接,实现铜管与连通管快速的安装与拆卸,连接结构简单,安装与拆卸所耗费的时间较短,安装与拆卸的效率较高。
[0015]4、该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能够给予卡块垂直移动的作用力,当铜管套设在连通管上时,铜管会先对卡块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铜管上的卡槽位于卡块的正上方时,第一弹簧的作用力会推动卡块进入到铜管上的卡槽,即可完成铜管与连通管之间的安装,拆卸时,向外用力拉出铜管,铜管上卡槽的斜面会对卡块进行挤压,使得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卡块脱离铜管上的卡槽即可完成铜管的拆卸。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A部放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第一外套管;101、第二外套管;102、组装块;103、固定座;104、螺栓;105、螺母;2、内环;201、连通管;202、铜管;203、卡块;204、第一弹簧;3、卡杆;301、传动板;302、第二弹簧;303、传动块;304、挤压轮;305、活动板;306、正反丝杆;4、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包括第一外套管1以及第二外套管101,所述第一外套管1的一侧活动设置有第二外套管101,所述第一外套管1以及第二外套管101的外壁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03,所述第一外套管1以及第二外套管10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内环2,所述内环2的内壁活动设置有连通管201,所述连通管201两端的外壁均活动设置有铜管202,所述铜管202上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卡杆3,所述卡杆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传动板301,所述传动板30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302,所述传动板30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传动块303,所述传动块303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挤压轮304,所述挤压轮304的顶部设置有活动板305,所述活动板305的内壁螺纹连接有正反丝杆306,所述正反丝杆306的表面开设有正向螺纹以及反向螺纹,所述活动板305的
内侧开设有与正反丝杆306相适配的螺纹槽。
[0022]具体的,所述第二外套管10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组装块102,所述组装块102位于第一外套管1上的组装槽内。
[0023]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组装块102,便于将第一外套管1与第二外套管101组装在一起,从而方便使用者的使用。
[0024]具体的,所述固定座103的内壁活动设置有螺栓104,所述螺栓104的表面活动设置有螺母105。
[0025]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固定座103、螺栓104以及螺母105,就可以利用螺栓104与螺母105的螺纹连接,将第一外套管1与第二外套管101安装在一起,或者将其拆卸。
[0026]具体的,所述铜管202的内壁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卡块203。
[0027]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铜管202上的卡槽以及卡块203,就可以利用卡块203与铜管202的卡接,实现铜管202与连通管201快速的安装与拆卸,连接结构简单,安装与拆卸所耗费的时间较短,安装与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铜管结构,包括第一外套管(1)以及第二外套管(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套管(1)的一侧活动设置有第二外套管(101),所述第一外套管(1)以及第二外套管(101)的外壁固定设置有固定座(103),所述第一外套管(1)以及第二外套管(101)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内环(2),所述内环(2)的内壁活动设置有连通管(201),所述连通管(201)两端的外壁均活动设置有铜管(202),所述铜管(202)上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内壁卡接有卡杆(3),所述卡杆(3)的一端固定设置有传动板(301),所述传动板(30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302),所述传动板(30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传动块(303),所述传动块(303)的一侧活动设置有挤压轮(304),所述挤压轮(304)的顶部设置有活动板(305),所述活动板(305)的内壁螺纹连接有正反丝杆(306),所述正反丝杆(306)的表面开设有正向螺纹以及反向螺纹,所述活动板(305)的内侧开设有与正反丝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鼎信德新材料科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