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度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8116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曲度散热器,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且各散热鳍片之间保持有一气流信道,并于所述散热鳍片一侧设置有一风扇,所述风扇输出的气流与所述气流通道相一致,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风扇的间距由侧边向中央渐次增加形成一缓冲区,所述风扇输出的气流经过所述缓冲区后,再输入到所述散热鳍片间的气流信道。(*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散热器,特别是一种可降低噪音并提高散热效率的曲度散热器
技术介绍
已知,随着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CPU)的运算速度日益增高,CPU在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也愈来愈惊人,过去由于对CPU散热问题的长期忽视,使得CPU常因自身产生的热能而须在高温的环境下进行运作,不仅降低其运算效能,更缩短其使用寿命。目前一般的解决方法在主机板上加装一与CPU相接触的散热器,通过CPU将热能传导至散热器,再通过散热器上的散热鳍片将热能逸散,以达散热的目的。散热器一般可分为有加装风扇的散热器及没有加装风扇的散热器;有加装风扇的散热器由于可通过风扇输出冷却气流至散热鳍片,从而加速散热的速度,一般都认为其散热效率是比没有加装风扇的散热器为好。然而,风扇式的散热器确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噪音。以往为追求散热效率及节省空间均将风扇贴合至散热鳍片,如此一来,风扇运作输出的冷却气流往往在接触到散热鳍片时,因风切(WIND SHEAR)效应而产生极大的噪音,这对于追求无音环境的电子装备而言,确实为一极大的缺陷。再者,散热器的热源一般均集中在中央,再向两侧递减,然而传统散热鳍片的设计均仅在各散热鳍片间留有间隙以供冷却气流通过而已,皆未能有效将气流的风压集中在热源集中区以提高散热效能;并且,风扇于运转时,其中央部位几乎不会产生气流,一般的散热器与风扇结合后其散热器的散热鳍片会与风扇紧贴,如此一来反而造成在热源密度最高的区域,冷却气流的风压反而最小的缺点。基于上述原因,创作一种结构简单且可有效解决噪音问题及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器,便显得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曲度散热器,通过在风扇与散热鳍片间设置一缓冲区,并将散热鳍片的弧度及缓冲区的形状依据冷却气流的流力线方向设计以避免冷却气流在通过散热鳍片时因风切(WIND SHEAR)效应所产生的噪音,同时将冷却气流的风压方向集中于热源密度最高的区域以增加散热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曲度散热器,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且各散热鳍片之间保持有一气流信道,并于所述散热鳍片一侧设置有一风扇,所述风扇输出的气流与所述气流通道相一致,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风扇的间距由侧边向中央渐次增加形成一缓冲区,所述风扇输出的气流经过所述缓冲区后,再输入到所述散热鳍片间的气流信道。上述曲度散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热鳍片与所述风扇的间距与所述散热鳍片的热源密度成正比。上述曲度散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散热鳍片邻近所述风扇的一侧形成一内凹的曲面。上述曲度散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各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上述曲度散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外部覆盖有一风盖,所述风盖与所述底座形成带有一出风口和入风口的周围封闭构造,对应所述风扇的一侧为入风口,对立侧为出风口。上述曲度散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等散热鳍片的缓冲区面向所述风扇的送风方向。上述曲度散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风扇属于侧吹式、上吹式或斜吹式。由于散热鳍片在连接底座处分别对应风扇后退一适当距离,再沿一曲度于散热鳍片向上延伸时向风扇位置前进,从而形成一缓冲区,使得设于承座上的风扇所输出的冷却气流经过此缓冲区后,再输入到各散热鳍片间的气流信道。此外,散热鳍片的曲度及各散热鳍片所后退的距离依据冷却气流流力线方向设计以避免冷却气流于通过散热鳍片时因风切效应所产生的噪音,并将冷却气流的风压方向集中在热源密度最高的区域以增加散热效率。再者,散热鳍片以一弧度自底座向上延伸,此弧度则依据风扇输出冷却气流的流力线方向设计以避免冷却气流于通过散热鳍片时因风切效应所产生的噪音,并同时可降低冷却气流于气流信道内的风阻,从而有效将冷却气流导入热源中心。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器外观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器剖面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器背面示意图;以及图4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以及图5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1-底座,12-散热鳍片,13-承座,14-气流信道,15-缓冲区21-风盖,22-锁孔31-风扇40-风扇,41-散热鳍片,42-底座,43-缓冲区50-风扇,51-散热鳍片,52-底座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器外观分解示意图及散热器剖面侧视图图1、2中,本技术揭示了一种曲度散热器,置于计算机主机板的中央处理单元(CPU)上,通过将中央处理单元于运算时所产生的热能经该曲度散热器传导散发,以防止中央处理单元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其运算效能及缩短其使用寿命,该曲度散热器具有一底座11,底座11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12,并于此多个散热鳍片12的外部覆盖上一风盖21,以将此多个散热鳍片12围成仅一侧为入风口,对立侧为出风口,而周围封闭的构造。该底座11,设置在计算机主机板上的发热组件(如中央处理单元CPU)相接触,从而将此中央处理单元所产生的热能传导至设于底座11上的散热鳍片12,进行散热动作,此外,底座11的一侧延伸有一承座13,此承座13用以容置一风扇31,通过此风扇31运转所输出的冷却气流以加强散热器的散热效能。此多个散热鳍片12,设置在底座11上,且各散热鳍片12之间形成有一间隙,从而形成一气流信道14,此散热鳍片12于连接底座11处分别对应风扇31后退一适当距离,再沿一曲度于散热鳍片12向上延伸时向风扇31位置前进,换言之,「散热鳍片12与风扇31的间距由侧边向中央渐次增加」,从而形成一缓冲区15,从而使设于承座13上的风扇31所输出的冷却气流先经过此缓冲区15,再输入各散热鳍片12间的气流信道14,此外,此缓冲区15的形状决定于散热鳍片12的曲度及各散热鳍片12所后退的距离,而此曲度及距离则依据冷却气流的流力线方向设计以避免冷却气流在通过散热鳍片12时因风切(WINDSHEAR)效应所产生的噪音,并将冷却气流的风压方向集中在热源密度最高的区域以增加散热效率,也就是说,散热鳍片与风扇的间距,是与散热鳍片的热源密度成正比,具有较高热源密度的中央处间距最大,热源密度较低的侧边则间距较小,如此即形成一内凹曲面。此风盖21,覆盖在散热鳍片12的外部,从而将此多个散热鳍片12围成对应风扇31的一侧为入风口,对立侧为出风口,而周围封闭的构造,此风盖21对应风扇31处设有锁孔22,从而将容置在承座13上的风扇31通过锁固组件(如六角螺丝等)锁固在锁孔22而将风扇31锁固于散热器上。在图3所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器背侧示意图中,设于底座11上的多个散热鳍片12,以一弧度自底座11向上延伸,换言之,散热鳍片12呈弧面状,此弧度则依据风扇31输出冷却气流的流力线方向设计以避免冷却气流于通过散热鳍片12时因风切(WIND SHEAR)效应所产生的噪音,并同时降低冷却气流在气流信道14内的风阻,从而有效将冷却气流导入热源中心。因此,主机板的中央处理单元在运算时所产生的多余热能经由与中央处理单元相接触的散热心子将热能热传导至设于底座11上的复数个散热鳍片12以进行散热,再利用设于承座13上的风扇31输出冷却气流,经缓冲区15至各散热鳍片12间所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度散热器,包括一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多个散热鳍片,且各散热鳍片之间保持有一气流信道,并于所述散热鳍片一侧设置有一风扇,所述风扇输出的气流与所述气流通道相一致,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与所述风扇的间距由侧边向中央渐次增加形成一缓冲区,所述风扇输出的气流经过所述缓冲区后,再输入到所述散热鳍片间的气流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曲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鳍片与所述风扇的间距与所述散热鳍片的热源密度成正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曲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邻近所述风扇的一侧形成一内凹的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曲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呈弧面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曲度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外部覆盖有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登杰
申请(专利权)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