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及排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227483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包括:取水盒、输送管、反应模块和分析模块、主排污管、分支排污管、排污泵和反馈控制平台。取水盒设置在主排污管上,反应模块与取水盒通过输送管连接,反应模块与分析模块连接;反馈控制平台分别与分析模块和排污泵通信连接;排污泵设置在池底中部的开口处,排污泵的前端连接主排污管的一端,排污泵的后端与污水处理池连通;分支排污管的一端连接在主排污管的管壁上;多条分支排污管在主排污管的同一高度位置等间距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从水质检测到水体排污再到水质保持实现了整套循环水排污流程的无人化控制,并对现有排污结构进行了结构优化,可提高系统的排污能力,具有实现计划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经济性。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及排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及排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集约化发展模式,通过提升养殖自动化程度和养殖的成功率,实现小水体高密度养殖,降低劳动力强度,且不需占用农业、工业和住宅用地,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无需大量的水产养殖水面即可产出大量的优质水产品。
[0003]排污装置的合理性是直接决定工厂化循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现有的工厂化循环水排污装置都是在池底设置圆形或方形开口,并在开口上设置拦鱼网,或在排污口连接抽插管,通过直接打开池底底部管道阀门将集中在养殖池中中心排污口处的水体污染物排除。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1595855B的一项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排水和排污装置,适用于封闭循环水系统养殖鱼、虾分别排出循环水和含大颗粒物的污水(残饵、粪便等)。该装置的养殖池中心排水管置于养殖池中心,在养殖池中心底部设有排污孔,养殖池中心排水管固定在排污孔上方,其管壁上开排水小孔,养殖池中心排水管上端接过滤帽,下端为承插式接头管件并伸至排污槽中,养殖水通过排水管流入池外水处理管网。在养殖池中心排水管底部装有排污间隙控制板,通过旋转排污间隙控制板可调节该板与池底的间隙,养殖池底部的污水通过排污间隙控制板与池底的间隙流入排污槽,流出系统外。该装置具有无能耗,自动排放养殖水,排水、排污独立进行及实用方便等特点。
[0004]上述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排污方式集中沉淀时间较长,依赖于池底排污装置的设计,排污能力有限,需通过大量不间断地换水才能维持水质指标的相对平衡,且仅考虑了池底排污装置的实用性和方便性。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存在排污能力有限和排污效率不高的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及排污方法,对排污装置及整套系统的排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排污系统排污能力和排污效率。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包括:水质检测装置、反馈控制平台和排污装置;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包括:取水盒、输送管、反应模块和分析模块;所述排污装置包括:主排污管、分支排污管和排污泵;所述取水盒设置在所述主排污管上,所述反应模块与所述取水盒通过所述输送管连接,所述反应模块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所述反馈控制平台分别与所述分析模块和所述排污泵通信连接;所述排污泵位于池底,所述排污泵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排污管,另一端与污水处理池连通;所述分支排污管与所述主排污管连
通;多条所述分支排污管在所述主排污管的同一高度位置等间距分布。
[0009]与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从水质检测到水体排污再到水质保持实现了整套循环水排污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并且对现有工厂化车间养殖池底部的排污结构进行了结构优化,具有计划性、高效性和经济性。具体的,水质检测自动化方面,通过反馈控制平台远程信号控制取水盒取水,经反应模块对当前池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化学反应,由分析模块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池水的变化得出当前池水的污染程度,并分析得出排污量及排污时间,再以远程信号的方式发送给反馈控制模块,由反馈控制模块根据分析结果控制排污装置进行定量定时排污,体现了计划性和科学性。水体排污控制方面,主要由反馈控制系统以远程信号方式实现,一方面接收分析模块的控制信号和分析结果,根据控制信号和分析结果以远程信号的方式控制排污装置进行定时定量排污;另一方面,反应模块和分析模块分别实现化学反应自动进行和水体污染程度分析,减少了人工操作,体现了自动化和高效性;并且,定时定量排污避免了对池水进行长时间持续地大量换水,体现了经济性;此外,排污装置除主排污管外还增加了多组等高等间距分别的分支排污管,增大了排污管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和接触长度,扩大了主排污管周围水体的排污面积,可有效提高系统的排污效果。水质保持控制方面,经过一次排污工作后,该循环水排污系统将再次对当前池水的污染程度进行自动检测,若没达到预设指标,系统将重复实施系统排污,直到达到预设标准,从而保证了水质。
[0010]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取水盒包括:上部蓄水层和底部夹层;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伸入所述上部蓄水层内;所述底部夹层的底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上部蓄水层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开合的旋转闭合片,所述底部夹层中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旋转闭合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反馈控制平台信号连接。
[0011]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排污装置包括电动阀,用于辅助控制排污量。所述电动阀位于所述排污泵和所述主排污管之间,所述电动阀与所述反馈控制平台信号连接。
[0012]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输送管内设置有微型泵。
[0013]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取水盒通过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排污管上;所述取水盒位于所述电动阀上方30cm处。
[0014]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支排污管为长300~500mm,内径40~50mm,壁厚2~3mm的PE管。
[0015]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分支排污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多个直径为20mm的孔洞;沿长度方向上,相邻2个孔洞之间的间距为60~100mm。
[0016]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排污装置包括8条所述分支排污管,所述分支排污管位于池底上方50~100mm位置。
[0017]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方法,包括:
[0018]步骤1:在投喂结束后,反馈控制平台向取水盒发送取水指令;
[0019]步骤2:所述取水盒根据所述取水指令采集待测水体,通过输送管将所述待测水体输送至反应模块;
[0020]步骤3:所述反应模块向所述待测水体中添加快速反应试剂,与氨氮和亚硝酸盐进行快速反应,将反应后的水体输送至分析模块;
[0021]步骤4:所述分析模块对反应前后的水体进行分析,得到当前池水污染度;
[0022]步骤5:所述分析模块根据所述当前池水污染度计算得到排污量和排污时间,并将所述排污量和所述排污时间以执行命令的形式发送给所述反馈控制平台;
[0023]步骤6:所述反馈控制平台根据所述执行命令控制排污泵工作;
[0024]步骤7:执行所述步骤2至所述步骤4,再次获取当前池水污染度;
[0025]步骤8:将当前池水污染度与预设指标进行对比,若当前池水污染度低于所述预设指标,则排污泵暂停工作;若当前池水污染度高于所述预设指标,则返回执行所述步骤5至所述步骤7,直至当前池水污染度低于所述预设指标。
[0026]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步骤4具体为:所述分析模块根据反应前后的水体颜色,利用分光度法分析得到当前池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质检测装置、反馈控制平台和排污装置;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包括:取水盒、输送管、反应模块和分析模块;所述排污装置包括:主排污管、分支排污管和排污泵;所述取水盒设置在所述主排污管上,所述反应模块与所述取水盒通过所述输送管连接,所述反应模块与所述分析模块连接;所述反馈控制平台分别与所述分析模块和所述排污泵通信连接;所述排污泵位于池底,所述排污泵的一端连接所述主排污管,另一端与污水处理池连通;所述分支排污管与所述主排污管连通;多条所述分支排污管在所述主排污管的同一高度位置等间距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盒包括:上部蓄水层和底部夹层;所述输送管的一端伸入所述上部蓄水层内;所述底部夹层的底壁上开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上部蓄水层通过管道连通;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用于控制进水口开合的旋转闭合片,所述底部夹层中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旋转闭合片电性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反馈控制平台信号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装置包括电动阀,所述电动阀位于所述排污泵和所述主排污管之间,所述电动阀与所述反馈控制平台信号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内设置有微型泵。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检测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取水盒通过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主排污管上;所述取水盒位于所述电动阀上方30cm处。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工厂化循环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排污管为长300~500mm,内径4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勇黄俊霖杨慧君刘超陈章邓玉平查光源文华吴宗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渔光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