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719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12 1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中顶板安装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包括框架,第二齿轮外齿与内卡齿传动连接,内卡齿使传送带进行转动,传送带带动上侧第二齿轮转动,上侧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内壁与第一轴承外壁进行固定,第一轴承内壁与第二支撑杆固定固定,第二支撑杆与底座内壁进行固定使第一齿轮可以固定,第一齿轮与第一卡齿进行传动使第一卡齿带动卡齿条上移,卡齿条带动滑动支撑体上移,滑动支撑体通过防滑垫对中顶板进行支撑上移,固定模块顶部右侧的卡槽与中顶板两侧的卡块卡接,将固定模块固定在框架上,使中顶板的安装更便捷稳定,使中顶板的安装不需人工托起,节约人力同时更加安全。节约人力同时更加安全。节约人力同时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中顶板安装
,具体为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客车作为现代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在对客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一如既往的保持这高度关注度的同时,对客车内部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空间利用率的要求中顶板成为客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0003]现有技术在安装中顶板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将中顶板进行托起,在对中顶板进行安装固定,这种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存在高度危险性,容易掉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具备自动将中顶板托起,可以稳定安全的安装中顶板的优点,解决了以往需要人工手托安装中顶板,存在高风险性同时费时费力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下表面与中顶板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顶板的下表面与支撑装置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壁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壁与第二齿轮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通过内卡齿与传送带啮合连接,上侧所述第二齿轮外壁的右侧与第一齿轮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内壁与第一轴承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壁与第二支撑杆外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外壁的左侧与底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卡齿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卡齿设置在卡齿条外壁的右侧,所述卡齿条的顶部与滑动支撑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支撑体的外壁与底座的内壁滑动连接,下侧所述第二齿轮的右侧与转动把手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把手与底座的外壁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滑动支撑体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垫。
[000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滑动支撑体顶部设置防滑垫可以有效增加滑动支撑体与中顶板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稳定性。
[0010]优选的,所述框架内壁的一侧与固定模块活动连接,所述中顶板外壁的两侧设置有卡块,所述固定模块顶部的右侧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与卡槽卡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固定模块顶部右侧的卡槽与中顶板两侧的卡块卡接,将固定模板固定在框架上,使中顶板的安装更便捷稳定。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模块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装置设置有两个。
[001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固定模块设置两个,固定模块从两侧对中顶板进行固定,保证中顶板安装后的稳定性,将支撑装置设置有两个,对中顶板从两侧进行支撑,保证安装时中顶板的稳定性。
[0014]优选的,所述底座外壁的左侧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的内壁与转动把手的外壁活动连接。
[001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的固定装置与转动把手活动连接,方便对转动把手进行转动。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外壁的右侧设置有压环,所述固定装置的内部设置有转动槽,所述压环外壁的左侧与第二卡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块的左侧与弹簧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块与转动槽活动连接,所述弹簧的左侧与固定装置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块的顶部与固定块卡接,所述第二卡块的底部与第三卡块卡接,所述第三卡块设置在转动把手的外壁。
[001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按动压环,压环带动第二卡块向左移动,第二卡块对弹簧进行挤压,第二卡块向右移动,第二卡块顶脱离固定块移动到转动槽内,第二卡块底部脱离第三卡块解除对第三卡块的限制,使转动把手可以进行转动,转动完成之后,通过松开压环,受到弹簧回弹作用,使第二卡块恢复原位,第二卡块通过固定块对第三卡块进行固定,使转动把手呈固定状态,可以对固定装置内部的传送带进行固定。
[0018]优选的,所述第三卡块均匀分布在转动把手的外壁。
[001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将第三卡块外壁均匀分布在转动把手外壁,使转动把手在各个位置都能固定。
[0020](三)有益效果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2]该中顶板安装结构,通过设置框架,将中顶板平放在滑动支撑体顶部,工作人员旋转转动把手,转动把手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通过第二轴承与支撑杆进行固定,支撑杆固定在底座的内壁使第二齿轮可以进行固定,第二齿轮外齿与内卡齿传动连接,内卡齿使传送带进行转动,传送带带动上侧第二齿轮转动,上侧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内壁与第一轴承外壁进行固定,第一轴承内壁与第二支撑杆固定,第二支撑杆与底座内壁进行固定使第一齿轮可以固定,第一齿轮与第一卡齿进行传动使第一卡齿带动卡齿条上移,卡齿条带动滑动支撑体上移,滑动支撑体通过防滑垫对中顶板进行支撑上移,固定模块顶部右侧的卡槽与中顶板两侧的卡块卡接,将固定模块固定在框架上,使中顶板的安装更便捷稳定,使中顶板的安装不需人工托起,节约人力同时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主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轴承及其连接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中图3中A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框架;11、固定模块;12、中顶板;13、卡块;14、卡槽;15、支撑杆;2、支撑装置;21、底座;22、第一轴承;23、第一齿轮;24、卡齿条;25、第一卡齿;26、传送带;27、内卡齿;
28、第二轴承;29、防滑垫;31、滑动支撑体;32、第二齿轮;33、第二支撑杆;34、转动把手;4、固定装置;41、转动槽;42、第二卡块;43、弹簧;44、压环;45、第三卡块;47、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实施例一
[0030]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的下表面与中顶板12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顶板12的下表面与支撑装置2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轴承28,所述第二轴承28的内壁与支撑杆1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28的外壁与第二齿轮3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32通过内卡齿27与传送带26啮合连接,上侧所述第二齿轮32外壁的右侧与第一齿轮23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3的内壁与第一轴承2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22的内壁与第二支撑杆33外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3外壁的左侧与底座2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的下表面与中顶板(12)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所述中顶板(12)的下表面与支撑装置(2)的顶部活动连接,所述支撑装置(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轴承(28),所述第二轴承(28)的内壁与支撑杆(1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承(28)的外壁与第二齿轮(3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32)通过内卡齿(27)与传送带(26)啮合连接,上侧所述第二齿轮(32)外壁的右侧与第一齿轮(23)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3)的内壁与第一轴承(22)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22)的内壁与第二支撑杆(33)外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3)外壁的左侧与底座(2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3)与第一卡齿(25)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卡齿(25)设置在卡齿条(24)外壁的右侧,所述卡齿条(24)的顶部与滑动支撑体(3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支撑体(31)的外壁与底座(21)的内壁滑动连接,下侧所述第二齿轮(32)的右侧与转动把手(34)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把手(34)与底座(21)的外壁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顶板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撑体(31)的顶部设置有防滑垫(2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顶板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新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市精艺精铁路客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