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2382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2-09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设有的抱箍,可以将第一排气管与发动机烟囱固定连接,通过设有的倒漏斗状过滤网,可以增大对废气的接触面积,通过多层过滤层增大对废气过滤的效率,使被排出的废气被净化,避免污染环境,配合所设计的风速传感器,针对排烟管道内的风速方向和风速大小实现智能检测,同时针对所获检测结果通过具体设计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处理,检测判断排烟管道是否工作,通过针对所设计转动电机的智能控制,进而实现针对所设计挡板的智能控制,针对排烟管道排烟口实现智能封闭与开启,有效阻挡了排烟管道内杂物的堆积,有效保证了排烟管道的通风效率。有效保证了排烟管道的通风效率。有效保证了排烟管道的通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属于智能家居


技术介绍

[0002]排烟管道是一种使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的一种基础设施,现有的排烟管道,按材质分,主要有钢板风管(普通钢板)、镀锌板(白铁)风管、不锈钢通风管、玻璃钢通风管、塑料通风管、复合材料通风管、彩钢夹心保温板通风管、双面铝箔保温通风管、单面彩钢保温风管、涂胶布通风管(如矿用风筒)、矿用塑料通风管等,并且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针对排烟管道的改进也在日新月异,专利申请号:CN201610055271.6,公开了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虽然能够针对排烟管道排烟口实现智能封闭与开启,有效阻挡了排烟管道内杂物的堆积,有效保证了排烟管道的通风效率,但是不能净化废气,污染环境。
[0003]基于此,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抱箍、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挡板、风速传感器、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转动电机、滤波电路其中,风速传感器经过滤波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转动电机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滤波电路为风速传感器进行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和电源设置于第三排气管的外侧面上,所述转动电机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在第三排气管的侧面,所述转动电机的驱动杆与挡板的边缘相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与第三排气管尺寸相适应,位于第三排气管的开口一侧,随转动电机驱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实现针对第三排气管开口的封闭与开启,所述第三排气管的另一端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设置有过滤网,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外部设置有抱箍,风速传感器放置于排烟管道内。
[0005]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呈倒漏斗状。
[0006]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附层,所述吸附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净化层。
[0007]优选的,所述基层采用不锈钢材料编制而成,所述第一过滤层采用多束碳纤维丝材料织造而成,所述第二过滤层采用玻璃纤维材料制成,所述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均采用滤布材料制成,所述吸附层采用活性炭纤维材料制成,所述净化层采用石墨烯材料制成,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0.1mm。
[0008]优选的,所述抱箍和第一排气管之间设有第三橡胶圈,所述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
管与第三排气管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
[0009]优选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表面设有螺纹。
[0010]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设有的抱箍,可以将第一排气管与发动机烟囱固定连接,设有的橡胶圈可以密封各个排气管的连接处,防止废气泄露,设有的倒漏斗状过滤网,可以增大对废气的接触面积,通过多层过滤层增大对废气过滤的效率,使被排出的废气被净化,避免污染环境,配合所设计的风速传感器,针对排烟管道内的风速方向和风速大小实现智能检测,同时针对所获检测结果通过具体设计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处理,检测判断排烟管道是否工作,通过针对所设计转动电机的智能控制,进而实现针对所设计挡板的智能控制,针对排烟管道排烟口实现智能封闭与开启,有效阻挡了排烟管道内杂物的堆积,有效保证了排烟管道的通风效率。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技术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第一排气管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抱箍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过滤网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过滤网本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抱箍;2、第一排气管;3、第二排气管;4、第三排气管;5、挡板;6、风速传感器;7、控制模块;8、电源;9、转动电机;10、滤波电路;11、第三连接管;12、第二连接管;13、第一连接管;14、过滤网;141、基层;142、第一过滤层;143、第二过滤层;144、第一保护层;145、吸附层;146、第二保护层;147、净化层;15;第一橡胶圈;16、第二橡胶圈; 17、第三橡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

5,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抱箍1、第一排气管2、第二排气管3、第三排气管4、挡板5、风速传感器6、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源8、转动电机9、滤波电路10其中,风速传感器6经过滤波电路10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电源8经过控制模块7为转动电机9进行供电;同时,电源8依次经过控制模块7、滤波电路10为风速传感器6进行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7和电源8设置于第三排气管4 的外侧面上,所述转动电机9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在第三排气管4的侧面,所述转动电机9的驱动杆与挡板5的边缘相固定连接,所述挡板5与第三排气管4尺寸相适应,位于第三排气管4的开口一侧,随转动电机6驱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实现针对第三排气管4开口的封闭与开启,所述第三排
气管4 的另一端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3,所述第一连接管13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气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设置有过滤网14,所述第二排气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2,所述第二连接管1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排气管2,所述第一排气管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管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气管2的外部设置有抱箍,风速传感器6放置于排烟管道内。
[0020]具体的,所述过滤网14呈倒漏斗状。
[0021]具体的,所述过滤网14包括基层141,所述基层14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层142,所述第一过滤层14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层143,所述第二过滤层14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层144,所述第一保护层14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附层145,所述吸附层14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层 146,所述第二保护层146的顶部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包括抱箍(1)、第一排气管(2)、第二排气管(3)、第三排气管(4)、挡板(5)、风速传感器(6)、控制模块(7)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的电源(8)、转动电机(9)、滤波电路(10)其中,风速传感器(6)经过滤波电路(10)与控制模块(7)相连接;电源(8)经过控制模块(7)为转动电机(9)进行供电;同时,电源(8)依次经过控制模块(7)、滤波电路(10)为风速传感器(6)进行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7)和电源(8)设置于第三排气管(4)的外侧面上,所述转动电机(9)通过连接件固定设置在第三排气管(4)的侧面,所述转动电机(9)的驱动杆与挡板(5)的边缘相固定连接,所述挡板(5)与第三排气管(4)尺寸相适应,位于第三排气管(4)的开口一侧,随转动电机(9)驱动杆的转动而转动,实现针对第三排气管(4)开口的封闭与开启,所述第三排气管(4)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3),所述第一连接管(13)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气管(3)的一端固定连接并设置有过滤网(14),所述第二排气管(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2),所述第二连接管(1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排气管(2),所述第一排气管(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管(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气管(2)的外部设置有抱箍,风速传感器(6)放置于排烟管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滤波排烟管道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陆沈楠曹小兵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凯弘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